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1)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2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腎病患者罹患骨質疏松、骨量減少的概率較高,增加骨折風險[1-2]。國內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謝與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存在一定相關性,但目前結論尚不統一。近年我科收治大量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分析患者血脂異常是否與骨密度、骨代謝指標有關,從而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質疏松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臨床指導作用。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5例,女73例;平均年齡(69.03±7.13)歲。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為(4.862±1.260)mmol /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為(1.700±1.04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為(1.319±0.2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為(2.983±1.245)mmol /L。
納入標準:2型糖尿病診斷符合2013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3];骨質疏松癥診斷符合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診斷標準[4];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既往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長期服用鈣劑、維生素D等影響骨代謝藥物者;患有腫瘤、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風濕類疾病等疾病者;精神障礙、智力低下;臨床資料不全者。
①生化指標:空腹抽取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LDL-C)、血鈣、血磷。②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定PINP、CTX水平。
經Pearson相關分析確認,血脂(TC、TG、HDL-C、LDL-C)與骨密度無相關性(P>0.05),見表1;CH與血磷呈正相關(P<0.05),CH、TG、LDL-C與血鈣呈正相關(P<0.05),見表2。

表1 血脂與骨密度的相關性

表2 血脂與骨代謝指標的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分析確認,血脂(TC、TG、HDL-C、LDL-C)與PINT、CTX無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血脂與PINT、CTX水平的相關性
近年來國內外有較多臨床研究探討了血脂與骨密度、骨代謝的關系,但結論尚不統一。
Orozco[5]研究發現,絕經早期高水平的LDL-C 女性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顯著低于血脂水平正常的女性。Tarakida等[6]研究證實,絕經后女性高膽固醇血癥能夠加快、促進骨量的丟失而不經過相關細胞因子通路的傳導。甘衛冬等[7]研究發現,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TC、LDL-C、TG、ICTP高于絕經后正常健康婦女, HDL-C、PINP 低于絕經后正常健康婦女; PINP 與TC、LDL-C、TG呈負相關,而與 HDL-C 呈正相關; ICTP 與 TC、LDL-C、TG呈正相關,而與 HDL-C 呈負相關。張玲等[8]的研究發現骨質疏松癥組TC、LDL-C、TG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HDL-C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單立軍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松患者TC、 LDL-C、TG高于骨量正常人群,TC、LDL-C、TG是骨密度的影響因素。Tatsuno 等[10]對64 809名日本女性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不同骨量人群間血脂水平存在差異,但血脂水平與髖部具體部位骨密度的相關性存在爭議。Cui 等[11]對 730 名女性的研究表明,絕經后的女性 TC 與大轉子、粗隆間、全髖骨密度呈負相關, LDL-C與股骨頸、大轉子、粗隆間、全髖骨密度呈負相關,TG 與大轉子骨密度呈正相關,HDL-C與髖部骨密度無顯著相關性。謝俊杰等[12]的研究認為,老年骨質疏松女性患者髖部不同部位骨密度與血脂的相關性不同。研究發現TC與股骨大轉子、粗隆間、整體及 Ward’s 區骨密度呈正相關,LDL-C與股骨大轉子、髖部整體骨密度呈正相關,與股骨頸、股骨粗隆間及 Ward’s 區骨密度無顯著相關性。TG與股骨頸、股骨大轉子、股骨粗隆間及髖部整體骨密度均呈正相關,但與 Ward’s 區骨密度無顯著相關性。HDL-C與髖部整體及各部位骨密度無顯著相關性。從這些研究發現,對于骨質疏松患者,血脂與骨密度的相關性,既有呈正相關,又有負相關。
國內外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骨代謝指標、骨折發生與血脂、血糖等指標相關性的研究。馬劍俠等[13]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雙股骨骨密度,腰椎1-4骨密度分別和TC,LDL-C呈負相關;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年齡、TC、LDL-C、收縮壓是OP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林珊珊等[14]的研究結果顯示,絕經后發生骨質疏松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年齡、TC、LDL-C、TG、HDL-C、收縮壓均是骨質疏松的獨立危險因素。吳文君等[15]研究發現,血清LDL-C水平與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BMD呈負相關,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血清 LDL-C 水平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 BMD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并通過 ROC 曲線評定血清 LDL-C 水平對其 BMD 降低發生風險的預測能力,結果顯示,當血清 LDL-C水平為2.09 mmol /L 時預測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 BMD 降低的敏感性為 87.9%,特異性為 64.3%,曲線下面積為 0.69。 孫琴等[16]研究發現,骨質疏松癥的發生與2型糖尿病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關,與BMI呈負相關;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LDL-C無相關性。而王雪潔等[17]研究結果顯示,HDL-C 與腰椎L1-4骨密度存在負相關,而TC、LDL-C以及TG與骨密度無相關。林東平等[18]研究將230例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骨密度測定分成骨質疏松組和非骨質疏松組,結果HDL-C與骨密度存在顯著負相關;TC,LDL-C,TG與骨密度均無相關性,在校正年齡、BMI等因素后,HDL-C仍與骨密度呈負相關。趙智偉等[19]研究選擇1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骨質疏松287例,結果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中TC,LDL-C,TG,HDL-C與骨代謝各指標和骨密度均無相關性,但血清磷與游離脂肪酸呈負相關,該負相關關系在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顯著。
本研究對患者血脂(CH、TG、LDL、HDL)與骨密度、骨代謝指標(血鈣、血磷、PINP、CTX)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CH與血磷呈正相關,CH、TG、LDL-C與血鈣呈正相關。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血脂異常與鈣磷代謝相關。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糖尿病腎病尤其是合并慢性腎衰竭患者往往存在明顯血脂異常及鈣磷代謝紊亂,最終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甚至發生骨質疏松及脆性骨折。因此,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需重視血脂及鈣磷水平的監測,適時調脂治療維持血脂及血清鈣磷水平在合理范圍。而本研究發現血脂與骨密度及PINP、CTX無相關性。分析結果與其他研究不一致的原因:其一是本研究患者來自某市級綜合性三甲醫院,病例來源單一,存在醫院偏倚; 其二是本研究對象包括絕經后女性、老年男性等不同性別及年齡的患者,研究對象不同可能是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其三是本研究的對象為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患者,血脂異常程度不嚴重,部分患者因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而曾應用調脂藥物,可能會干擾部分結果。
總之,在臨床中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需對其進行血糖、血脂、血壓、血尿酸的綜合管理,讓其控制在較為適當的水平。同時需要關注腎功能、血鈣磷代謝、PINP、CTX等骨代謝指標,最終對骨質疏松甚至骨質疏松性骨折進行早防早治。本研究結果僅提供臨床參考,下一步需要更為嚴謹和確切分析更多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