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王 琳
從2014年媒介融合發展的元年走來,中國新聞傳媒業融合發展至今已經有著相對完備的融合發展理念、媒介融合技術、融合方式與策略,在提升融合媒體傳播“四力”的重要國家戰略部署下形成“以中央級主流媒體為發展先驅、各級媒體爭相加快步伐”的新時代傳媒業融合圖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新聞輿論工作和傳媒業融合要“堅守輿論陣地,用好創新引擎驅動”,在堅持傳媒業正確發展方向、為人民服務初心的同時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式方法。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輿論環境和參差錯落的全媒體發展形態,對當下中國傳媒業而言,守正創新的理念先行或將成為傳媒業融合發展的指向標和定心針。
20世紀初,我國處在內憂外患的交會處,大批有識之士寄希望于辦報啟迪民智、傳播救國思潮。梁啟超在他的報刊活動中提出報刊的“兩大天職”,“向導國民”是其中之一。報刊是當時重要的信息傳遞和思想傳播媒介,創刊、發刊、經營等一系列新聞傳播活動構成了新聞傳媒業重要的歷史階段。自此,無論從報刊、廣播的媒介使用歷史演進,還是國人辦報活動到中國共產黨新聞傳媒業的精神延續,啟民智的媒介功能在中國國土扎根生發。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吸收、改造知識分子是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一項重要工作,而20世紀50年代的土地改革為知識分子深入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走進人民群眾和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帶來一場思潮。1951年中國社會學家吳景超同志(時任清華大學教授)參加了這次土改,并在北京《光明日報》上發表《參加土改工作的心得》一文,里面記敘了他參加西北地區土地改革的體會:“我想最不同的一點,就是以前談土地改革,只有理智的內容,而現在談土地改革,則添加了一些感情的內容,以前只是冷靜的分析、條文的推敲,現在則充滿了對農民的愛,對地主的懼,把土地改革看作與自己血肉相關的一件事情。”[1]隨即,3月29日中央指示“《光明日報》載吳景超的文章,寫得很好,請令《人民日報》予以轉載,并令新華社廣播各地”[2]。知識分子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感悟通過報紙刊登出來,而農民們通過廣播也感受到了這股“人民心連心”的先進思潮,報刊與廣播兩種媒介共同發力體現了當時傳媒業喚醒民智、傳播先進思想的發展正道。
可以看出,隨著新聞傳媒業的進一步實踐和演進,這一根植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正道已經幻化為多種帶有情懷意味的專業術語,如傳媒從業者心中的“新聞道德”“新聞初心”,新聞教育者著力培育傳媒學子的“新聞信念”或“新聞理想”?,F今媒介技術具象和國內外傳播環境已發生劇烈變化,帶來傳媒理念、傳媒業結構、傳媒方式的變革,但堅持最本質的傳媒業發展、改革方向依然任重而道遠。
從唯物史觀有關規律的基本原理出發,楊保軍教授認為“具體的新聞生產方式、傳播方式、收受方式、管理控制方式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穩定甚至不變的核心活動是關于新聞信息的傳收活動”[3]。亙古不變,人類從事的新聞傳播活動,抑或是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要世界地緣、工業文明大事記驅動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系統化、規?;默F代新聞傳媒業都以傳遞信息和接收信息作為核心和內驅力。現代傳媒業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完備的事業領域,尤其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現代傳媒業的融合開始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
前文指出,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開展,傳媒業在尊重新聞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出現結構性調整,一批具有一定傳媒影響力、靈活整合運用多樣傳媒技術和資源的傳媒報業集團出現,在淺層運用多種媒介功能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運作,為傳媒業融合開啟先行條件。在這一時期,都市報興起、專業類經濟報紙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出版業在多元化經營的道路上拓展業務。為順應新聞傳播實踐快速變化的現實與趨勢,傳媒業通過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新聞傳播活動的傳受信息本質規律,運用媒介技術推出媒體產品來延續其已有的傳媒特色,運用融合經營思維推進結構化改革。在把握市場規律和新聞傳播活動規律的實踐中,浙江報業集團成為首批媒介融合發展的受益者之一,并逐漸形成傳媒業界和學界凝練的“浙江門道”,其“門道”核心來源于對新聞傳媒業發展規律的謹慎把握,在摸清時代脈絡的基礎上創造傳媒業融合發展的新條件、新理念、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要“尊重新聞規律”之后,相繼在各類講話精神中強調“規律”,可見其對于傳媒業守正發展的重要性。傳媒業融合發展已經進入下半場,無論是對于新聞傳播本質規律、傳媒業態規律、傳受主體規律、媒介技術規律,抑或是國際傳播規律的探索,都亟須強烈的問題意識、核心意識和尋本意識作為指導。
傳媒業媒介融合發展至今,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業態。目前,中國傳媒業發展現狀可概括為這樣一幅圖景:以報社形態存在的主流報紙發展境遇較好,各級黨報在對全媒體轉型寄予希望中努力,縣級報紙紛紛轉型建立融媒體中心,商業傳媒平臺凝聚強大媒介功能,而自媒體、短視頻搭乘移動傳播快車魚龍混雜[4]。面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輿論環境和參差錯落的全媒體發展形態,對當下中國傳媒業而言,守正創新的理念先行或將成為傳媒業融合發展的指向標和定心針,在堅守傳媒業發展正道上開辟創新思路。具體而言,新時代傳媒業融合發展的守正創新策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傳媒業從業者一直以來都趨于“創新”,這是行業特性決定的。創新,回歸其本質有兩層含義:描述事物屬性的始新和描述事物推陳出新的過程,即從舊事物破繭而生的整個階段。在傳媒業融合初期,尤其是融合理念不太明朗的階段,在媒介技術的卷入下,傳媒業的實踐更多以“新奇”“新鮮”“好奇”的想法接觸初態媒介融合。需要指出一點,創新應是發生在一個有跡可循的過程中,它區別于靈光一現的想法、點子。創新一經形成就具有生命力和持續力,其“有跡可循”體現在對傳媒業本質內核和規律的回溯,以及提供一條未來持續行進的雙向軌跡。
現如今,元宇宙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場景化沉浸式傳播環境正在塑造,游戲應用、視頻完播等新傳媒經濟增長點出現等傳媒現象帶來了新的媒介傳受關系、媒介經營方式和傳媒發展機遇。面對這些新的媒介事物接入,傳媒業應該在新事物中探索合目的性、合規律性的關系、目標效能,將其轉化為融合創新發展的持續動能。新時代傳媒業深度融合發展已開啟下半場,傳媒業界與學界亟須擺正“創新”與“出奇”的關系。
媒介理論學家麥克盧漢最先關注到媒介的力量,他說道:“媒介雜交釋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變和聚變要釋放巨大的核能一樣。只要知道有值得觀察之處,我們在這些事情中就不必像盲人那樣感到突然了?!盵5]媒介雜交與媒介融合是兩個概念,我們可以從融合深淺程度上加以區分?;仡櫴澜鐐髅綐I發展史,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20世紀初的人類陷入迷茫,而如今媒介技術演進速度飛快,已經不是單純的媒介雜合,媒介技術使用與開發在這個世紀充滿著人類的探索欲望。
當前,傳媒業融合發展維持在高位運行,橫向融合、縱向融合都在延伸和深入。從傳媒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來看,對媒介技術的定位一直都存在隱而不發的爭議,即媒介技術牽頭傳媒融合發展還是傳媒融合發展將媒介技術視為不可或缺的手段,這關系到一個牽引和被牽引的問題。這一點在新聞傳播學界理論的發展中可以窺見,當前新聞傳播理論關于媒介技術方面鮮有預見性、測量性的學術論點,研究起點依舊沿用20世紀媒介技術經典理論來討論當前媒介發展帶來的傳媒現象?!澳壳懊襟w融合的困境在于,雖然認識到媒介技術的潛在力量,但依然沒有將媒介及其相關技術看作一種對傳媒業實踐至關重要的實體要素?!盵6]所以,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傳媒業需要對媒介技術進行重新審視,在媒介使用層面上細細研磨、理清“牽頭”思路。
新聞傳媒教育是中國傳媒業發展之根基,在新聞傳播理論的傳承與扎根、新聞傳媒人才的輸送方面發揮著奠基作用。在傳媒業實踐急劇變革的大環境中,新聞傳播業界與學界如何打造有效輸出與實踐反哺的有機體成為近幾年研究的熱點話題。新聞傳播是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所學會所用”是新聞傳播教育對傳媒人才發掘和培養的基礎性目標。
“傳道授業解惑”是新聞傳播教育頭等大事。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了第四輪全國新聞傳播學學科評估結果,“據統計,新聞傳播學科評估為A類的8所高校中,4所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來自業界;C級以上56所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多達20位院長有過新聞從業經歷,占比達35.7%”[7]。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從“業界”轉戰“學界”,他們將自己的傳媒業履歷和積攢的經驗帶進課堂,帶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制定與規劃之中,在新聞傳播學子興趣培養、傳媒理想啟發、業務能力鍛煉方面現身說法,并在實踐技能培訓方面積極構建融媒體基地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科研水平、拓展傳媒人才教育國際視野。這樣的“兩棲”傳媒教育引路人無論從堅持傳媒業初心、情懷和把握新聞傳播規律的正道,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融合發展創新、力求培養傳媒融合人才的理念與實踐創新都是互通的橋梁。除了重視業界與學界合作之外,新時代重視新聞傳媒融合教育,還要重視特色融合,即保持高校特色教育的同時實現不同地區高校學科建設思路、發展現狀、未來學科規劃等多元交流。
版權保護一直是新聞傳播業態里較為薄弱的一環,尤其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之后,IP產權、技術產權、數據產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頻發,成為影響傳媒業融合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之一。信息革命在體量龐大的信息交流場域中進行,面對泥沙俱下的傳播信息流,平臺監管需要運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制度手段,在信息傳受行為的直接收發平臺發揮正向清朗效力,為傳媒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保障。
將傳媒業發展置于世界大環境中,我國傳媒融合發展在國家戰略支撐之下,這一點是優勢之一。與傳媒業發展超前的美國相比,“美國媒體融合主要是市場化驅動,零散、投入不足、缺乏頂層設計”[8],而我國傳媒融合發展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有著相對穩定的環境和條件。中國傳媒業融合發展規劃在國家頂層設計中,包括傳媒資源置換、傳媒理念、媒介技術應用、傳播效果評估、數字版權保護、平臺監管等方面,涉及黨媒、主流媒體、縣級媒體、商業媒體平臺等多元傳媒主體。新時代傳媒業守正創新融合發展應與國家戰略保持高度一致,將戰略“主心骨”作用發揮在實處。
新時代傳媒業守正創新融合發展存在著“尋源”與“開流”的邏輯關系,從中國傳媒業實踐歷程中找尋傳媒業發展的初心和正道,才能在新時代媒介融合的現實境遇中開發創新發展的新思路。在傳媒業融合發展革新策略上,我們需要帶著問題意識、核心意識和尋本意識從現象級融合挖掘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目標手段,就像媒介融合從“相加”變成了“融合”,從“外部”打入“內部”一樣。深度融合,是未來傳媒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統籌已有資源、轉化政策能量、調整傳媒業態供給結構都需要有守正創新理念,走出中國傳媒業特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