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洋

單元語文要素: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瑜、忌”等生字,會寫“插、妒”等生字。
2.默讀課文,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出故事的主要情節。
3.能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閱讀名著的一些方法:運用要素串聯法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借助重點語句、原有認知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借助重點語句、原有認知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梳理問題,激發興趣
學生讀題,明確“草船借箭”字面意思,提出最想了解的問題。
相機梳理主線問題,板書提示:
1.周瑜為什么讓諸葛亮草船借箭?
板書:為什么——起因。
2.諸葛亮是怎樣實施草船借箭的?
板書:怎么實施——經過。
3.草船借箭的結果是什么?
板書:結果如何——結果。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理清脈絡
1.自讀課文,做到三到——眼、心、口。思考問題。
2.指名讀文,邊聽邊思考黑板上的問題。
3.學生回答問題時,隨人物出示,認讀“周瑜、曹丞相”,結合插圖,認讀“幔、寨,擂、吶、弩”。理解“妒忌”一詞,指導書寫“插”,強調筆順。
4.學生把起因、經過、結果串聯起來講講故事情節。
三、默讀精思,尋找“功臣”,感受形象
故事的結局大快人心!再次默讀課文,想想草船借箭能夠成功,有哪些功臣呢?畫出相應語句。
(一)第一功臣——諸葛亮。品讀語句,直接感受“知天氣,曉地理,巧安排”。
草船借箭從構想到實施都很奇妙,可謂神來之筆。作為第一功臣,諸葛亮都發揮了哪些作用呢?
1.知天氣。
(1)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大霧漫天”是什么意思?與“借箭”有什么聯系?
這場大霧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這是湊巧遇到,還是諸葛亮早已料到?
(2)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
① 教師讀周瑜的話發問,指名讀諸葛亮的話。
② 教師隨一組學生從前向后按順序發問,提升語氣,引導學生讀出自信、堅定。追問:軍中無戲言,掉腦袋的事你怎么回答得這么堅定?
(3)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① 重讀“直到”讀出時間之久,感受大家心里著急。
② 多媒體出示,引發想象:
第一天,諸葛亮沒動靜,魯肅急啊,他問諸葛亮,諸葛亮笑而不語,心想: 。
第二天,還沒動靜,周瑜疑惑,派人打探,諸葛亮故作為難,心中竊喜: 。
相繼補充赤壁之戰,神壇做法借東風。總結:知天氣。
2.曉地理,巧安排。
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① 小組交流:諸葛亮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
② 小組匯報預設:
“一字擺開”,避免走散,使受箭面積增大。“擂鼓吶喊”,既是制造假象,又是讓曹軍明確目標。“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兩面受箭,保持平衡,也便于箭滿后順流急返,省去調頭的時間。
(二)其他“功臣”——魯肅、周瑜、曹操,感受形象,側面凸顯“識人心”。
小組合作:快速瀏覽課文,借助之前圈畫的語句,簡要記錄,完成表格。
1.學生反饋立功表現,直接讀相應語段。
2.抓重點詞語指導朗讀,認識諸葛亮,感知“識人心”。
① 品讀周瑜,抓“大事”。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什么?諸葛亮的大事又是什么?
表情和動作是心靈的窗,心不同,表現則不同。給第二段加上提示語再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感受周瑜的嫉賢妒能,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② 品讀魯肅,抓“果然”。魯肅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感受魯肅深明大義,忠厚老實。果然是意料之中,通過這個詞讀出了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
③ 品讀曹操,抓“一定”。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句與后文曹操的語言描寫采用男女生對讀。如此確定,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
3.小結:諸葛亮對陰險小人將計就計;對忠厚之人委以重托;對多疑之人虛張聲勢,真是“識人心”啊!
四、總結全文,閱讀鏈接,延伸讀法
1.用周瑜的話夸夸諸葛亮——神機妙算。
2.讀閱讀鏈接中的節選,找文中對應段落,感受原文魅力。
3.明確借助重點語句、感受人物形象,是名著最好的閱讀方法。
反思:
《草船借箭》作為古典名著閱讀單元中第一篇文章,從語文要素的落實來看,應明確和習得閱讀方法。這也是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進行方法運用和自讀自悟的基礎。明確這一目標,教學時我力求做到:詳略得當,以讀貫穿。我把了解課文情節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為本課重點落實,這也符合小說的教學思路。其中要素串聯法概括內容,學生四年級時就已經接觸過,所以這個環節上課之初我就完全拋給了學生,由問題引領學生獨立完成。借助重點語句感受人物形象,是這節課要重點學習的方法,所以整節課我都帶領學生詳細地玩味文字,以讀還原場景,展開情節,品讀形象。這樣的安排直擊重點,學生在找“功臣”這樣的任務驅動下,主動探究,從語言、動作、神情、情節等描寫中悟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神機妙算”這一中心詞也是在全文的總結環節才由學生之口提出,這更符合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的認知過程。這時的“神機妙算”是包含文中情節的,是飽含學生思考的,是周瑜自愧不如的失落,是學生發自內心的贊嘆。整節課學生學習興趣濃,輕松地掌握了閱讀方法。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效果得益于這種有詳有略、以讀代講的設計思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