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今天門診,我接診了一個懷有病恥感的抑郁癥女孩。下面是她向我傾述的內容:
我叫小琳,今天我鼓足了勇氣,要開口講那個讓我許久都“開不了口”的事。我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秀,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同學眼中的好學生、朋友眼中的好閨蜜、同事眼中的好搭檔。我參加過很多比賽,得過很多獎,考上了心儀的大學、畢業后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交往了一個優秀的男朋友。我一度認為,美好的生活就在向我招手,我會過上我想要的生活,擁有完美的人生。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什么也做不好了,注意力無法集中,對曾經懷有熱忱的一切都喪失了興趣,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哭出來。每次哭泣并沒能讓我得到釋放,反而換來更大的崩潰,因為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哭什么、為什么委屈。雖然身邊的人勸我“你一定會好起來的”,但是我做不到。
我開始想辦法自救,在網上搜集了很多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測試,不管是權威的還是非權威的,我都一套一套做,卻發現自己的情況越來越糟。因為我心里清楚,我不想知道我怎么了,我只想知道我沒事。
是的,我想知道我沒事,然后我就可以繼續逼著自己和朋友強顏歡笑,逼著自己去做那些我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務。如果我真的知道我怎么了,接下來我能怎么辦呢?我不知道別人會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我,我不知道我要怎樣面對這個世界。父母會覺得我懦弱,覺得我給他們找麻煩,覺得我不再優秀;同學、朋友、同事會覺得我矯情,覺得我有精神病,覺得我是個“怪人”;而對于我自己來說,我不會震驚,甚至不會悲傷,只會覺得羞恥,因為我一無是處。告訴大家其實我病了,真的好難……
雖然還未做相關量表,但從小琳的自述我就可以初步推斷她是患上了抑郁癥。那是什么阻擋了小琳進行求助、及時就醫的腳步呢?是“病恥感”!病恥感一詞源于希臘語,原意為“烙印”,表示人身體上的某一個特質,后在醫學領域被指代為一種患者因患病而產生的恥辱體驗。
那病恥感到底從何而來呢?病恥感多與社會的偏見有關,當事人對它或多或少地認同就會產生恥辱的心理烙印。
首先是社會偏見的影響。
2019年,上海組織了第四次公眾精神衛生知曉度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開始有了變化,持負面態度的比例首次從40%以上(42%~43%)降到了39%,這表明上海市民對心理疾病的偏見和歧視正在減少。
事實上這并不樂觀,上海作為我國最開放的城市,市民對心理疾病的偏見都達到了40%,那么其他地方呢?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案例,一個初中生出現了強迫癥狀,孩子的母親為了不留下“案底”,保全孩子和自己的“名聲”,不帶孩子去專業的精神衛生中心做檢查,而是去不會留下記錄的私人醫院做了各種腦部檢查,最終花了大量的錢也沒能治好。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覺得心理疾病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情,如果被發現了,是會受到他人歧視的。由此可見,社會的偏見和歧視越多,人們對于心理疾病的恐懼就越強,造成的病恥感就會越大。這對于個人的治療與康復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是個人不良認知帶來的惡果。
很多人對心理疾病都有著不良的認知模式,比如開篇提到的小琳。一方面,她認為生病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而自己的無能是不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因為生病,她無法再成為父母、同學、朋友和同事心目中優秀的女性,也無法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務,相對于曾經的優秀,她變得“一無是處”,這使她無力、自責,帶著痛苦走向更深的絕望。另一方面,對于小琳來說,向父母求助是給他們添麻煩,向同學求助會受到大家的歧視和譴責。在沒有任何出口的時候她只能把責任全部堆在自己的身上,認為自己是懦弱的、不被認可的、令人討厭的,更是無法改變的。不良的認知歸因模式增強了小琳的病恥感,使她陷入了困境之中。
無疑,病恥感會讓不少患者耽誤了最佳治療期。因而,杜絕病恥感,正視病情,是擁有健康的重要一步。那該如何遠離病恥感呢?筆者建議從以下4方面入手:
1.和疾病握手言和
生病了可怕嗎?可怕。生病了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可怕嗎?不一定。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在節目中講起,帶病生存是現代人的基本生存狀態。幾百年前的人類基本不生病,然而他們的壽命也只有35年。在現代社會,與病共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疾病不是惡魔,反而是生命給我們的提醒。比如說糖尿病是提醒人們少吃甜食,精神衰弱是在提醒人們多多休息,所有這些都是在提醒我們——對自己好一點,用積極的觀念看待病癥才是治療的前提。
2.與病恥感對話
有沒有想過,如果病恥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會怎樣與Ta對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放兩張椅子,你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病恥感”坐在另一張椅子上,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想對Ta說些什么?然后再坐到“病恥病”所坐的椅子上,想一想Ta會如何回答你?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許你會了解病恥感并不想阻礙你的治療和康復,你們能找到和諧相處的方法并且達成共識。
3.給自己打打氣
很多人怕被誤解、被歧視,過度內歸因,其實都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然而,自尊和自信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說說就能獲得改變的。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并不代表我們不能朝著更好的自己去做出努力。你可以找一個自己可以控制并且感興趣的領域去嘗試和投入;你也可以定一個自己比較輕松就可以實現的小目標,一天一天去實現;你可以參加一些自我肯定的團體輔導,在分享和交流中學會接納自己。在看不見光的時候,記得給自己打打氣,也許天很快就會亮了。
4.找到支持自己的人
很多時候,有病恥感的人都是自己折磨自己,與他人無關。在自己的世界里,你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你聽到的也只有自己的回聲。嘗試打開門去看看吧,找一個可以和自己談論羞恥感的人,他可以是你的朋友,你的咨詢師,也可以是你的網友、筆友,只要他能夠傾聽你的述說,能夠讓你感受到被接納,都會是你的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