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海艷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無論是“快新聞”還是“慢新聞”,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快新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滿足了受眾對信息需求的同時降低了新聞生產的成本。“慢新聞”是對傳統新聞的回歸,是對傳統新聞價值理念的調和,也是對受眾心理預期的滿足。文章通過分析“快新聞”與“慢新聞”在新媒體時代存在的價值,探索新媒體時代傳播中把握快慢節奏的方式,以期促進新聞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并為以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傳播 快慢節奏
一、新媒體時代“快新聞”的價值
(一)“快新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首先,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快新聞”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快新聞”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講求新聞傳播的時效性,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使得信息傳播進入了“讀秒時代”,新聞從發生到最終播出的時間以“秒”為單位進行計算。而“快新聞”的出現,從傳播渠道來說,是將“現場直播”更加寬泛化,從傳播手段來說,則是重新定義了“現場直播”這一形式。最為常見的,是在當今各種新聞活動現場,媒體記者人手一臺電腦、手機甚至是聯網的直播云臺,通過這些科技產品可以“秒推”每一個新聞現場。新聞的發生,到推送給受眾,往往分秒之間就會形成天壤之差的流量,“快”一秒就是贏家。
其次,各種新興傳播渠道的出現,助推了“快新聞”的發展。在新媒體時代,諸如微博、APP、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出現使得新聞的快速傳播以及實時互動成為可能,發布在這些平臺中的信息,在短時間內就會得到用戶的響應,而這些平臺中,每天都會充斥著源源不斷的各類信息,這就促進了“快新聞”的出現與發展[1]。2021年2月27日,香港演員吳孟達因肝癌去世,享年70歲。當時,“澎湃新聞”最先報道了這一消息,新聞屬于突發,當天又是周末,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天眼新聞”微信公眾號值班編輯立即做了兩個預判:真消息,需要立即搶發;假消息,需要立即辟謠。如何判定真假,需要多方求證,這一系列工作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稍微耽誤一分鐘,都會變成“慢新聞”。最終,在確認新聞真實性后,編輯第一時間編發《達叔,走了……》一文,并且在“天眼新聞”微信公眾號頭條刊發,此時距離“澎湃新聞”首發過去不到10分鐘。據了解,“天眼新聞”這條微信在當天全國眾多微信公眾號中,也屬于發稿第一陣營,閱讀量很快破萬,吸粉無數。
(二)“快新聞”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需求
首先,“快新聞”的出現為受眾提供了大量信息。“快新聞”以時效性強的消息、快訊、資訊等信息為主,這類信息在制作過程中不需要經過太多的程序,僅需用簡潔的話語概括清楚事件基本面貌,比如事件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地點,涉及的人物,發生的過程等,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傳播。2017年6月,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一條題為《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的短消息“火”了,閱讀量在十分鐘之內超過10萬,當天突破800萬,成為年度現象級話題之一。一條標題僅僅9個字、即便是文內加上標點符號也不足百字的微信被瘋狂打Call,正是當下受眾對“快新聞”需求的寫照。
其次,“快新聞”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可以滿足長尾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快新聞”雖然是以資訊類信息為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內容具有單一性,相反,其可以在短時間內同時傳播包括時政、娛樂、時尚等在內的各類信息,這就為廣大受眾群體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在“天眼新聞”“貴州日報”兩個微信公眾號中,編輯都有一個共識,人事新聞、紀委通報等等都是自帶流量的稿件,但最受關注的還是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最新政策。2021年9月26日,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聽取審議省司法廳廳長張濤作關于《貴州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草案)》的說明,里面提到了關于“設立父母育兒假,3周歲以下嬰幼兒的父母雙方每年享受育兒假各10天。”雖然是《草案》,但“育兒假”的關注度非常之高,因此編輯決定“搶”新聞,于是制作了一條“快新聞”——《貴州擬設立“育兒假”:3周歲以下嬰幼兒,父母每年各享10天假》。與此同時,編輯與記者對接后續稿,正式施行時間也是受眾的關注點。2021年9月29日,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貴州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獲得表決通過后,編輯很快推出《貴州“育兒假”來了!10月1日起施行,每年10天假期》一文,這兩條稿件在微信微博平臺閱讀量破10萬+。
(三)“快新聞”降低了新聞生產成本
首先,“快新聞”的出現節約了生產新聞所耗費的時間。其次,新聞生產時間成本的降低,會直接導致其物質成本的降低。在新媒體時代,“快新聞”的制作不一定需要專業設備,很多網友利用移動智能手機的攝像功能,將身邊發生的事錄制下來進行傳播,就可以成為一則“快新聞”,這就省去了新聞在采訪、制作等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有的甚至從頭至尾只需一個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這種現象在自媒體團隊中較為常見,有的公眾號或者是微博號幕后團隊只有三五人,卻操控著十多個甚至是數十個社交賬號。
二、新媒體時代“慢新聞”的價值
(一)“慢新聞”是對傳統新聞的回歸
首先,“慢新聞”注重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慢新聞”與“快新聞”不同,其不以時效性為主要追求目標,而是以真實性為基本遵循,注重在新聞報道中,為受眾揭示新聞事件的各種細枝末節,以期通過報道讓受眾對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基本的掌握。受眾往往喜歡在眾多“快新聞”中選擇感興趣的信息進行長時間關注,而這也是調查類新聞頻頻10萬+的原因。
其次,“慢新聞”注重尊重新聞的客觀性。“慢新聞”往往要求新聞記者進行長期的采訪與調查,比如央視每年“3.15”暗訪,記者需要進行1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臥底”觀察,避免片面采訪導致不準確。同時,新聞記者在撰寫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注重用詞的客觀性,盡量避免對主觀性詞語的使用,講求以客觀的態度講述客觀的事實[2]。
(二)“慢新聞”是對傳統新聞價值理念的調和
“慢新聞”對傳統新聞價值理念調和,主要體現在新聞客觀性方面。在新媒體時代,“慢新聞”的作者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但是他們并不認為新聞報道是絕對客觀的,而是承認主觀性在新聞報道中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接近真相[3]。
(三)“慢新聞”是對受眾求知心理的滿足
“慢新聞”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在浮躁的信息環境中對深入思考的渴望。
2021年7月20日8時至7月21日6時,河南中北部出現大暴雨,鄭州、新鄉、開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250~350毫米),鄭州城區局地500~657毫米,暴雨成災。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天眼新聞記者連夜趕往鄭州報道第一線。抵達當晚,“天眼新聞”微博立即開啟直播模式,#天眼新聞記者直擊災后的鄭州#獲得30萬閱讀量。而在采訪過程中得知新鄉衛輝受災嚴重,記者決定將視線轉移到被洪水圍困的衛輝。7月27日,“天眼新聞”微博發布話題為#航拍被洪水圍困7天的衛輝#很快受到關注,當天該話題不僅沖上新浪微博全國熱搜榜,話題閱讀量更是達到1389萬。可見,在這樣的熱點事件面前,“慢新聞”更能滿足受眾的求知心理。
三、新媒體時代把握快慢節奏的方式
(一)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堅持真實性
新媒體的出現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將時效性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如果媒體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一味追求時效性,不僅容易忽視關鍵性細節,而且容易導致與真實的新聞事件存在“出入”,如今頻繁發生反轉新聞就是一類代表。
今年6月18日,在貴州省衛健委官方發布的第一版“每日數據”顯示“2021年6月18日0—24時,貴州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新增境外輸入型無癥狀感染者1例。”但是“天眼新聞”微信公眾號編輯接著往下卻看到,“截至6月18日24時,貴州省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46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45例、死亡病例2例。”這里就看出不對了!因為此前一天的“每日數據”顯示,“2021年6月17日0—24時,貴州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新增境外輸入型無癥狀感染者1例。”如果18日再增1例,那么累計數據就該顯示“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例”。編輯反應過來,數據不對,新聞不能發,需要核實!隨后,編輯立即找到對口記者,要求對方核實,很快反饋過來,的確數據出錯!18日的“每日數據”應為“2021年6月18日0—24時,貴州省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當天沒有新增!然而,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錯誤信息卻已經發酵。當時,省內多家APP、微信公眾號都以《貴州新增境外輸入型無癥狀感染者1例》為標題進行了即時推送,隨后不得不進行修改推送。“天眼新聞”微信公眾號編輯關鍵時刻的“慢處理”,對新聞內容的嚴格把關與核實,將影響控制到了較小的范圍。
因此,新聞媒體應當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堅持真實性,把握新聞報道的快慢節奏,即當新聞事件發生時,媒體應當積極組織新聞工作者前往現場進行采訪,并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提升效率,縮短新聞從發生到報道的時間[4]。除此之外,也要為自己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負責,以此減少虛假信息的出現。
(二)在“流水線”生產的同時強化“手工制作”
新聞包括資訊、通訊、特寫、特稿等體裁。在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中,以時效性為主的資訊類信息占據了新聞傳播的“半壁江山”,這些資訊類信息的傳播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基本信息的需求,但是由于其只傳播新聞事件的“骨架”,缺乏內容填充,難以帶動人們主動思考。因此,為了向受眾傳播全面的信息,滿足他們對不同信息的不同需求,新聞媒體應當在傳播資訊的同時注重對通訊、特稿等的報道,在“流水線生產”的同時,強化“手工制作”,以此為受眾傳播更多的信息內容。常見的表現形式,可以將簡單的信息進行更加豐富的可視化、直觀化。
(三)針對不同新聞選用不同傳播渠道
新聞媒體在具體傳播某個信息時,要注重根據所傳播信息的特征,選用不同的傳播渠道,以此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新聞媒體將新聞報道以特稿的形式呈現時,不能簡單將其放置于網頁或者是通過抖音等平臺進行傳播,而應當開拓特稿專區,以此聚集相應的核心受眾。如果新聞媒體傳播的是娛樂化信息,就不應為其開拓專區,而應當通過抖音、快手等娛樂化平臺進行傳播,并在互聯網上為其“造勢”,進而吸引流量,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5]。比如,在報紙、雜志、APP、微信公眾號、抖音等不同平臺,受眾的關注度有著明顯的區別。媒體人需要在實踐中探尋,不同平臺傳播內容要有所區別,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魏曉芳.價值·困境·發展:新媒體時代下的“慢新聞”[J].新聞世界,2021(01):53-56.
[2]譚瑩.探析“快、慢文化”傳播以啟發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9(02):16-17.
[3]王麗華.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務新媒體的實踐探索——以國務院新聞客戶端為例[J].攀登,2018,37(06):122-126.
[4]趙盼盼.快時代下“慢新聞”的堅守與創新[D].南寧:廣西大學,2018.
[5]劉政甫.“慢新聞”的媒介定位及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8.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