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 要:統編版教材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正因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1+X”的辦法。實施“1+X”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單元目標、課文特點來選擇和提煉“1”,基于“1”的教學需要,遵循規范性、情趣性、建構性原則選取“X”,選擇基于議題多元建構、聚焦重點立體建構、讀寫聯動梯度建構的組文策略,將“1+X”結構化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多篇閱讀中,習得方法,助力閱讀。
關鍵詞:統編教材;1+X;閱讀;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睘槁鋵嵳n標,新教材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建議教師采取 “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其中的“1”是指統編版教材的課文,“X”是指跟這個“1”相匹配的課外文章。實施“1+X”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根據單元目標、課文特點來選擇和提煉“1”,基于“1”的教學需要選取“X”。
一、“1”的選擇與確定
統編版教材重新確定了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重視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教材雖然以單元來組文,但即便一個單元內的課文,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參考統編版教材教師用書所建議的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系列,在“1”的確定中努力做到“一課一得”。這樣說來,“1+X”中的這個“1” 就不僅僅是狹隘的一篇課文,它還可以是課文的一個知識訓練點,也可以是有關課文主題的一個探究性問題,還可以是有關課文寫作技巧、作者風格等方面的一個議題。
教學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一文時,教師以“故事中的小英雄”為議題引出課外閱讀材料《雞毛信》《夜鶯的歌聲》。這里,“故事中的小英雄”就是根據《小英雄雨來(節選)》這篇課文的核心教學目標選擇的議題,是“1+X”中的“1”,《雞毛信》《夜鶯的歌聲》則是依據“故事中的小英雄”這個議題引申出來的配合“1”的閱讀材料,是“1+X”中的“X”。譬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編者以“動物朋友”為主題安排了三篇課文:《貓》《母雞》《白鵝》。教學《貓》一文時,教師把老舍先生的《貓》作為“1”引出課后閱讀材料“X”——夏丏尊的《貓》與周而復的《貓》,讓學生展開比較閱讀;在教學《母雞》時,把文中“欲揚先抑”的寫作特點作為“1”,引出 “X”—— 《可愛的草塘》;教學《白鵝》時,則是把“反語的運用”作為“1”,引出 “X”——《藤野先生》(片段)。這里,“1”的確定主要是基于教材的“要點” (知識點,訓練點,也就是講課的重點),而“X”的引入,凸顯了作為“1”的課文特點,使其與“1”形成了一組結構化的文章,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學生運用比較、發現等閱讀策略,使教材的“要點”得到了強化,實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
二、“X”的建構原則
統編版《語文》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一是“內容主題”,一是“語文素養”?!癤”的建構必須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視域下,力求選文合乎標準、富有情趣,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整合閱讀資源,建構閱讀序列。
1.規范性
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訓練能力、習得方法、培養習慣、發展思維的重要憑借物,同時,它還承載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使命。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會選擇一些網絡文章,學生將其作為課外消遣閱讀未嘗不可,但是作為教材的補充材料,就很值得商榷?!?+X”閱讀教學中,“X”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材料,一定要具有規范性,要符合語言文字標準、價值標準和教學標準。教師在選取時,可以選擇以往版本的課文,還可參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
2.情趣性
統編版《語文》從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一開始就引導學生的讀書興趣。選擇符合心理特點,能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作品,能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狀態。
例如,教學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寶葫蘆的秘密(節選)》一文時,教師打破常規,采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只講關鍵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學生在讀完課文后,很快就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王葆到底有沒有得到寶葫蘆呢?為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課件出示原著相關章節,引導學生閱讀并思考:王葆終于得到了這個神奇的寶葫蘆。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讀得很投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仍然意猶未盡。教師順勢推薦學生閱讀《寶葫蘆的秘密》全書,順帶推薦張天翼其他童話作品。在這節課里,“1” 就是《寶葫蘆的秘密(節選)》這篇課文,“X”是《寶葫蘆的秘密》中的其余部分章節。教學中,教者沒有一下子引出全篇童話,而是通過長短適宜、與課文緊密關聯,又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X”這個部分章節,進而將“X”擴展為整本書甚至作家的其他相關作品。這里遵循的正是情趣性的原則。
3.建構性
相比以往教材,統編版教材統領下的語文課更加重視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怎樣的語文課才算成功呢?溫儒敏主編一針見血:“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苯滩牡淖兓?,必將帶動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因此,教師使用新教材,要把 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擴大學生閱讀量,積極拓展“X”,遵循建構性的原則,對“X”進行整合建構,形成一定的序列,由此及彼,類化、遷移、拓展、提高,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編者以“動物朋友”為專題安排了三篇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教學中,教師結合單元目標,提煉出議題:作家筆下的動物,以此為“1”,進而引出作為“X”的三篇課文《貓》《母雞》《白鵝》,并將其結構化為一個整體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閱讀發現,雖然都是寫動物,但三篇課文各有特色?!敦垺返淖髡邍@“古怪”和“可愛”,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喜愛;《母雞》從篇章構思來看,欲揚先抑,前面的三段話寫“厭”,后面寫“敬”,寫出了一個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親形象;《白鵝》則是用反語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之后,教師又以“作家筆下的貓”作為“1”,引入課后閱讀材料“X”——夏丏尊的《貓》與周而復的《貓》,讓學生在比較中閱讀,在閱讀中比較。學生通過反復的比較閱讀,就會發現:雖然都是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但是不同的作家寫同一種動物,或者同一個作家寫不同的動物,內容和表達手法是不一樣的。通過引入不同技巧類型的課外美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寫出動物特點技法的理解,豐富了寫作技巧,建構了描寫動物的技能體系。
三、“1+X”的組文策略
“1+X”閱讀中“1”是中心,“X”在完成“1”的教學后呈現,由學生自主閱讀群文“X”,“X”是同類型文本閱讀的延伸與拓展,同時加深對文本特點的認識。蔣軍晶老師認為讓“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實現最大化的突破點在于如何組合文章上。他指出,結構化的群文方能發揮如“連結”“重讀”“比較”“統整”等閱讀策略指導的優勢。
1.基于議題多元建構
一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考量可能生發出多個議題,如果一個議題可以組成一組群文,那么,多個議題自然可以形成多組群文。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天窗》一文,是文學大師茅盾寫于1928年的一篇抒情散文,作家借鄉下老屋房頂上的天窗,書寫自己的童年生活,表達了一個孩童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煉出不同的議題,引出的“X”也不相同。如果議題是難忘的童年生活,可以引出江南月的同名散文《天窗》。如果議題是想象,可引出蕭紅的《火燒云》,通過閱讀,學生發現《天窗》和《火燒云》兩篇課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想象豐富,能引起讀者無限遐想,但兩篇文章的題材完全不同。如果議題是比喻、排比的運用,可以引出短文《月影》,文章雖然只有200余字,卻通過擬人、比喻、排比,將月影的動態美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出來。學生通過比較閱讀,舉一反三,習得作者遣詞造句上的妙招,運用求同與比異的方法開展閱讀,教學效果清晰、高效,而這是靠單一文本的閱讀所不能達到的。
2.聚焦重點立體建構
“1+X”閱讀教學方式的提出,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范圍,學生閱讀的內容由課內閱讀的一個點(一篇課文)向外延展、輻射,形成一組群文或多組群文疊加的立體閱讀網,這使學生能從讀懂一篇直至讀通一類?!?+X”的建構,需要先明確課文的核心教學點“1”,讓學生的思維聚焦于這個點上,基于這個點進行立體的整合建構,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核心教學點的認識和理解。
“1”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新的大門,“X”的建構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走向深入,知識建構更加充分。例如教學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塞下曲》一詩時,教師首先以單元主題“人物品質”為核心教學點“1”,將詩歌與本單元其他課文一道作為一個結構化的“X”,引導學生通過整體觀照、比較閱讀,來理解作品“明面”上的人物品質;然后,圍繞“邊塞詩中的家國情懷”這一點,選擇王翰《涼州詞》、王昌齡《出塞(其一)》《從軍行(其四)》、王維《使至塞上》四首詩,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邊塞詩題材和風格的多樣性,進而通過比對學習,理解其多樣性背后詩人保家衛國、建功立業、渴望安寧生活的家國情懷。這里,對“1+X” 的立體整合建構,大大豐富了“人物品質”的內涵,將閱讀引向了深入。
3.讀寫聯動梯度建構
“語言建構與運用” 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涵,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讀寫結合,注重提升學生語言建構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建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單靠教材的閱讀顯然也是不現實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破了寫作的奧秘。“1+X”閱讀教學模式不僅是大大增加了學生閱讀量,也能使閱讀和寫作結合得更加緊密。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圍繞“語言建構”這個點,多維度、多視角、多元化整合建構“X”,循序漸進,構建有梯度的讀寫閱讀網絡。
例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情感的” ,我們可以將“1”這個點確定為“如何表達情感”,通過對課文和課后鏈接材料的對照閱讀、比較閱讀,同樣是表達對動物喜愛的情感,可以直接表達,也可以間接表達;可以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也可以用反語的手法。那么,表達情感是不是只有這些方法呢? 教師將“如何表達情感”這個點分解為幾個小點:融情于景、借物抒情、典型細節,然后推薦與之相關的閱讀文本 ,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 》、梁曉聲的《慈母情深》等,多層次、有梯度的閱讀讓學生建構起 “如何表達情感”技法的寫作體系。
“1+X”閱讀教學中,“1”和“X”并不是簡單的疊加,“X”的引入,不僅僅是拓寬了學生閱讀面,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習得了策略,學會了閱讀,對“1+X”組文的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而這個過程是閱讀單篇文章無法做到的?!?+X”閱讀教學使學生向著讀多、讀廣、讀深的閱讀之路延伸,必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溫儒敏.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 [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2]陳雪華,周陽.“1+X”群文閱讀教學關鍵策略例談 [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11).
[3]蔣軍晶.語文課上更重要的事——關于單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4]余志明.核心素養視域下的“1+X”立體閱讀“X”的建構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小學版),2019(5).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部編教材編寫理念下小學中高年級‘1+X’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GS[2020]GHB2219)研究成果之一
■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