王崇人
摘要:新冠疫情考驗了國家對社會的治理能力,同時也是一次檢驗媒體融合實踐成果的重要契機。在不斷革新傳播技術的今天,主流媒體主動擁抱科技不斷挖掘融合的增效,打造優質的新聞隊伍、制作品質精良的新聞作品,新傳播格局下的新聞生產不斷促進社會的治理。本文通過探析《南方日報》抗疫表現,以審視現今主流媒融合的現狀和發展。研究發現《南方日報》通過更新技術傳播優質新聞產品,增添各類“云服務”,占領輿論主戰場,彰顯媒體價值,讓融合有了“增效”。
關鍵詞:主流媒體 媒體融合 疫情報道
為了適應當前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構建新型輿論引導格局,打造新媒體矩陣,發展媒體融合成為主流媒體轉型的必由之路。以《南方日報》為首的廣東新聞輿論戰線貫徹媒體融合的發展理念,在政策、管理、人才方面不斷加快媒體的融合之路[1]。不斷革新傳播手段,同時發展網站、電子報、客戶端、微博、微信,實現“報”和“網”結合,也順應移動化、碎片化的生活態勢,實現全方位覆蓋和縱深領域拓展,挺進互聯網這個主戰場,以南方+為代表的客戶端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優質代表。與此同時,《南方日報》不僅在技術和管理方面進行融合,還注重新聞產品創意,不斷生產一批同時包含新興技術、優質內容以及極具審美價值的融媒體產品,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方面創新了主流媒體的生產力和傳播力。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武漢暴發,新型冠狀病毒迅速蔓延,拉響了警報。疫情之下,民眾急需獲取各種權威的信息,以滿足自身對疫情的關注和疫情環境的監控。《南方日報》全媒體發揮自身媒體融合的創新力和創造力,及時、有效地引導輿論,凝聚民眾抗擊疫情的精神力量和自信心,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獲得了受眾的諸多認同。本文梳理此次《南方日報》在抗疫報道中運用新技術不斷生產融媒體產品以服務民眾、引導輿論,以窺探疫情之下當前媒體融合傳播的進步與發展。
一、深入現場,做好輿論引導
新聞媒體始終是意識形態爭奪的主陣地,突發性公共事件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對社會、國家抗擊災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疫情防控時期,新聞工作者主動爭奪引導主動權,不僅能夠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更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治理[2]。因此,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產生之時,新聞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到一線新聞地,傳播最新消息,密切關注重要事項,及時更新信息,做好慰藉民眾、動員社會、回應民眾需求,同社會輿論場形成共振,并且引導輿論走向,穩定民心、了解民意,為抗擊疫情提供良好的社會民眾基礎。
《南方日報》在疫情暴發的初期即派遣記者跟隨廣東醫療隊前往湖北武漢和荊州,他們給處于猜測與恐慌中的廣東受眾帶來了權威、現場的報道,第一時間為民眾傳遞武漢疫情最新最及時的情況,起到了讓民眾科學對待病毒、理性看待疫情的作用。在此次南方日報的報道中,《戰疫影像日記》尤其受到受眾關切,記者們以影像的方式傳遞疫情資訊,以可視的方式回應了社會的信息需求。2020年1月28日記者趕往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采訪數位工作人員與管理者,傳達醫院建設狀況;2月初在武漢啟動第一批“方艙醫院”以后,記者隊伍第一時間到達江漢方艙醫院展開實地采訪。這些報道在危急時刻成為聚焦熱點,最大程度地回應了社會對武漢疫情的關切,滿足了民眾對于疫情信息的需求。
二、革新技術,提升傳播效果
直觀而言,媒體融合最顯著的特征體現為技術的融合,但卻并非是數字媒體對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替代。媒體融合實際上是媒體革新傳播思維利用技術增強自身信息傳播優勢提升傳播力的過程。信息技術發展的邏輯其實是對信息形態進行整合,并不是為了顛覆與吞噬傳統的媒體,而是實現人的感官的延伸,尊重人類的信息獲取慣習[3]。媒體融合技術汲取傳統媒體在漫長歷史中打造的傳播格局和生態,擴展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功能,從而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這樣的一種變革不僅加快了信息傳播步伐,也豐富了信息的呈現,讓信息真正服務于民眾。《南方日報》創新抗疫報道理念,用新聞攝影、短視頻、Volg(視頻博客)來報道疫情的現狀,在技術方面適應大眾獲取信息的習慣,在內容方面強調真實性、可見性,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傳播效果。
(一)新聞攝影
在1938年發表的《世界圖像的時代》一文中,海德格爾曾言:“對于現代之本質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兩大進程,亦即世界成為圖像和人成為主體——的相互交叉,同時也照亮了初看起來近乎荒謬的現代歷史的基本進程”[4],“世界被把握成圖像”在如今仍然沒有過時。圖像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倚重的媒介產品,如繪畫、攝影、平面廣告、漫畫等等。新聞攝影對重現新聞現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滿足可見性需求上遠遠超過文字,尤其是突發性事件過程中,影像之于“真實”具有更為突出的價值。
《南方日報》記者隊伍趕到武漢一線抗疫戰地,策劃了《戰疫影像日記》,用新聞攝影的方式將疫區的最新情況傳遞出去,很快獲得了受眾的認同。其中由南方日報記者董天健拍攝的《向前跑,為生命護航》獲得2020年度廣東省新聞攝影作品年賽突發性新聞的一等獎。這張照片拍攝于2020年2月16日湖北洪湖市人民醫院,廣東對口援鄂的醫療人員為了病人能夠得到更好的救治條件,爭分奪秒轉移病人,鏡頭再現了醫護人員與死亡賽跑的場景。在和煦的日光下,兩名身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在空無一人的街道,通過推動病床來運輸病重的患者。在寒冷的冬天里,凜冽的空氣,灑落在病床上的溫暖陽光,給身處疫情中的人們帶來希望。
除此之外,由《南方日報》牽頭的南方視覺網站策劃《抗疫影像日記》專題,用圖片的形式保存了廣東省抗疫的時間脈絡,用攝像機記錄廣東省各個地區的抗疫歷史,現在已經成為珍貴的資料。
(二)數字報
除了新聞攝影,為了幫助民眾及時掌握疫情實時動態,《南方日報》聯合其他南方賬號媒體創作關于疫情的相關內容,采用微海報、數據海報、圖解新聞等形式制作可視化新聞,讓讀者及時、快速獲取第一手消息,聯合對抗新冠疫情。這些新聞既是嚴肅的“硬核”內容,又具有“軟”新聞的形式,迅速得到讀者認可。如《廣州179例確診病例涉及11個區91個小區或場所(名單)》這篇報道,在“南方+”客戶端接近900萬的瀏覽量。
這些高質量的融媒體產品采用可視化形式,圖解文字信息并轉化為形象符號,將冗長的文字和復雜關系鏈用線條、箭頭勾勒出來,精簡信息的解碼過程,包括圖解病毒傳播鏈條、科普防疫措施以及如何科學使用口罩等。為了時刻讓民眾了解,《南方日報》“抓”核心、唯“快”不破,不斷生產高質量的“數讀”產品,集結“南方+”客戶端,實時發布疫情最新實況,將剛需信息可視化,制作疫情地圖,讓讀者快速瀏覽疫情的擴散程度和地域,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這些可視化新聞產品是融合實踐的重要創新手段,滿足大眾的信息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交互的場景需求。
(三)微紀錄片
伴隨社會與文化的深度媒介化,人們的思維、行為方式在媒介環境中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傳統媒體隨著融合發展布局新媒體格局,注重信息的“短”、閱讀的“快”,“微博”、“微電影”、“微廣告”、“短視頻”等等壓縮時間的信息產品不斷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媒介形態也隨著媒介環境發生革新,全民進入“微信息”的媒體格局[5]。與此同時,紀錄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微記錄片”成為人們了解真實故事、事件的重要方式。微紀錄片以日常生活為素材,真實人物和事件為刻畫對象,是以“真實”、“客觀”為本質的視頻藝術形式。《南方日報》在此次疫情報道中,也采用了“微記錄片”這一形式來記錄和再現武漢抗疫場景,獲得大眾的好評。
其中記者團策劃的《呼吸》微紀錄片講述多家醫院的重癥病房醫患雙方共同與死神抗爭的真實而感人的故事。為了拍攝這一微紀錄片,記者們連續一個月蹲守在醫院,力求記錄這些驚心動魄而又溫暖人心的抗疫畫面。微紀錄片大量使用原聲力求刻畫真實,拍攝方面具有鮮明的主題性,注重還原在場的故事。作品發表在客戶端后流量隨即達到10萬,后被人民日報等多家重量級媒體轉發[6]。除此之外,記者創新表達方式以第一人稱方式拍攝了醫護人員離漢的紀錄片——《“95后”廣東護士在漢口醫院的最后一個班》,沒有旁白、沒有配樂,只有真實的場景再現,報道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和共振感。某種程度上,微紀錄片的內在實質與新聞強調“客觀”“真實”的本質是一樣的。微紀錄片擁有制作周期短、創作成本低的優勢,并且可以迅速實時傳輸引發實時關注和熱點,不失為突發性事件中引導輿論的重要手段。
三、利用“云”做好新聞+服務
媒體融合是媒體的內容與形式結合,是行動與思維的融合,是產品與技術的融合,也是線上信息與線下服務的結合,將媒體的服務與群眾的需求緊緊融合在一起[7]。《南方日報》除了報道疫情的最新狀況,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還聯合南方+客戶端為民眾開啟各類“云”服務,讓“宅”家群眾也能享受到生活的豐富,緩解群眾因疫情產生的心理焦慮和恐慌。
(一)“云辟謠”服務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背景下,與疫情相關的虛假信息成為妨礙全球治理疫情和社會秩序的重大問題。這些錯誤、謠言信息借助社交媒體在全球媒介環境中泛濫,信息的傳播比病毒更迅速,直接導致了抗擊疫情的“第二戰場”,被命名為“信息疫情”[8]。《南方日報》也同其他媒體迅速拉響反擊“信息疫情”的戰爭,在“兩微”及客戶端針對新冠謠言及時辟謠,轉發其他嚴重影響公共衛生健康的謠言,保證信息環境的清朗。
(二)“云健康”服務
新冠疫情是一場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做好健康科普成為主流媒體的重要任務。各級媒體都開設“抗疫”板塊,《南方日報》聯合其他衛生部門權威發布防疫的相關作品,做好相關衛生基礎工作,引導民眾科學防疫。例如編撰防疫指南歌謠、圖解防疫措施以及科普疫苗知識等。除了相關文字作品,南方+客戶端還開拓了其他服務,如“廣東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點速查系統”和疫苗接種查詢服務等等。
(三)“云游藝”服務
為了抗擊疫情,人們將身體與其他個體進行隔離,個體被擱置在封閉的環境,內心對疫情的恐慌只能靠媒介來消除。民眾使用媒介的需求和動機大大增強,媒介真正成為了“人的延伸”[9],獲得各式各樣的服務。南方+客戶端就開啟了“云游藝”的功能,讓身處在家中抗疫的大眾可以欣賞到藝術,以緩解因外界風險帶來的恐懼和不安。“云游藝”在線上為用戶提供各類文藝信息和藝術品展覽,同時還有“藝術課堂”供給群眾學習。
結語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是對媒體融合實踐的重要檢驗。很顯然,面對多元而復雜的疫情中的輿論環境,主流應當發揮“穩定器”、“解壓閥”的功能,利用新興媒體技術傳播優質新聞產品,以此維護社會秩序、凝聚抗疫力量。《南方日報》依托原先報業集團優勢推進的媒體融合顯然是有效的,做到了資源整合、管理有序、手段先進,培養了一批具有眼力、腳力、筆力和腦力的優秀人才。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時,南方日報發揮了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除推出優良的融合報道作品之外,還充分依托客戶端為群眾提供各類“云服務”,真正做到媒體服務與群眾需求相結合,融合實踐有了新拓展和新視野。這一較為成功的融合理念源于對新聞規律的尊重,既遵循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政治要求,又以多樣化的融媒產品滿足回應受眾關切,在傳播的時、度、效上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也充分展示了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中的成功轉型。
注 釋
[1]南方日報評論部.做好媒體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 [EB/OL].南方日報.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129/c40606-30595142.html.2019.01
[2]王晶晶,邢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J].新聞愛好者,2020(09):22-26.
[3]高鋼.媒體融合:追求信息傳播理想境界的過程[J].國際新聞界,2007(03):54-59.
[4]Heidegger M, Grene M. The age of the world view[J]. Boundary 2, 1976: 341-355.
[5]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07):107-111.
[6]卞德龍.在抗疫主戰場用好媒體融合——南方日報特派湖北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全媒體實踐[J].南方傳媒研究,2020(03):56-61.
[7]張巨才,黃先超.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實踐探索與核心路徑[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5):102-107.
[8]徐劍,錢燁夫.“信息疫情”的定義、傳播及治理[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05):121-134.
[9]張文娟.疫情之下,慢直播何以成為“爆款”——以央視頻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為例[J].青年記者,2020(14):8-9.
(作者單位:珠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