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
整脊療法,又稱“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或稱按(正)脊療法,是以分筋彈撥、按壓疏理等整復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人體部位名,指脊柱兩旁的肌肉,約當解剖學上骶棘肌分布處),以促進督脈氣血和暢,使病椎恢復正常,從而治療脊椎傷損等疾病的一種方法。
整脊醫學是一門古老的也是新興的綠色醫學——無藥療法整脊術,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迅速崛起,是一門從脊柱力學角度研究脊柱與疾病關系的學科。整脊醫學認為,脊柱骨矢狀面上正常的生理彎曲以及水平面上正常的垂直狀態,是植物神經發揮功能的基本條件。多數慢性病患者都顯示有脊柱骨解剖位置紊亂或脊柱排列的異常,從神經、解剖、運動、生理的種種現象顯示,治療運動障礙或慢性病都應先從脊柱骨入手等。這些觀點,在美、加、日、意、德、法、英、韓等醫療先進的國家中是主流。
整脊療法很早就為我國古代醫家所應用,古代文獻中也屢有記載。如清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稱:“脊梁骨……先受風寒,后被跌打損傷者,淤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其對損傷性脊椎病變的病因和臨床表現及整復手法等已有較明確的載述。
近代以來,本療法的治療范圍得到發展,不僅對頸椎、腰椎棘突偏歪等有較好療效,還可廣泛應用于由脊椎病變引起的某些疾病,如寰樞關節錯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小關節紊亂癥、脊椎滑脫癥、骶髂關節前(后)錯位、某些損傷性截癱等均有較好的療效,有些病(如寰樞關節錯位、胸腰椎小關節紊亂癥、骶髂關節錯位)能達到立竿見影之效。此外,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壓、低血壓、血糖異常、心律失常、腦外傷后綜合征、視力減弱或失明、耳聾、脾胃病、腸功能紊亂、痛經等疾病,也可在整復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療效。同時,本療法對胸腹部急性疼痛有明顯的鎮痛效果,最簡便的方法是在與疼痛部位相平或稍高的脊柱部上取穴治療,待疼痛緩解后停止按壓。如:
(1)第7頸椎棘突至第7胸椎棘突間的穴位,常用于治療上焦心肺病癥,如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動過速、咳嗽、哮喘、胸悶、胸痛等。
(2)第7胸椎棘突至第12胸椎棘突間的穴位,常用于治療中焦肝膽脾胃病癥,如胃痛、腹痛、呃逆、潰瘍病、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
(3)第1腰椎棘突至第4骶椎棘突間的穴位,常用于治療下焦腎膀胱盆腔臟器及下肢部的病癥,如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腎絞痛、腰痛、腿痛、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等。
(4)骶尾部穴位,常用于治療肛門病癥,如腹瀉、脫肛、痔疾等。
另外,整脊療法對亞健康以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焦慮抑郁障礙等也有一定的優勢,它是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解剖學、脊柱相關疾病等理論,運用傳統的中醫推拿手法,將骨正位、筋歸槽的一種推拿方法。據悉,一般推拿3~5次,亞健康狀態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在推拿的過程中,可以讓人感到機體的放松,從而心情舒暢,減輕焦慮抑郁癥狀,因而也較易被人接受。這是因為通過推拿刺激脊神經,清除因生理解剖位置失常而引起的病變信息,改變紊亂的信息通道,使癥狀得到解除。有關專家指出,脊背與內臟也有著復雜的聯系,脊柱與肌肉保持動態平衡,這種平衡又直接影響、維系著脊背與周圍臟器之間的聯系,通過整脊療法,可以恢復脊背的動態平衡,使一些被破壞和阻斷的聯系再度恢復起來,以達到調適和干預亞健康狀態的目的。當亞健康狀態得到有效的調適和干預后,將大大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病率,使得機體能夠經常處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
如今,中醫整脊療法開始風靡,受到很多患者的追捧,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1)應用本療法,病椎定位準確是獲效的前提,熟練的整復手法則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病椎定位不準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斷錯誤,均可使療效不顯,甚至加重病情。整復手法必須準確,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2)治療時一次整復不能撥正偏歪棘突,不宜連續施治,可以配合分筋梳理、拿點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痙攣,然后再施以整復手法。某些患者要間隔數日施治1次,連續4~5次治療才能撥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
(3)一定要由正規有經驗的整脊中醫師施法,否則在頸椎部位施用本療法整復時,手法不當可能會刺激椎動脈而產生虛脫癥,個別患者或可造成醫源性脊椎傷損而導致高位截癱等嚴重后果。
(4)按脊時用力要適當,當重則重,當輕則輕,不可損傷皮膚。
(5)整脊療法對極度年老體弱者,婦女妊娠早期,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嚴重心、肺、肝、腎、腦等器質性疾患,或患有腫瘤、結核以及肌膚破損、燙傷、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