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刊資料 文 /融 冰

1950年6月1日至9日,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討論了新中國高等教育的方針、任務,確定了高等教育的方向。會議指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密切配合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并根據理論與實際一致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有高等學校的教育內容。
20世紀50年代,中共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工業建設布局等方面考慮,作出了部分高校西遷的戰略決策。1956年,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到西安;1956年8月,華東航空學院從南京遷到西安。以交通大學、華東航空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師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成為黃土地的拓荒人。
20世紀60年代,因特定歷史原因,我國作出了以備戰為中心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部分大學也要遷至三線。1964年底,根據中央統一部署,清華大學(651工程)、華東化工學院(652工程)、北京大學(653工程)、南京大學(654工程)遷出部分專業,分別到四川綿陽、四川自貢、陜西漢中(秦嶺腹地)、湖南常德建立分校。唐山鐵道學院遷至四川峨眉,后改名為西南交通大學。
回首新中國成立后的部分高校西遷,這些高校的共同特點就是堅持把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以實際行動彰顯了“愛國、報國、興國”的高尚情懷,彰顯了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西遷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