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當代傳播方式的變革。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外界信息的心理需求,提供著精神上的快感體驗和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則將每一位網絡用戶深度納入了其整個信息生態系統,使其信息傳播活動具有了明顯的經濟屬性,促進了社會的極大繁榮。楊逐原所著《網絡空間的勞動圖景——技術與權力關系中的網絡用戶勞動及報酬》(2020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立足傳播學視角,通過對互聯網技術與資方權力控制中的網絡用戶活動方式作全方位立體分析和全景展示,揭示了網絡空間勞動的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和廣闊前景,豐富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對當前蓬勃發展的網絡勞動現象具有一定的啟示價值。
立足傳播視角定義網絡勞動概念。在以信息傳播為主要活動方式的網絡空間中,網絡用戶的點擊瀏覽、收聽收看、搜索、分享、游戲、發布內容等日常活動始終處于網絡技術平臺的數據追蹤、采集、統計、整合、分析等活動中,隨時都會被技術平臺轉換為一條條附帶著大量商業價值的“數據產品”出賣給廣告商,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數據產業鏈。與此同時,網絡用戶則被深度整合到了網絡信息生產、傳播、消費的鏈條中,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勞工。由此,該書為重新理解網絡用戶信息傳播活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點。
緊扣技術賦權解析網絡勞動價值。技術構成了現代世界運行的基本方式和規則,能夠通過向不同對象賦權的方式來完善和更新各個對象間的權責關系。同理,網絡技術賦權也具有類似屬性,是透視整個網絡用戶勞動現象的一個焦點。技術需要資本加持來創造和維持網絡空間的存在,資本則希望在新興技術中發現新的利益增長點。在二者的共謀中,資本與技術分居幕后和臺前,一方面通過技術為用戶賦權,使用戶能夠在網絡視聽享受和精神生產活動中,獲得廣泛參與政治討論、文化傳播、信息生產和消費等權利。另一方面通過技術為資本賦權,讓資本能夠精準把握網絡用戶活動的軌跡和特征,并以廣告投放、信息資源、知識服務等方式獲利。如此一來,網絡空間在以其巨大魅力吸引著網絡用戶參與其中的同時,也為資本提供了隱秘的獲利途徑,讓網絡用戶的勞動價值在渾然不覺中被資本剝奪了。
深入信息生態揭示勞資異常關系。技術賦權從本質上建構起的是一整套網絡信息生態系統。它以網絡信息技術和網絡信息制度為依托,通過信息的方式轉換和建構為一整套以“信息生態主體”(信息人)為中心的同心圓,使現實世界的人在進入到這個體系的同時,便擁有了信息生產者、傳播者、消費者、監管者等多重“信息人身份”。網絡用戶則在其所營建的信息平臺模式、分享模式、場景體驗模式、粉絲組織模式、社群組織模式、游戲組織模式等可見的平臺模式中不懈勞動,并收獲自由的感性體驗和身心幸福;同時,在其所構筑的隱蔽權力關系中,讓網絡用戶日漸淪為其獲利工具。但這種新型網絡勞動關系主要是基于自愿原則形成的,既沒有勞動合同,也缺乏法律規范參考,所以資方不必支付給網絡用戶相應報酬,也不必承擔相應的輿論責任、法律責任等,降低了生產成本、轉移了法律責任、獲得了巨額利益。
確立理性尺度把脈網絡勞動前景。隨著網絡媒介更加深入地嵌套到經濟基礎結構之中,網絡用戶勞動是否獲得報酬問題開始被提上日程。除卻現時已經獲得相當經濟報酬的網絡用戶外,所有網絡用戶還能夠在其勞動中獲得非經濟形式的報酬。這種報酬主要以道德規范、公共精神、社會聲望以及個體層面的社交享受、知識滿足、身心愉悅、情感體驗等“社會資本”的形式支付,這構成了網絡勞動中迷人的生產和消費圖景,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也是網絡勞動得以持續繁榮最重要的原動力之一。與此同時,網絡空間也不是法外之地,應當受到恰當的道德約束和法律管制。除卻依靠個人的道德自覺和環境規范外,國家層面還可以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方式,對網絡空間活動作出正確規范和引導,在堅持以推動網絡用戶勞動繁榮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同時,也要格外關注其所裹挾的巨大破壞性,使得其能夠更好地促進傳媒行業和社會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