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翔
當今世界西強我弱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話語權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掌控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階級思想體系比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久遠,并且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的意識形態治理模式,極大地提升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性。以美國為例,“政府從上至下、從政府到民間皆有一套完備的對文化和意識形態實行間接管理的龐大組織體系”[1]。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意識形態治理的基本架構,主體責任由各級黨委負責,從治理效果上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網絡空間等一些特殊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也可以說,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就是我國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是國家意識形態治理中的關鍵環節,以常規思維模式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治理。為此,應將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作為系統工程進行深入研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組織協同、廣大網民參與”的新模式。
網絡社會意識形態治理的有效性與所采取的社會治理模式緊密相關。當前,網絡意識形態自身的復雜性、網絡階層的分化和群體性特點決定了必須探索新型網絡治理模式。網絡空間的即時性、交互性和數據的精確性為創新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網絡社會的即時性與網絡意識形態治理及時性相契合。網絡社會的思想、意識一般來得急,覆蓋得快。在網絡意識形態的治理過程中,多元治理主體是治理有效性的關鍵環節,這決定著治理的及時性、參與的廣泛性、監督的全面性。這對于及時有效地處理網絡突發事件、避免網絡謠言、防止網絡社會思想混亂有著重要意義。其次,網絡社會的交互性與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整體性相契合。網絡社會具有虛擬性、去中心化等特點,而意識形態治理亦是復雜、系統的工程,這就決定了要用整體性思維推進網絡意識形態治理。全方位、立體式的治理模式通過整體上分析、監測和把控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社會思潮,掌握其實質和演變規律,有效掌控影響范圍,以防其惡性傳播,進而優化治理的整體環境。再次,網絡社會數據的精確性與意識形態治理的精準性相契合。科學的治理要以數據的精準分析為基礎。網絡大數據的精準特性為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提供了科學的數據保障,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全面掌握網絡各階層、流派、社群組織的思想動態,分析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真實情況,從而制定針對性強、切實可行而有效的政策。
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生存、生活、工作的第二空間。隨著網絡空間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顯得日益重要。在現實社會中要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在網絡社會亦然。在網絡意識形態社會治理體系中,各級黨委要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不僅指導政府組織和社會組織對網絡社會的治理,也要發揮政黨組織的優勢,團結和凝聚一切可以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力量,指導其發揮網絡正能量??傊诰W絡社會中要建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的各級黨委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
在網絡社會中,各種國際機構、社團組織、企業、個人都與國家一樣是網絡空間的行為主體[2],這些主體創造了網絡社會中的意識形態。網絡社會之前的社會信息是集權式的,但網絡空間具有非中心化特點,即信息是可以有多條路徑來傳遞的。因此,治理的主體不再占有制高點的優勢,以科層官僚制的模式治理網絡社會不再有效。我們各級各類政府組織應適應網絡社會信息流動特點,勇于正確應對來自網絡意識形態的新挑戰,積極宣傳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提高自己的治理水平,形成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政府組織治理體系。
首先,現實社會中的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教育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對于網絡意識形態有過濾、凈化的作用,必須加強對這類社會組織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規范教育,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和繁榮社會主義網絡文化提供重要保障。其次,重視各類網絡群團組織的力量。發揮網絡群團組織的協調、溝通等作用,充分發掘、運用群團組織在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中的組織結構、貼近基層、溝通平臺、影響公共決策等獨特優勢。再次,要發揮各類網絡平臺、網站等媒介組織的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中網絡媒體與政黨競爭受眾,并爭奪對社會主流意見的主宰權,[3]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廣大人民群眾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網絡意識形態的正能量方向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推動和維護。在治理過程中,我們要重視樹立、保護廣大網民的主體精神,創造條件使其主體精神得到最大可能的發揮,并合理引導廣大網民針對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中的問題進行理性發聲,提合理化和建設性意見,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網民的主人翁作用。在制度建設方面,要健全網民自治和基層參與的制度體系,構建回應網民合理訴求的有效機制,創新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
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在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中的主導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為思想的生產者進行統治,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盵4]因此,政府“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5]政府應負起主導性的責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廣大網民進行引導和教育,培養和凝聚社會正能量,提高網民對錯誤認知和錯誤思潮的辨析能力及抵御能力,確保廣大網民在政治上站穩立場、堅定方向、不出差錯。
另一方面,要構建政府與網民雙向互動的治理模式。科層官僚制雖飽受詬病,但從其誕生以來,即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為適合現實社會的現代管理方式。但在網絡社會,由于其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和路徑的多元化,這種被稱為現代管理方式的科層官僚制管理方式無法有效治理網絡意識形態。因為在網絡空間,對于負能量的言論簡單采用禁言、刪帖等管理方式收效甚微。而現在通常使用的技術手段自動屏蔽某些敏感詞匯,更是被網民詬病,因為這可能使得一些正常交流不能通過網絡平臺的技術自動審核,而問題言論卻可以通過符號代替方法就輕易逃避過濾與屏蔽[6]。面對這些問題,雙向互動的治理模式是網絡意識形態發展的必要條件。
雙向互動模式意味著要平等合作,也要相互監督。對公權力監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列寧所述:“要有多種多樣的自下而上的監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蘇維埃政權一切可能發生的弊病,反復地不倦地鏟除官僚主義的莠草。”[7]政府作為國家公權力機關,應強有力地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對于反社會主義的言論要堅決予以打擊。同時,要賦予、支持和維護廣大網民監督公權力的權利,要積極倡導并支持廣大網民對公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監督可使公權力的掌控者有敬畏之心,是構建政府與網民雙向互動的治理模式的基石。
在網絡意識形態治理中要遵循單向管理與雙向互動協同原則,這是創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義。首先,網絡意識形態黨性與人民性統一的屬性,要求單向管理與雙向互動相結合?!包h性”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不能否定黨中央的權威?!叭嗣裥浴奔匆匀嗣駷橹行?。網絡意識形態堅持單向管理和雙向互動結合是黨性與人民性相一致的必然要求。其次,網絡社會意識形態的話語模式要求單向管理和雙向互動結合。網絡意識形態的主要話語模式是在微空間傳播微博、微信、微圖片、微視頻、微故事、微段子等微言論,主要特征是平民化、碎片化、群聚化,人民性、大眾性、民粹性有余,而黨性不足。雖然網絡社會每一個“微言論”產生的只是“微影響”,但是,網絡意識形態每一個“微空間”的失守,最終會匯“微”成“巨”。因此,網絡意識形態在雙向互動的治理中,不能放棄或減弱政府管理的力度,而應更加強。再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整體性要求單向管理與雙向互動相結合。網絡意識形態治理要堅持加強黨和政府的單向管理,也要有公權力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基礎組織和廣大網民的雙向互動與監督,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雙向協同治理正是其創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義。
網絡意識形態由于其政治性、復雜性,在引入社會協同治理模式的同時,也必須發揮好政府監管的重要作用。
當前,網絡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和主戰場,是我黨意識形態建設的“重中之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不僅關系社會是否和諧,更直接關系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盡管我們已從核心網絡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完善、網絡主流文化建設、網軍網警等人才隊伍建設、網絡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著力打造網絡強國,但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提升治理效果,要把政府監管放在第一位。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了必須把政府監管放在第一位。黨的領導,不但包括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還包括思想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政府治理、社會治理是一致的。政府與社會的協同治理必須在黨的科學領導下才能有效進行。其次,發揮網絡意識形態的社會穩定功能需要把政府監管放在第一位。網絡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穩定社會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能。如果網絡意識形態沒有發揮正常的功能,出現了失誤,責任肯定不在群眾,而在執政的黨委,在政府的監管。因此,必須把政府監管放在第一位,落實黨委主體責任,使黨委各級領導善于運用網絡、了解網絡,提升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后,落實主體責任需要把政府監管放在第一位。協同治理的核心要義即多元主體參與,網絡空間意識形態治理責任制強調的是各主體均需對自己的治理行為和產生的結果擔負責任。協同治理參與各主體的地位是相對平等的,但責任不是均等的。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執行者,扮演著“守門人”的角色,如若出了問題,黨委首先要負責任,在對問題歸納、整合、分析的基礎上,認真落實誰主管誰負責、誰經營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找出具體責任主體,與黨委共同承擔責任。
在網絡意識形態治理新模式下,政府將不斷縮減職能,讓位于更能代表公民權益的網絡意識形態社會治理組織,切實實現網絡意識形態從“國家管理”向“國家—社會協同治理”的轉變。首先,社會治理組織在應對網絡意識形態突發事件、維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治理組織協同治理應積極發揮其在自主治理、參與服務、協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8]其次,政府要解除對社會治理組織的不正當束縛。社會組織是為了完成一定的使命而成立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在網絡意識形態社會治理組織成立登記時,應該改革原有的雙重管理體制,注重成立目的及業務范圍的登記,簡化程序,鼓勵組織的發展;減少政策干預,政府只在宏觀方面對網絡意識形態社會治理組織的運行進行監督管理,至于同一區域成立的相類似社會治理組織或者設立分支機構,政府應該予以批準,鼓勵相互比較、競爭,進一步促進社會治理組織的健康發展。再次,政府監管部門以及網絡意識形態社會治理組織之間都要打破行業和部門利益,實現政府部門和社會治理組織在地位上“平起平坐”,解決問題時“平等磋商”,在公共資源上“公平分配”,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協同治理的作用。
綜上所述,網絡意識形態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亟待我們進行深入思考。對網絡社會意識形態的協同治理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政黨、政府、各類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相互配合,構建一個全方位、多方面整合治理主體體系。在治理過程中,要以政府為主導,構建政府與廣大網民雙向互動的治理模式,堅持單向管理與雙向互動協同原則;注重政府監管與注重社會協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