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中 肖 璇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的火爆帶動了NFT(非同質化通證)的快速發展,NFT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NFT是指用于表示數字資產的唯一加密貨幣令牌,包括但不限于Jpg、視頻剪輯、聲音、畫作等,可以買賣,非“同質化”具有唯一性[1]。NFT的基礎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按去中心化程度可以分為公鏈、聯盟鏈和私鏈,NFT主要基于公鏈,其中以以太坊為主。NFT具備獨一無二、不可分割、不可代替等基本特征,其獨特性賦予了可以用于存儲獨特信息的能力。數字藏品是NFT在我國的“本土化”發展,其脫胎于NFT,剝離了NFT的虛擬金融屬性,更加注重數字屬性與收藏屬性,與國外的NFT概念相比較而言,國內的數字藏品并不是一種通證。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的《國內數字藏品發展與規范建設研究報告》中認為,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
我國數字藏品與海外NFT有本質區別。一是在金融屬性方面,我國數字藏品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對特定內容生成的數字憑證,更強調收藏價值與功能,弱化金融屬性,不能用于二級交易;NFT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非同質化通證,具有金融屬性,可以用于交易。二是在發行模式方面,我國數字藏品交易均使用人民幣,不得發行通證,交易平臺不得出現“交易所”字樣,嚴厲打擊二級交易;海外NFT通常被視為證券進行管理,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為代表的海外機構正在關注NFT可能會被用于不受監管的證券通證發行。三是在技術和數據處理方面,我國數字藏品采取的是聯盟鏈的路線;海外NFT采取的路線以以太坊公鏈為主,以各交易平臺為主要行動主體。四是在用戶權利方面,我國數字藏品用戶僅具有觀賞、學習等非商業性權益,少數可在規定條件下進行轉贈,不能進行二次交易,購買無法獲得所有權;海外NFT用戶可對自己的NFT商品進行交易、轉讓等商業行為,購買獲得所有權。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火爆,數字藏品(NFT)市場也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各式各樣的數字藏品(NFT)競相上線,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和價值審美吸引著以“Z世代”為主的消費群體,推動著數字化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但整體上而言,社會對于數字藏品(NFT)市場和業務的發展存在著不同的聲音,這就需要在客觀分析我國數字藏品(NFT)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正確看待數字藏品(NFT)的價值,并盡可能規避數字藏品(NFT)的潛在風險。
數字藏品(NFT)市場的發展基本經歷了概念階段、早期建設階段、高速發展階段。目前海外NFT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的數字藏品市場尚處于早期建設階段。
第一,國外NFT市場已經實現了破圈發展。簡單地將NFT與藝術品相結合是NFT的初級形式,典型案例為數字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6934萬美元被拍賣;而由BAYC發行的“無聊猿”系列而形成社群,推廣了社區共識,成為具有破圈影響力的NFT產品,大大擴大了NFT的影響力。
第二,國外NFT市場規模大且以美國市場為主。海外市場的NFT通常被作為證券進行管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為NFT的本質為證券,購買者可以將其直接作為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使用或進行二次交易。這種設定使得海外NFT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購買者可以通過直接購買、競價或接受空投的方式獲得NFT。根據億歐咨詢數據,全球NFT市場規模2021年達到176.95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214倍。在國外NFT市場中,美國市場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其中以創立于2017年的OpenSea NFT公開交易市場為代表,該市場占目前交易活動的58.7%,至2021年8月日均成交額超過1億美元。此外,OpenSea可交易的NFT品類極廣,范圍覆蓋收藏品、藝術品、音樂、體育、虛擬世界等80多萬種,NFT數量超過3000萬,體量龐大。[2]
第一,我國數字藏品市場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我國數字藏品(NFT)市場的發展稍晚于海外市場,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但近兩年發展迅速。中國科學網發布的《2021年中國數字藏品(NFT)市場分析總結》顯示,中國數字藏品的發行平臺多達38家,各數字藏品發售平臺發售物品數量約456萬個,總發行量市值約1.5億元。[3]而根據月狐數據發布的《2022數字藏品APP研究報告》,2022年7月移動端數字藏品開發數量達58個,我國已擁有超700家數字藏品平臺,基本布局在小程序、網頁及移動應用端上,已滲透到藝術、文化、音樂、旅游等多領域,數字藏品平臺數量持續增加且覆蓋范圍擴大。
第二,我國數字藏品采取的區塊鏈技術有兩類。一類是聯盟鏈,以螞蟻鏈的鯨探和至信鏈的幻核為代表,該類平臺注重合規管理,不可轉賣,且并未開放私人創作;另一類是以NFT中國(NFTCN)為代表的垂直交易市場平臺,采用以太坊側鏈,以定價、拍賣、盲盒等多種模式發行數字藏品,且開放創作權限。[4]
第三,國內數字藏品平臺的類型豐富。一是以靈境·人民藝術館、新華數藏等為主的具有央媒背景的平臺,約為7個;二是以虛獼數藏、唯一藝術等為主的具有國資背景的平臺,有20余個;三是以阿里拍賣、鯨探、靈稀等為主的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平臺,大約25個;四是以千尋數藏、乾坤數藏等為主的其他平臺。
第四,數字藏品產業鏈初具雛形。根據數字藏品(NFT)的特點,數字藏品(NFT)行業產業鏈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層、項目創作層和衍生應用層[5]。在基礎設施層,主要是指為數字藏品(NFT)提供區塊鏈、存儲等基礎技術服務的企業,如提供聯盟鏈的阿里巴巴“螞蟻鏈”、百度“超級鏈”、騰訊“至信鏈”等,以互聯網平臺企業為主要參與對象,為數字藏品(NFT)生態提供安全性保障。在項目創作層,主要包括擁有基礎設施的互聯網主流企業、數字內容公司和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游戲或元宇宙社交應用公司三大類企業,僅支持該三類企業或其簽約藝術家發行藏品,不允許個人自行鑄造。前兩類企業在我國發展較為迅速,第三類企業在國外較為發達,在我國尚處于研發階段。前兩類中較為典型的有依托于阿里巴巴螞蟻鏈的鯨探、騰訊至信鏈的幻核等。在衍生應用層,主要是指數字藏品(NFT)的二級市場、融資平臺和項目發行方,該層面在海外市場體系較為完善,因我國嚴厲打擊二級交易市場,監管日趨嚴苛,所以目前國內尚未有平臺開放二級交易、融資等功能。此外,也有不少國資和相關機構紛紛涉水數字藏品(NFT),如浙江省國資企業杭州國際數字交易有限公司上線了首家由國有資本支持的數字藏品交易平臺“虛獼數藏”,在阿里資產上首次發售多款數字藏品。整體來說,我國數字藏品(NFT)市場正呈現互聯網先行、國資與機構跟進的特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國內第一家數字藏品平臺——騰訊旗下的幻核于2022年8月16日上午發布公告稱將停止數字藏品發行,所有通過其平臺購買數字藏品的用戶,皆可自行選擇繼續持有或發起退款申請。幻核的停擺或多或少反映了我國數字藏品市場在嚴監管政策下的退潮行情。與此同時,鈦媒體APP發現,自2022年7月以來,與國資背景有關上線的數字藏品平臺超過6家,“國家隊”布局步調加快,我國數字藏品市場或將迎來重大變化。
數字藏品(NFT)不僅是元宇宙落地的關鍵,而且能夠促進文化數字化轉型,以及賦能實體經濟,有著巨大的新價值。
資產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核心要素,是促進經濟循環的必要載體,只有具備以資產為核心的應用場景,才能發展成為可持續的生態[6]。NFT正在成為元宇宙數字資產的關鍵,可以表現為對數字資產進行確權、進行數字資產的交易和流通等。
第一,NFT可以解決元宇宙中數字資產的確權和身份認證問題。區塊鏈技術使NFT具備了唯一性、版權確定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分割性和便于流通等特點,這些特點的應用使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NFT可以解決數字世界中數字內容的歸屬權問題,能夠對元宇宙中的每件物品、商品進行有效身份認證與確權,將唯一身份的屬性賦予任意的數據和資產,成為元宇宙的必要組件之一。通過所有權的標記使得虛擬世界中的物品在現實世界中擁有一定價值,助力物品的數字資產化,與元宇宙相輔相成,成為元宇宙中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橋梁,是構建元宇宙的有力技術支撐。
第二,NFT可以實現元宇宙中數字資產的交易與流通問題,實現價值傳遞。在元宇宙這樣的三維空間中,社會和經濟活動需要像現實一樣運行,這便需要交易與價值互換。NFT正在成為構建元宇宙內部交易系統的關鍵中介,其中的商品體系和虛擬交易系統一般需要借助NFT技術進行建構。[7]NFT作為元宇宙的一種新的融資形式,可以為元宇宙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NFT因可以與現實世界相連接、具備唯一性等特點,本身具有經濟價值,可以作為數字資產或數字憑證在元宇宙中進行交易與流通,實現價值傳遞,對于元宇宙新經濟系統的構建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為我國文化數字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戰略指引。依托區塊鏈技術,數字藏品(NFT)因其唯一性、不可分割性等特點,可以在保留文化原始資源所有權的基礎上,助力文化以新形式收藏、傳承與使用,實現文化資源生產、存儲與傳播的數字化,同時可以為文化的創新發展與應用提供新的空間,推動文化的價值多樣化和數字化轉型。
傳承傳統文化是文化數字化的重點,數字藏品(NFT)對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煥發傳統文化活力,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目前,我國多個博物館推出的數字藏品出現“秒售罄”現象,如湖北省博物館將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制成數字文物,限量1萬份對外發售,引來60萬人在線搶購,短短3秒即告售罄。[8]這種現象表明,數字藏品(NFT)的推行拉近了消費者與博物館、傳統文化藝術之間的距離,為其提供了以便宜的價格和便捷的方式擁有和欣賞文化藝術品的機會。同時,數字藏品(NFT)的先進技術應用和創新的表現形式與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價值審美和社交需求深度契合,符合以“Z世代”為主的年輕消費群體的數字空間消費文化,吸引著其更加積極主動地了解、傳承、保護傳統文化,從而有利于培育社會審美情趣,提升文化自信,以傳統文化為核心推動文化數字化轉型。
數字藏品(NFT)通過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可以賦予虛擬世界中的物品在現實世界中的價值,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契機,數字藏品(NFT)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
第一,數字藏品(NFT)賦能多種行業,展現應用價值。目前,我國數字藏品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主要有新華網所推動構建的國家級數字文創規范治理生態矩陣,以數字藏品的發布為起點,推動數字文創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9]。還有將農村資源與數字藏品相結合,推出并銷售系列農村數字藏品,所售收入反哺農村建設發展,在保護農村資源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此外,翼支付等多家支付機構入局數字藏品,打通虛擬與現實的盈利渠道,吸引年輕客戶群體。除上述案例外,還有很多通過數字藏品“以虛促實”的成功經驗,如何通過數字藏品打破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間的經濟壁壘,利用數字藏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數實融合”,已成為眾多企業和部門思考及布局的關鍵。
第二,數字藏品(NFT)賦能品牌營銷,打造品牌價值。面對元宇宙、數字藏品的火爆,眾多企業紛紛試水數字藏品營銷,其中尤以互聯網行業、汽車行業、服裝行業最為顯著。如在互聯網行業,嗶哩嗶哩數字藏品在國內嗶哩嗶哩(Bilibili)APP推出系列數字藏品頭像“干杯2022”,發行在國內聯盟鏈“高能鏈”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個性化選擇對應主題的頭像藏品,可作為頭像使用。此后,有消息稱嗶哩嗶哩(Bilibili)海外版APP推出NFT入口,該系列NFT與“干杯2022”為同款形象,亦可做頭像使用,有外顯的頭像認證標識。眾多企業和品牌搶灘數字藏品(NFT)市場進行營銷所采取的方式大致可分為自身發行數字藏品(NFT)和購買具備較高流量的數字藏品(NFT)兩類。此種做法不僅可以巧借數字藏品(NFT)的“東風”,獲取經濟利益,開拓盈利渠道,而且可以賦能用戶新品體驗和購買的特權,提高品牌與用戶的交互性,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展粉絲圈層,為品牌吸引更多的粉絲,從而打造品牌新圈層,提升品牌價值,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數字藏品(NFT)作為新生事物,面臨著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而其未來將取決于金融屬性的恢復,以真正助力元宇宙的落地。
第一,政策風險。從產業監管方面看,我國國內對于區塊鏈相關的監管主要由三方構成:一是工信部,主要負責區塊鏈標準體系的構建;二是網信辦,主要負責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內容審查等工作;三是央行,主要防止通過虛擬貨幣進行金融領域投機及ICO等違法行為,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目前,我國數字藏品(NFT)合規監管的重點主要聚焦在資質準入、發行模式、技術與數據處理和宣傳營銷等方面,“弱金融屬性”的基調已經奠定。
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其中明確了虛擬貨幣和相關業務活動的本質屬性,并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風險防范和處置體系。2022年2月,我國銀保監會發布文件《關于防范以“元宇宙”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其中強調一些不法分子蹭熱點,以“元宇宙投資項目”“元宇宙鏈游”等名目吸收資金,涉嫌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并對有關手法和風險進行提示。同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和倡議》,其中指出要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并提出6條行為需自覺遵守。由此可見,我國國內正在逐步完善數字藏品(NFT)相關政策,且日趨嚴格。對數字藏品(NFT)可能產生或已經產生的金融風險進行嚴格防范與打擊,能有效規避數字藏品(NFT)所造成的金融風險,但也會壓縮其投資價值與空間,降低了數字藏品(NFT)市場天花板。此外,數字藏品(NFT)在監管層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如數字藏品(NFT)的原創性尚未有保障,內部仍存在確權問題等。
第二,技術風險。2022年4月,我國著名藝人周杰倫的一件市面價值300余萬元的 “無聊猿BAYC#3738”NFT遭到釣魚攻擊被盜取,在被盜取的一小時內,該NFT被轉手四次,其中最高價格為57.55萬美元。該NFT處于以太坊區塊鏈中,可以在OpenSea等NFT交易平臺進行二次交易。該事件一經發生,數字藏品(NFT)的技術安全性便受到強烈的輿論質疑,不少網友更加擔心數字藏品(NFT)的數據安全問題和投資風險。
雖然數字藏品(NFT)因為上鏈加密被輿論標榜為安全可靠,但是由于數字藏品(NFT)的私鑰是由收藏者個人掌握,所以依舊存在隱私泄漏和被盜竊的風險。同時,數字藏品(NFT)的交易平臺本身或智能合約的代碼也可能存在漏洞,因此用戶也可能在交易過程中由于點擊了釣魚鏈接而遭到黑客攻擊,經濟利益和數據安全受到損害。針對這些數據安全和交易風險問題,全球最大的加密NFT市場OpenSea官方網站安全中心采取了“一旦獲知被盜,立即禁止買賣轉手”的措施,其他數字藏品(NFT)市場和平臺也在逐漸探索解決方法,但是面對巨大收益的藏品,還是會有不法分子選擇“鋌而走險”,且其詐騙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成為危害用戶數據安全和權益的重要難題。
第三,市場風險。2021年3月,推特公司創始人杰克·多爾西(Jack Dorsey)將自己于2006年發布的第一條推特制成NFT進行拍賣,以約290萬美元的天價出售給了加密貨幣創始者、“Bridge Oracle”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埃斯塔維(Sina Estavi)。2022年4月,埃斯塔維將這條推特放到了NFT拍賣平臺,希望能拍賣出4800萬美元以上的價格,但是截止到拍賣結束,最高報價還不到290美元,該NFT僅僅經過一年的時間便縮水99.99%,說明了數字藏品(NFT)的巨大泡沫。
此外,2022年6月,作為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臺OpenSea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NFT銷售額暴跌至7億美元,同比下滑70%左右,遠低于同年5月的26億美元。7月,OpenSe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德文·費澤爾(Devin Finzer)發布推特表示,面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公司將裁減20%左右的員工。8月,我國國內首家數字藏品平臺騰訊幻核發布公告稱將停止數字藏品發行,作為我國國內數字藏品頭部平臺,幻核的停售對我國數字藏品市場影響重大。一系列事件顯示,數字藏品(NFT)市場在經過短暫的爆發式增長過后或許即將迎來“降溫”,數字藏品(NFT)的價值也在經過猛烈炒作掀起高價后面臨大幅度下滑,市場存在較大的泡沫風險。同時,由于我國不允許二級交易,當交易平臺停止運行后,用戶所擁有的數字藏品(NFT)還將具備何種價值、多少價值,將成為未知數,這些數字藏品(NFT)將何去何從也是用戶和社會需要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國內的數字藏品因弱化了金融屬性,更加注重數字屬性與收藏屬性,雖然整體市場仍處于高速成長中但空間有限,其未來則取決于金融屬性的恢復。
第一,短期內主要聚焦在文旅產業。未來短期內數字藏品(NFT)競爭的關鍵是豐富的內容供給以及運營場景搭建,落地場景主要聚焦于文旅行業的既有IP等,尤其是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的IP等。
第二,中期內主要聚焦于虛擬世界內的虛擬物品確權。數字藏品(NFT)可以為元宇宙世界中的虛擬物品進行確權,有效解決元宇宙世界中的數字內容歸屬權問題。在元宇宙中,數量眾多的創作者創作大量的內容,數字藏品(NFT)能夠進行有效確權并幫助創作者獲利。
第三,長期內恢復金融屬性,成為元宇宙經濟系統的關鍵。元宇宙發展需要全新的經濟系統,而數字藏品(NFT)是其中的關鍵。因為數字藏品(NFT)在數字生態中進一步呈現了資產的表現形式,在映射物理資產的同時催生了大量原生數字資產,擴大了元宇宙中數字經濟的資產規模和想象空間[10],是元宇宙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整體來說,如果數字藏品(NFT)僅僅作為收藏、欣賞的數字憑證,其價值和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而未來隨著元宇宙和數字藏品的規范性發展,并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完善且落實、能夠更好地治理潛在風險的前提下,為了真正助力元宇宙產業的落地和長期發展,未來我國數字藏品一定會向NFT看齊,恢復數字藏品的金融屬性,全面徹底地發揮數字藏品(NFT)的功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