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新聞的生產過程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不僅更加及時、準確,而且可以和被傳播者實現互動。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形成了一個新的新聞場域,而場域之內的各大行動主體之間充滿了競爭和博弈,因而也會引發權力關系運作的相關問題。
《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一書的作者是美國社會學家蓋伊·塔克曼,該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在國內出版發行。作者是布蘭迪斯大學的社會學博士,他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文化(媒介)社會學、性別和高等教育等方面。20世紀70年代,關于新聞生產社會學的研究異軍突起,發展速度非常快,而《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則是眾多研究成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因而成為后世眾多媒介研究的學者始終無法繞過的高峰。全書共有十章內容,作者從新聞、空間與新聞網、時間與類型化、靈活性與專業度、事實性網絡、再現與新聞敘事、婦女運動如何成為新聞話題、事實、言論自由與意識形態、新聞作為建構的現實、作為知識的新聞這十個方面對新聞生產傳播過程及內部的權力運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作者在第一至七章主要揭示了“如何將日常所發生的事情變為新聞報道”的過程,在第八至第十章則揭示了新聞生產的深層次原因及關于新聞研究的理論依據。
《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盡管在國外已經出版了四十年,但書中的理論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消逝而褪色,反而越發閃爍出光輝。曾經有學者針對《新聞與大眾傳播季刊》在2000—2002這三年間引用頻率最高的文獻進行分析,《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一書中的內容在整個共引網絡中都處于核心位置,其所代表的現實社會建構視角在和框架分析相互融合以后仍然對當代的新聞傳播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運用參與觀察的方法,在發現問題后選擇田野地點,而后則在田野中持續觀察人們的行為舉動,并偶爾提出一些問題。作者在書中將新聞視為一種框架,并重點考察了如何建構這個框架,她把電視與報紙當作復雜組織都要遵循的程序,明確強調新聞的知識屬性;新聞將單純的事件轉化成為大眾所接受、討論的事情后,則賦予了事件的公共性格。《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共有兩個主題:一是生產新聞的行為并不是現實圖像的建構,而是針對現實本身。人們通過新聞,將已經發生的事件轉變成為新聞事件,還基于日常生活選擇相關材料,將其加工成故事,構成將新聞視為社會行為的基礎。二是新聞要服從組織利益。新聞生產過程并不是在真空里,新聞工作有其固有的機構與程序,所以無法完全脫離組織。
《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的開篇和結尾都講到了“新聞是觀察世界的一個窗口”這一觀點,這個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新聞是被建構的”這一理論的精髓。在傳播學領域,戈爾曼的“框架理論”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許多讀者對“框架理論”的理解只限于“新聞是被建構的”,沒有去深入思考“新聞是如何被建構的”,而《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則系統分析了這一問題。作者基于歷史維度,立足于建構主義視角,提出新聞活動是一種社會建構與社會資源的理論模式。作者認為:從空間來看,新聞機構建立了一個相對集中的新聞網絡,并在讀者感興趣的基礎上,根據地域邊界、分工等來尋找新聞,其中以地域邊界因素為優先;從時間來看,新聞生產者有詳細的時間計劃與合理的生產節奏,并根據新聞事件的具體內容來分類,以便模式化處理;從信息源來看,只有擁有多量和優質的信息源,才能有相應的地位,而地位越高的新聞人則越能接觸到層級更高、影響力更大的信息源。在和競爭對手、同事分享信息的問題上,新聞人員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從新聞事實看,新聞人員多是憑借自身的經驗來直接評估信息的真假,但會盡量遠離那些無法被證實的事實,新聞人員在報道時要盡可能加上引號或者進行注明解釋;從新聞敘述來看,電視新聞報道和報紙上的信息一樣,同樣也有約定俗成的敘述方式和相同的語言,但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只是負責拍攝工作,無法監控新聞人員的具體編輯和報道工作。基于以上觀察,作者在第七章還借助“婦女報道的三個階段”具體呈現新聞話題如何產生:從最初的排斥與奚落,繼而引起關注,最后再到常規報道。
綜上所述,《做新聞:現實的社會建構》是一本經典的傳播學著作,作者由淺入深,娓娓道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讀者在讀完后試圖跳出現有的生活環境來看人們每天所生活的社會和每天接收的信息,對新聞從業人員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