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濤,陳興財,陳雙貴,李涵英,張 穎
(桂林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廣西 桂林 541002)
分娩疼痛被公認為是導致剖宮產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若產痛劇烈可引起一系列應激反應,影響產程進展和分娩結局[1]。臨床普遍認為,分娩鎮痛對產婦而言是一種人文關懷,對于穩定產婦的生命體征,改善產后心理狀態均具有積極作用。主流觀點認為,理想的分娩鎮痛方式是安全、有效,并有利于經陰道分娩。硬膜外阻滯麻醉是國內外最常用的一種分娩鎮痛方法,然而此種鎮痛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可能延長產程,增加縮宮素用量,進而影響分娩結局[2]。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重視中醫手段在分娩鎮痛中的應用價值,其中足浴和針灸操作簡便,產婦接受度高,但兩者聯合應用的鎮痛效果如何,能否加快產程進展,能否改善妊娠結局,均尚不明確,且相關研究鮮有報告。基于此,本研究將分析足浴結合針灸對初產婦先兆臨產后產程進展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桂林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并分娩的206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3例。對照組年齡21~34歲,平均(28.41±2.86)歲;孕前體質量指數20~29 kg/m2,平均(22.89±1.75) kg/m2;孕周37~41周,平均(39.32±0.58)周。觀察組年齡20~34歲,平均(28.35±2.74)歲;孕前體質量指數20~28 kg/m2,平均(22.71±1.86)kg/m2;孕周37~40周,平均(38.99±0.6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單胎妊娠,足月分娩,胎兒頭位;②年齡20~34歲;③擬經陰道分娩;④經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孕婦及其家屬知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妊娠并發癥者;②具有足浴或針灸禁忌證者;③有不良生育史者;④胎兒情況異常或需急產者。剔除標準:①不耐受疼痛,要求硬膜外阻滯麻醉者;②中途因個人原因而退出試驗者。
所有產婦均在上產床后,建立靜脈通道,吸氧,監測生命體征、胎心率及宮縮等情況。其中對照組在先兆臨產后采取足浴,組方:黃芪30 g、益母草20 g、白芍20 g、枳殼15 g、木香15 g、厚樸15 g、王不留行15 g、川牛膝12 g、制大黃10 g,將上述中藥飲片粉碎后裝包,加3 500 ml熱水,倒入足浴桶內,水溫控制在43 ℃,每次足浴時間為15~20 min,隔3~4 h根據情況重新足浴1次,待臨產后停止足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于潛伏期針刺合谷穴,活躍期針刺三陰交穴、昆侖穴、至陰穴,在每次宮縮來臨前進行,輕柔進針,直至產婦感受微感酸脹疼痛,每個穴位提插捻轉5 s后出針,宮縮疼痛緩解后可停止針刺。
比較兩組產程(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總產程),催產素用量,出血量(產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新生兒娩出后1 min、5 min的Apgar 評分,分娩方式(順產、剖宮產),不同時間點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產時發熱、陰道壁裂傷、胎兒窘迫、產后出血等)。其中VAS評分為1~10分,3分以下、4~6分、7~10分分別判斷為輕度、中度、重度疼痛[3]。
在206例產婦中,剔除因不耐受疼痛,要求硬膜外阻滯麻醉產婦28例,其中對照組剔除15例,觀察組剔除13例;最終入組178例,其中對照組88例,觀察組90例;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程比較(h)
觀察組催產素用量、產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催產素用量及出血量比較
兩組新生兒娩出后1min、5min的Apgar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剖宮產率為30.00%,低于對照組的39.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及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潛伏期宮口開至2 cm及3 cm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44%,低于對照組的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分娩疼痛始終是自然分娩產婦面臨的主要難題,初產婦對疼痛的感知程度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而劇烈的產痛可能導致產程延長,影響分娩結局。因此,尋找安全、有效、合理及經濟的分娩鎮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自然分娩,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硬膜外阻滯麻醉在產科的應用極其廣泛,但其屬于有創操作,可能導致惡心嘔吐、宮縮乏力等并發癥,且需要專業的麻醉醫師操作[4]。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青睞中醫鎮痛措施,其中足浴和針灸在分娩鎮痛中應用逐漸增多。在臨床上,初產婦在第一產程活躍期的疼痛尤為劇烈,在先兆臨產后予以足浴結合針灸干預,有望在減輕分娩疼痛上取得進展[5]。一些研究認為,足浴結合針灸具有分娩鎮痛效果,還可加強宮縮,增強產婦對分娩的控制感,促進自然分娩[6-7]。迄今為止,關于足浴結合針灸對初產婦先兆臨產后產程進展及分娩結局的影響的研究較少,兩者聯合應用的效果如何,亟待予以明確。
足浴是中醫常用的外治療法之一,使熱力穿透毛孔并通過經絡傳遞,調暢全身氣血[8]。鑒于人體雙足分布較多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的穴位,對處于先兆臨產的初產婦,足浴促使藥物經穴位、經絡傳遞,能夠加強宮縮、緩解分娩疼痛。在本研究的足浴組方中,黃芪專補氣,益母草可活血祛瘀,白芍可柔肝緩急止痛,枳殼、木香、厚樸均可理氣,王不留行可活血通經,川牛膝可通經活絡,制大黃可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調和氣血、活血化瘀、通經行絡的功效,有助于促進分娩[9-11]。本研究足浴方中所選中藥,如黃芪、益母草等中藥飲片,發揮加強宮縮、緩解分娩疼痛的作用,然而在改善產程進展和妊娠結局上的效果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中醫學認為合谷穴、三陰交穴、昆侖穴、至陰穴均是經典下胎穴,針灸刺激上述穴位,有助于增強宮縮、緩解分娩疼痛和促進自然分娩[5]。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潛伏期針刺合谷穴可疏通經絡氣血,加強宮縮;活躍期針刺三陰交穴治療痛證,昆侖穴可行氣活血、調經止痛,至陰穴可疏通氣血、平衡陰陽。由此可見,針刺上述諸穴,能使肝腎氣血旺盛,加快產程進展,這與楊洪萍[12]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均短于對照組,提示足浴結合針灸能有效縮短初產婦先兆臨產后產程。
現代醫學認為,針刺合谷可激活內源性鎮痛系統中樞,刺激阿片類鎮痛物質的釋放,抑制分娩疼痛信號的傳導,增強鎮痛效應[13]。也有研究結果顯示,針刺三陰交、昆侖穴、至陰穴能增大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提高中樞5-羥色胺的含量,亦可起到分娩鎮痛作用[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催產素用量、硬膜外鎮痛用藥量、產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剖宮產率、潛伏期宮口開至2 cm及3 cm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與楊柳等[16]的研究結果相似,亦進一步佐證了上述觀點,提示足浴結合針灸能夠減輕分娩疼痛,增大宮縮頻率及宮縮強度,促進經陰道順產。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足浴結合針灸通過內分泌機制和體液、神經反射機制減輕分娩疼痛,促進分娩。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44%,低于對照組的12.50%,這可能與足浴結合針灸能降低分娩疼痛程度,緩解應激反應,減少催產素用量和硬膜外鎮痛用藥量有關。陳美等[17]研究表明,穴位刺激能引起廣泛的鎮痛效應,減少產后并發癥的發生,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臨床實踐證明,足浴和針灸具有安全無創,易于操作,花費少等優點,可作為分娩鎮痛理想的輔助方法。
綜上所述,足浴結合針灸可以有效加快初產婦先兆臨產后產程進展,降低分娩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