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制美國首屆“民主峰會”實踐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北京 100045
話語權(power of discourse)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后現代主義思想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提出,在1970 年出版的《話語的秩序》中,其提出了著名的“話語即權力”論斷,認為話語不僅僅是語言和符號的集合,更具有建構現實的功能,在詞語的表象之下,實質是“從意義方面說明世界、組成世界、建構世界”[1]。此后,經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美國戰略專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等研究,在話語權基礎上形成了國際話語權理論體系。例如,吉登斯認為“國家的發展必然與話語方式的形成相融合,話語方式建構性地塑造了國家權力”[2]。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壟斷國際話語權,以普世價值為口號,通過展示“優越的文化”和“更富吸引力的政治哲學”,實現支配他國意志的目的。近年來,國內學者立足于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失聲”“失語”“挨罵”的現狀,投身國際話語權理論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例如,梁凱音提出,國際話語權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發聲及決定輿論的權力,包括國際事務定義權、國際規則制定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和裁判權[3]。朱旭峰[4]、王文[5]、于運全[6]等著名學者以智庫為核心關切,對通過提升智庫國際影響力打造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路徑和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
自從中美貿易戰以來,圍繞“香港暴亂”“病毒起源”“新疆棉花”“民主人權”等一系列議題,中美之間展開了一系列沒有硝煙的輿論角力。通過一場場“霸權”爭奪的“陣地戰”[7],國際信息“逆差”得到了有力扭轉,中國國家軟實力和話語權得到了顯著增強,中國聲音在國際輿論場愈發洪亮。學界和業界圍繞中國國際話語權所做的共同努力,推動了我國戰略傳播格局的成型,形成了多層面參與、多聲部發聲、多角度敘事以及滴灌式傳播的戰略格局。在以中央主流媒體為主力軍的戰略傳播體系中,智庫的身影越加彰顯。尤其是在此次反制美國首屆“民主峰會”輿論戰中,智庫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庫(think tank),又被稱為政府“外腦”(external brain),可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公共輿論的“生產引擎”,智庫又與“第四權力”——媒體,一起設置人們的思想議程[8]。在國際話語權爭奪中,智庫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以民主話語為例,西方知識精英對其進行了長期的建構,經過奧地利的米瑟斯(Mises),英國的哈耶克(Hayek),美國的熊彼特(Schumpeter)、達爾(Dahl)、薩托利(Sartori)、李普塞特(Lipset)等自由主義理論家的敘事,以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政治體制為藍本的一套“民主體系標準”被勾勒成型[9]。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通過西方媒體的大力“營銷”,這套民主話語成為非西方國家精英和大眾的知識框架,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們對現實的認知。作為匯集智力資源的智庫,在破解這類話語陷阱、根據中國發展實踐建構屬于自身的話語體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更肩負不可推卸的艱巨責任。
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媒體可以通過議題安排來形成全社會的議事日程。但大眾媒體作為輿論工具的背后,遮蔽著政府、資本、智庫等能施加更深層次輿論影響的角色。在國際關系、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反恐合作、聯合援助等全球議題上,智庫具有更強的議題供給能力。智庫通過科研報告、學術論壇、刊發文章、接受采訪等形式與大眾媒體合作,或者以自有的新媒體平臺進行研究成果發布,能夠在精英人群中形成議程,從源頭上設置輿論話題。例如,美國智庫在塑造“中國威脅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美國企業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智庫在“非黨派、非營利”的面罩下,通過召開“中國崛起:美國準備好了嗎?”“美國的挑戰:接觸二十一世紀崛起的中國”等主題研討會,發布《美軍亞太地區態勢戰略》等研究報告,廣泛邀請政府官員、媒體記者和各界精英參與“中國軍事威脅論”的生產和傳播[10]。又如,被公認為“西方對華鷹派代言人”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屢屢就涉疆、涉人權、涉疫情等話題在國際輿論場發布抹黑中國的研究報告,甚至稱北京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的大受歡迎是“病毒式傳播”,其言論被《悉尼先驅晨報》等媒體進行了傳播,產生惡劣影響。
中國學者趙啟正認為,公共外交是“一個國家的政府和民間團體、社會組織對其他國家公眾(包括其政府成員)所開展的,旨在提升本國形象或聲譽,增加國家間關系的友好活動”[11]。智庫是公共外交多元主體中的重要構成,智庫間的交流、智庫專家的往來具有靈活性和專業性,能夠有效發揮“二軌外交”的職能。例如,在中美貿易戰期間,中美智庫積極尋求對話與溝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等智庫組織專家代表團到訪美國,與美國智庫聯合開展了一系列的中美智庫貿易對話,既緩和了緊張氛圍,又為尋找合作和對話空間提供了可能[12]。
2021 年12 月9 日,美國總統拜登組織和操弄首屆“民主峰會”,企圖強化價值觀“同盟”,以“民主”大棒對不同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家進行打壓遏制。在這場民主話語權的爭奪戰中,中國智庫起步早、工具多、配合足,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在國際輿論場上取得積極成效。
民意調查是指用調查和統計的方法,以數據的形式反映一定范圍內的民眾對特定問題的態度和傾向。西方國家自20 世紀30 年代就開始通過民意調查來設置公眾的輿論議程,如今已經形成以美國皮尤(Pew)、蓋洛普(Gallup)、愛德曼(Edelman),英國輿觀(YouGov)、晴雨表(Eurobarometer),法國益普索(Ipsos)、伊弗普(Ifop)等國際知名的民調品牌。此外,西方部分有實力的媒體、智庫也會不定期地開展民意調查。民調結果以報告、報道等形式進入輿論場,進而影響民眾認知。1975 年,美國著名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基于冷戰需要,發表了第一份國際民調報告[13]。此后,針對他國公眾進行的國際民調成為影響國際輿論的重要工具。
2021 年7 月,在美國為舉辦首屆“民主峰會”造勢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簡稱“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智庫用中、英、西、法、阿、俄等6 種聯合國官方語言對全球網民進行了2 輪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網民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溯源等問題已經被嚴重政治化。在全球網民評論中,“政治壓力”“美國制裁”“媒體控制”“經濟補償”“阻止中國發展”等詞語高頻出現,參與民調的8 萬多名網民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了對美國的不信任和不滿。民調數據充分印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國際人心向背,體現了“美式民主”的“雙標”本質已經被全球網民看清。總臺CGTN 智庫根據民調結果發布的《國際新冠疫情發展現狀分析報告》等,經CGTN 各語種報道和傳播,被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等63 個國家和地區的930 家海外主流媒體平臺轉載,觸達受眾超1.8 億人次。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趙立堅也在例行記者會上引用CGTN 民調,稱“事實勝于雄辯,人心豈容愚弄”。
重新定義民主是民主話語權競爭中的核心戰役。在美國首屆“民主峰會”召開前后,中國的“國家大腦”圍繞破解美式民主敘事、建構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等多措并舉,設置了一系列輿論議程。
3.2.1 舉行國際會議 2021 年12 月1 日至4 日,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1 年“讀懂中國”大型國際性會議在廣州召開。此次會議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世界百年變局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為主題,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保加利亞、澳大利亞、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百余名國際政要、戰略家、學者、企業家參會,共同對話和研討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進步的百年歷程等話題。該會議還發布了“讀懂中國”叢書第二輯,向全球廣泛介紹中國在國家治理、民主法制、“一帶一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2.2 舉辦學術論壇 從2021 年12 月初開始,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以被稱為“仙鶴聚會”的“臨甲7號沙龍”為平臺,圍繞民主議題,舉辦了一系列高端論壇。例如,在2021 年12 月2 日的“中外學者談民主”對話會上,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以及李世默、張維為、馬凱碩、馬丁·雅克、羅思義等知名中外專家學者,就“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誰來定義民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2021 年12 月4 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局承辦的“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開幕。該論壇分三個階段,為期6 天,從時間上對美國“民主峰會”日程形成覆蓋。來自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 多個國際組織的500 余名嘉賓,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圍繞民主制度的多樣化實踐展開對話,遠比美國所謂的“民主峰會”邀請的國別更多、代表更豐、會期更長[14]。在論壇閉幕式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等40 余家機構參與的“民主研究全球智庫網絡”宣布成立。2021 年12 月8 日,在美國“民主峰會”召開前一天,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 智庫承辦的“2021·南南人權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100 多個國家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高級官員、專家學者代表等近400 人參與論壇,圍繞發展中國家人權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一系列重量級論壇的召開,有效地對沖了美國“民主峰會”的輿論影響。
3.2.3 發布研究報告 2021 年12 月6 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布了研究報告《十問美國民主》,該報告有中、英、法、俄、西等5個語種版本,用翔實的數據和鐵一般的事實,對美國民主引致社會失序、加深民眾疾苦、造成災難動蕩、破壞國際秩序的現狀進行了深刻批判。2021 年12 月7 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發布中英文報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追求與探索——民主自由人權的中國實踐》,通過對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深入調研,以扎實的數據和透徹的說理,對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民主進行了學術化表達。同一時間,中國外文局的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民主實踐與治理效能全球調查報告》,關注全球23 個重點國家民眾對中國民主實踐效能的認知和評價,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民主實踐得到國際社會和本國人民高度認同。
此外,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還制作了中英雙語紀錄片《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身邊故事》,生動地展現普通人身邊的中國民主。張維為、范勇鵬、王文、賈晉京、劉玉書、丁剛等多名智庫專家通過發表文章、接受訪談等形式,深刻地揭示了美式民主的實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5·31”重要講話(2021 年5 月31 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我們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在此次“國家大腦”破立并舉的舉措背后,是多主體、立體式、系統化的有機聯動和互相配合,形成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媒體話語的互相疊加,放大了輿論效果。
3.3.1 政府與民間的聯動 一方面,國家高層領導通過賀信、致辭、參會等形式,增加國際會議、論壇的分量。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1·南南人權論壇”致賀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在論壇上致辭等。另一方面,政府機構、官方代表援引論壇、報告等智庫成果,擴大國際影響。例如,在2021 年12月6 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十問美國民主》研究報告問得非常好,美國應靜心答題;華春瑩在推特上以“十問”為主題,連發10 條推文,質問美式民主。政府與民間的聯動,擴大了智庫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產生了“1+1 >2”的效果。
3.3.2 國內與國外的互動 中國智庫的系列行動是輿論反制,更是人文交流,促進了世界各國的民心相通。CGTN 智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采用多種語言發布民調、報告,各智庫舉辦的國際會議、高端論壇都集聚了全球重量級的嘉賓,并廣泛邀請中外記者參與和報道,既實現了敘述視角的多元化,放大了活動聲量,又結交了朋友,擴大了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例如,參加“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的30 家外方智庫和12 家中方智庫,在閉幕式之際共同倡議成立“民主研究全球智庫網絡”,堅決反對借民主之名制造對抗和分裂。此外,中國智庫專家們還通過在外國主流媒體平臺發聲的方式傳播中國聲音。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王文院長在“民主峰會”召開前夕接受路透社、日本NHK 等媒體的采訪,揭示美國的真實意圖。
3.3.3 媒體與智庫的傳動 媒體與智庫之間存在天然的互補關系,有效的智、媒傳動能夠打通從觀念生產到輿論擴散的鏈條,共同設置議程。此次輿論反制中,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中國日報社、中國網、觀察者網、澎湃新聞等40 余家媒體對論壇、會議、報告等成果進行了大范圍的傳播。例如,總臺《新聞聯播》權威播發“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2021·南南人權論壇”等行動;總臺CGTN 主持人王冠受邀主持“臨甲7 號沙龍——中外學者談民主”高端對話會,并在《輿論縱貫線》欄目播出對話會內容,對外傳遞鮮明的中國立場;《中國日報》根據《十問美國民主》研究報告策劃推出系列漫畫評論,辛辣諷刺美式民主的“寡頭政權”“政商旋轉門”“種族歧視”等真相。
美國“民主峰會”從大張旗鼓到慘淡收場,是美國“霸權”陷入危機的具體表現,是美式民主價值觀失去人心的生動寫照,是美國話語權根基動搖的前兆表征,也體現了中國智庫主動作為、多措并舉的積極成效。同時,在提高國際傳播效能、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長期戰役中,中國智庫可以精益求精,發揮更深層次的作用。
據《全球智庫報告2020》統計,截至2021 年1 月,中國智庫數量為1,413 家,位居全球第二,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大幅提升,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具有很大的潛力。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路徑重點發力。一是要充分發揮29 家國家高端智庫的主力軍作用。二是激活各專業智庫的活力,爭奪行業話語權。例如,目前國際話語權競爭的前沿除了民主、人權外,還有經濟、生態、科技、性別、減貧等熱門領域的話語角逐,需要通過智庫的主動敘述、自我表述、廣泛陳述去“攻城拔寨”。三是挖掘地域智庫的潛力,將地域輻射轉化為話語認同。例如,云南智庫可深化對南亞、東南亞國際問題研究,新疆、西藏等地智庫可以為爭奪涉疆、涉藏問題國際話語權做出更多的貢獻,等等。
智力資源是智庫的核心優勢,當前西方話語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影響力依舊強大,這與西方政府、智庫和媒體的長期經營密不可分。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有自己的思想、理論和話語體系是重中之重。例如,西方智庫頻頻制造“債務陷阱”“脅迫外交”“新殖民主義”等概念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國際援建等行為進行抹黑,混淆國際輿論視聽。又如,在氣候話語權領域,歐盟具有話語優勢,“1990 基準年”“2 攝氏度警戒線”“低碳經濟”等概念均是歐盟智庫的“發明創造”,而概念的背后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近年來,中國在生態文明領域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但中國智庫尚未立足實踐成果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立場,打造出國際流行的話語概念和體系,在未來國際氣候話語權爭奪將更加激烈的背景下,構建維護自身發展利益的國際話語迫在眉睫。
思想力和傳播力是增強影響力的兩翼,國際知名智庫對思想產品的傳播與擴散尤為重視。在反制“民主峰會”的實踐中,中國智庫的傳播意識明顯增強,媒體起到了輿論放大器的作用,然而,仍有以下幾方面的提升空間。一是用好新媒體工具,如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Linkedin、YouTube、Tictok 等西方“E 世代”匯聚的平臺上開設賬號,傳播思想。二是強化與主流外宣媒體的深度策劃、合作,如通過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平臺合作創辦專欄等方式,打造常態化的傳播陣地和品牌。三是發揮高端人才的意見領袖作用,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和激勵出一批如基辛格(Kissinger)、布熱津斯基(Brzezinski)、福山(Fukuyama)、約瑟夫·奈(Joseph Nye)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學者,在西方主流媒體平臺發聲,提升國際影響力。
良好的體制機制是促進智庫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此次輿論反制充分體現了智庫在打造國際話語權方面的巨大潛力,印證了政府管理部門與智庫聯動發力的卓越成效。如果能夠在優化體制機制方面下足功夫,以體制機制改革調動智庫發揮國際影響力的積極性,能夠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從國家層面而言,在為智庫參與公共外交創造便利的政策環境之余,可以拓寬與智庫、智庫專家的銜接機制。例如,外交部門可建立開放、常規的外交政策咨詢體系,暢通智庫參與決策、協助外交的渠道[15];相關政府部門可采取“借調”“掛職”等方式,鼓勵年輕學者參與外事、外宣、外交的一線工作[16]。另一方面,從智庫自身而言,其可在管理體制、研究體制、預算體制、人才培養體制以及成果評價體制等方面持續用力,發揮體制機制的激勵引導作用,充分激活專家學者在國際輿論場上“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此次輿論反制中,中國智庫使用國際民調、學術會議、高端論壇、深度報告、媒體發聲等多種方式,輿論效果顯著。此外,可以通過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等建立“智力共同體”的方式增進國際互聯互通;通過發布排名、制定標準、塑造規則等方式增加行業競爭力;通過長期規劃和短期課題的相互搭配形成更有耐力和爆發力的成果體系等。例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詹姆士·麥甘(James G.McGann)博士從2006 年起發布“全球智庫排名”,掌握了對智庫能力的“定義權”;1971 年瑞士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創建的“歐洲管理論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經營,演變為“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起到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作用,每年的論壇各國領導人、跨國公司巨頭紛至沓來。中國智庫也應秉持中國立場、全球視野,強化平臺思維、運營理念,將短期成果與長遠規劃相結合,力爭實現以中國話語回應全球議題、引領全球議程的局面。
2015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對外傳播能力和話語體系建設,提升我國智庫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2022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將“深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納為重要任務,強調國家高端智庫要在“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等方面發揮作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俄烏沖突持續膠著、地緣環境日趨復雜等背景下,本文對反制美國首屆“民主峰會”輿論戰中的智庫作為進行了系統研究,以個案為鏡,折射出智庫在國際話語權爭奪中的廣闊空間。
雖然筆者盡可能全面地總結經驗、探究規律,但不可避免留有一些研究局限性,主要表現為觀察的智庫樣本有限、無法獲得一些內部數據、對體制機制的思考仍不充分等等,且本文以實踐研究為主,在學理上也略顯薄弱。今后,筆者將以此為起點,綜合運用數據挖掘、文本分析、網絡民族志等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對建構國際話語權過程中的智庫功能進行持續觀察,強化對智庫國際傳播規律的深入探索,為我國新型智庫更好地開展國際傳播活動提供實踐和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