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唐春梅,張勇翠
(桂林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西 桂林 541002)
單側忽略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容易被忽視的神經系統綜合征,且患者以右側腦損傷最為常見。患者發病早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隨著病程延長,主要表現為患者對病灶對側空間的刺激難以察覺或無法正確反應[1]。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單側忽略發病機制,普遍認為該疾病并不是由于感覺或運動缺陷引起,而是由于大腦對病損半球對側空間未知的有意義的刺激難以報告、反應和定向[2]。國內有學者研究表明,多數單側忽略患者由于右半球受損引起左側忽略。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腦卒中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由于該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殘疾率,臨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既往研究表明,單側忽略患者給予平衡訓練、肢體活動治療及康復護理介入可獲得良好的預后,且作業療法、家庭康復的使用,能進一步完善患者康復治療[3]。國外有學者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用品的擺放對單側忽略患者的恢復產生影響,但是其具體機制尚未明確[4]。基于此,本研究以單側忽略患者為對象,探討床頭物品擺放在單側忽略患者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桂林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單側忽略患者196例作為對象,隨機分為患側組、健側組、頭側組、足側組,各49例。各組患者的特征及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4組臨床資料比較

續表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均經腦CT、MRI檢查確診;②均伴有不同程度運動能力障礙,Brunnstrom分期Ⅲ-Ⅴ,徒手肌力高于3級;③單側空間忽略測試測評線段刪除試驗、自由畫圖測試、直線評分試驗中存在2項以上異常;④無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能遵醫囑完成康復治療,具有完整的基線資料與隨訪資料。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伴有嚴重語言功能障礙;②合并骨性關節炎、外周及周圍神經損害;③合并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康復治療方法:各組均給予常規康復治療,包括軀干旋轉訓練、經皮肌肉機械振動、肢體運動訓練及強制性運動訓練。
床頭柜及物品擺放:①患側組將床頭柜放置在患側方向,健側組將床頭柜放于健側方向,頭側組將床頭柜放置在患者頭側方向,足側組將床頭柜放于患者足側方向。每組的床頭柜均緊靠病床。②指導患者家屬將常用物品如餐具、洗漱用品、水果、營養餐等均放置在床頭柜上。③指導每組家屬均在床頭柜擺放的位置與患者交流,并對患者提供一定的幫助。干預約4周后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①穩定性:干預前、干預4周后采用平衡儀評估患者雙足站立時睜眼與閉眼的運動軌跡長度(重心在運動過程中的水平面上擺動總長度)與外周面積(重心在水平面上的運動軌跡覆蓋區域面積),數值越小,表示其穩定性越好。②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評估運動能力,總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分值越高表明運動能力越強。 ③平衡能力:干預前、干預4周后采用Breg量表(breg balance scale, BBS)評估平衡能力,包括轉身、單腿站立、上臂前伸等14個項目,總分56分,分值越高,平衡能力越強。④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 BI)評估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⑤依從性及滿意度:干預4周后,采用通用調查問卷對患者依從性(康復鍛煉、飲食干預及定期復查)和滿意度(干預效果、干預內容、干預形式)進行評估,每項總分各100分,≥90分為滿意。

干預前,4組患者穩定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4個組患者穩定性均得到明顯改善,患側組睜眼、閉眼的運動軌跡長度、外周面積均小于其他3組(P<0.05),見表2。

表2 4組穩定性比較

續表
干預前,4組的BBS、FMA及Barthel指數(B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4組的BBS、FMA及Barthel指數高于干預前(P<0.05),患側組BBS、FMA及Barthel指數均高于其他3組(P<0.05),見表3。

表3 4組BBS、FMA及BI比較(分,
干預4周后,4組康復鍛煉、飲食干預及定期復查依從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側組干預效果、干預內容、干預形式滿意度優于健側組、頭側組與足側組(P<0.05),見表4。

表4 4組依從性及滿意度比較(n,%)
單側忽略根據行為模式分為感覺性、運動性及表像性忽略3種,根據異常行為分布分為個體、空間忽略[5]。由于單側忽略分類眾多,受到的影響因素亦相對較多,單側忽略的評估測試方法亦有多樣的選擇。目前,臨床上多采用“筆—紙”測試為主,包括:等分線段、刪除測試及臨摹測試等。目前,臨床上對于單側忽略以康復治療為主,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單側忽略患者其康復策略存在明顯的差異性[6],主要康復方法有前庭冷熱刺激、視動刺激、軀干旋轉訓練、經皮肌肉機械振動、經皮神經電刺激、肢體運動訓練及視覺掃描、感知提醒療法及強制性運動訓練等。因此,本研究入組患者給予軀干旋轉訓練、肢體運動訓練、經皮肌肉機械訓練及強制性運動訓練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能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7]。
近年來,隨著康復醫學學科發展,康復治療的普及,康復醫學科在醫院的進一步發展,康復護理成為單側忽略患者中常用的干預方法。既往研究表明,康復護理介入用于單側忽略患者中能促進患者功能恢復。但是,當前單側忽略康復護理策略與康復治療存在一定的重合度,并未充分體現其價值[8]。為了提高單側忽略患者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床頭物品的不同擺放位置對患者恢復的影響,結果表明,干預4周后,患側組睜眼、閉眼時運動軌跡長度、外周面積均小于其他3組,提示床頭物品在患側擺放有助于改善單側忽略患者平衡能力,利于患者恢復。國內有學者以單側忽略的腦卒中患者50例為對象,隨機對照實驗驗證日常生活用品的擺放位置對偏癱患者肢體康復的作用,結果表明,日常生活用品擺放于患側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具有普適性、信度尚可[6]。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導致單側忽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由于其高致殘率,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康復治療過程中應加強監測患者穩定性、平衡能力、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復。但是,腦卒中的治療與恢復是一個漫長過程,80.0%的腦卒中患者出院后在家里進行康復活動,多數的日常生活用品結合訓練更多集中在作業治療及家庭康復中,而康復護理對該系統的效果影響研究較少。日常生活用品擺放位置較為廣泛,患者在病房接受康復治療后大部分時間在病床附近活動,床頭柜在這段時間的物品擺放中起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更加固定,選擇其位置確定,具有較高的可行性。本研究中,患側組干預4周后BBS、FMA及Barthel指數均高于其他3組;4組干預4周后康復鍛煉、飲食干預及定期復查依從性差異無統計意義;患側組干預效果、干預內容、干預形式滿意度優于健側組、頭側組與足側組,提示床頭柜患側放置有助于改善患者運動生活能力,能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因此,單側忽略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可將床頭柜放置在患側,改善患者癥狀,鞏固康復治療效果。同時,治療過程中加強監測患者穩定性、平衡能力、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善于根據患者恢復調整康復治療方案,促進患者恢復[9]。
綜上所述,床頭物品擺放于單側忽略患者患側部位有助于提高患者穩定性、平衡能力,有助于提升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