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青
1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北京 100190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3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北京 100190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咨詢院”)在六年多的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實踐中,按照服務決策的要求,從智庫專業化起步,到智庫建設科學化發展,直至水到渠成走向智庫建設的學科化,凝練出了智庫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范式,并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高端智庫建設之路。為此,本刊圍繞“智庫科學”的概念和智庫研究的內涵、“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與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關系、傳統研究機構向智庫轉型的關鍵、學術探索與智庫研究任務相互貫通的研究環境構建,以及戰略咨詢院發展愿景及戰略目標等方面的問題,對戰略咨詢院潘教峰院長進行了專訪。
專家簡介:

潘教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國務院研究室與中國科學院共建的中國創新戰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科技評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科學和技術戰略研究與培訓中心(CISTRAT)理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戰略、創新政策、智庫科學與工程。先后主持60 余項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有關部門的決策咨詢、政策研究、戰略研究重大和重點課題,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決策咨詢成果和理論成果。如,具體組織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與系列報告出版。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新興產業規劃戰略研究和編制,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政策法規制訂和文件起草。原創性提出智庫研究基本邏輯體系、DIIS-MIPS 雙螺旋法、“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主筆的研究報告、政策建議和學術文章200 余篇,合著和主編專著10 余部。
問: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支持國家決策的組織形式和機制有哪些變化?戰略咨詢院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中國科學院被稱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一同發揮思想庫的功能。2015 年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國科學院被確定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直屬的首批10 家第一類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之一,并明確試點的重點任務是建設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它將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高端智庫的定位和功能明確下來,其重大意義體現在制度安排、功能實現和研究內涵等層面上。
從制度安排來看,傳統的智庫功能開始轉變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這要求智庫更有目的、更有意識地在整個決策體系中發揮自己的功能、作用和價值。在“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的指導下,戰略咨詢院作為中國科學院開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的綜合集成平臺,逐步建立起直接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供服務的決策咨詢機制,為更好地發揮科技智庫優勢特色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功能實現來看,我們與決策部門的對接渠道更加暢通、對接機制更加完善,直接服務內容更加豐富,這對智庫提供更加專業性、前瞻性、綜合性的咨詢建議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托戰略咨詢院,中國科學院與國務院研究室共建了中國創新戰略和政策研究中心,開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針對性、戰略性、儲備性創新戰略和政策問題研究,直接服務國務院宏觀決策。
從研究內涵來看,高端智庫建設要求我們更加注重與現實問題對接,與決策需求對接,不但要提供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性的建議,還要有新觀點、新思想,在對智庫問題充分解析的基礎上,融合專家意見,結合主客觀分析和判斷,最終能夠提供一套系統的,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問:作為我國和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智庫研究的領軍人與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貢獻者,您在近年來的智庫建設中有哪些獨到的體會?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問題?您是如何面對和解決的?
答:我認為當前智庫建設,有兩個問題亟需解決:一是對智庫的概念、內涵不夠明確,容易混淆;二是智庫建設的觀念需要轉變。
首先,很多學者、研究人員對智庫研究、智庫產品和智庫科學等一系列概念內涵不明確。智庫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將學術研究到政策實施有機貫通起來。學科研究工作者通常運用學術理論的思維和視角看待宏觀問題,不擅長也容易忽視政策性實踐思考,缺乏可行性的判斷;以往的政策研究者又大多缺乏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的厚實學術基礎,政策建議缺乏科學依據和學術支撐,缺乏思想和理論上的創新。智庫研究希望將學術研究到管理研究,再到政策研究、決策咨詢,有機結合貫通起來,解決“幾張皮”的問題。
從決策視角看,智庫提供的決策咨詢產品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數據、知識類,是對現實情況(數據)進行基礎性的分析;二是調研、信息類,通過調研得到實證信息,綜合情況對其進行分析;三是思想觀點類,提出新觀點、新想法、新思維或者新判斷;四是解決方案類,基于新觀點,結合主客觀分析提出富有實踐性的系統解決方案。未來,我國智庫建設中要想改變過去為社會普遍詬病的“庫”多“智”少的印象,首先就要對智庫建立清醒的認知,相關概念的明確必定是第一步。
從全球意義上講,“智庫科學”這個概念確實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要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智庫必須要走科學化發展的道路,在問題導向、證據導向、科學導向下,探索建立智庫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范式。戰略咨詢院在過去的六年間,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智庫DIIS 理論方法、智庫雙螺旋法,以及智庫雙螺旋法的“十個關鍵問題”和“四層模型”,這能夠促進智庫研究從經驗式向科學化、從零散式向系統性、從隨機式向規范性、從偏學術型向學術實踐型、從靜態向穩態、從學科單一向融合貫通轉變,為加快“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推進智庫建設從專業化走向科學化、再走向學科化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引。
其次,觀念的問題始終是智庫建設中的一大困難,現如今已經有很大程度的扭轉。在高端智庫建設的背景下,戰略咨詢院從研究所到智庫的轉型已經初見成效,內部研究人員對智庫“從專業化起步到科學化發展,再到走向學科化”的路徑非常認同。從價值標準看,研究的重點逐漸聚焦到關系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上,聚焦到關系民生福祉的重要問題上,聚焦到決策急需的迫切問題上。從研究方法看,研究愈發注重客觀分析與主觀判斷相結合,旨在推出有思想分量、價值含量、對策質量的高水平成果。向外看,從中國科學院內部到社會各界,對智庫和戰略咨詢院的認識也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斷增強。我認為觀念的轉變不能僅僅依靠教育或者引導,要用事實、成果以及產品影響力讓各界認識到智庫的價值和重要性、獨特性。
問:您最近提出建設“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這在我國尚屬首次。可以預見,這將對我國智庫科學研究與智庫人才培養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請您談談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的設立與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關系如何?
答: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設立與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具有密切關聯、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國際國內的重要智庫和科學家都十分重視方法的創新,產生了許多新的理論、方法、工具,例如運籌學、系統論、優選法、統籌法、博弈論等都能夠被有效運用于解決智庫問題。在這些理論方法的基礎之上,我們從整體性、系統論的角度提出了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智庫科學與工程。
智庫科學與工程是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事業的產物。我國智庫的蓬勃發展,得益于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具體要求,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都是我國在學術研究、政策研究、相關領域研究上有深厚積累和各自優勢的單位,能夠為新學科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來自國家各部門和研究組織的巨大優勢支撐。
智庫科學與工程也是學科交叉發展的要求。智庫研究是“最高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智庫問題是大綜合、大交叉的問題,它與單一學科領域的研究有所不同,具有跨學科、交叉學科屬性;也與單一學科內不同分支的交叉有所不同,需要多學科之間的融合匯聚研究;也與管理科學、政策科學不同,需要深刻揭示智庫問題所涉及領域的規律和機理。智庫研究有自己的特定對象、范疇、特征,能夠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從而以學科為陣地,推動理論、方法、體系的完善和人才的培養。
智庫科學與工程更是實踐經驗的凝練。長期以來,對于智庫問題的研究始終沒有統一的研究范式,過去智庫學者大都是從自身學科基礎出發解決問題。智庫DIIS 理論方法是我在組織中國“面向2050 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研究中總結經驗、歸納提煉得到的,始終貫通問題導向、證據導向、科學導向,在收集數據、揭示信息、綜合研判到形成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不斷循證、反復迭代。我國新時代科技發展,需要更多像科技發展路線圖這樣的大規模、多團隊作戰的智庫研究,以提供科技領域的前瞻預測、戰略部署、中長期規劃、政策制定方面的解決方案。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能夠在這樣的一系列實踐中形成發展,也能促進大規模的智庫研究形成工程化的組織體系,不斷積累實踐經驗。
問: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可能促使一些研究機構以發揮智庫功能為重心、專注于滿足國家決策需求,這種工作重心的調整會對研究所原有學科發展布局帶來怎樣的影響?戰略咨詢院這幾年來研究領域有拓展嗎?使命的變化會導致原來的學科被削弱嗎?
答:在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要求下,智庫開始實現轉型發展,這不單單擴展了戰略咨詢院的研究領域,更是對我們的一次重新構建。
轉型是對使命的重構。戰略咨詢院過去以學科研究為基礎,以學術研究為使命,轉型后開始以決策咨詢為第一使命。這種變化反而極大增強了學科的發展,形成了若干新的領域方向,如科技戰略、科技規劃、科技立法、技術治理、產業科技創新研究,特別是源于實踐真問題的研究原創性地開辟了智庫理論與方法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增長點,實現了以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支撐決策研究。六年多來戰略咨詢院共承擔國家、中科院、地方等研究項目累計2000 余項,這些任務都是“真”問題,具有現實意義,是決策者真正關心的問題,我們真正做到了“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
轉型是對觀念的重構。轉型推動改變了過去以跟蹤模仿為導向的觀念,避免了“跟著國外跑”的問題,在決策需求的指引下,逐步轉變為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觀念,有意識地關注實際問題,從實際問題中凝練學術問題。學術探索與研究任務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相互貫通的。戰略咨詢院正在努力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研究環境,推動學術問題研究到實踐問題解決的實現,同時以實際問題引領學術問題的發現。
問:智庫研究是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您對戰略咨詢院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是什么?答:結合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戰略咨詢院將繼續堅持“強核心,大網絡”的智庫人才隊伍建設格局,努力構建高水平復合型研究團隊,形成智庫專業人才梯隊。
首先,整體隊伍結構上要復合。人才隊伍結構要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主要方面。60%的人員應該熟悉自然科學各領域,例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40%的人員應該熟悉社會科學領域,例如經濟學、法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
同時,希望個體的知識結構要復合。希望個人具有復合的知識背景、思維能力和研究方式,既可以完成基礎研究的工作,同時也能完成深度綜合的任務。對于有潛質的人才,希望激發其內在動力,在“專精”的基礎上“廣博”起來,使其具有跨學科、跨領域,融會知識、拓展研究的能力,培養成為一個智庫型的人才。
戰略咨詢院依托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成功實踐,獲批教育部“高端科技智庫人才培養”專項,戰略咨詢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共建設立“智庫理論與方法”特色方向,這是國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智庫學科建設上的首創之舉。我們首次提出建設“智庫科學與工程”的特色學科,注重吸納具有自然科學、技術工程等知識背景的人才,能夠以定量分析開展情景分析、政策模擬、不確定性分析、網絡分析等;同時培養具有管理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人才,能夠關注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法律等方面帶來的影響,激發其跨學科、跨領域研究的潛力。同時,我們從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財政部等政府決策部門和國內著名研究機構、智庫機構聘請三十多位政策專家、戰略專家作為戰略咨詢院特聘研究員,他們具有參與實踐和決策過程的豐富經驗。將經驗豐富的專家和經過學術訓練的青年相結合也是當前的培養路線。
問:作為國家高端新型特色科技智庫的代表,戰略咨詢院未來的發展愿景和戰略目標是什么?
答:戰略咨詢院始終堅持“學術為基、文理交叉、理實融通、咨政為本”的辦院方針。學術為基,即學術是智庫研究的基礎,以高水平學術研究支撐高質量決策咨詢研究;文理交叉,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在智庫研究中高度交叉;理實融通,咨政為本,要求理論和實踐要很好地融會貫通,要關注解決實踐當中的真問題,為政策提供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同時從解決真問題當中不斷地汲取營養,發展理論方法。我們的使命愿景是“觀大勢謀創新,察國情提良策,建設一流科技智庫,成為全球科學技術和創新發展政策思想引領者”,我們不僅要建設世界范圍內具有獨特優勢的智庫,還肩負著產生新思想、新理論、新學科的使命。“智庫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提出,毫無疑問在全球都是獨特的、領先的。一方面可以為智庫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方法論支撐;另一方面可以為智庫人才培養提供知識體系,使得智庫真正成為服務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總之,戰略咨詢院未來要繼續堅持做一個具有獨特性、開創性、引領性的智庫,汲取國內國外其他智庫的成功經驗,扎根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成為有堅實的學科根基、豐富的研究領域、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的高端科技智庫。
問:您對《智庫理論與實踐》推動我國智庫建設方面有哪些建議?
答:《智庫理論與實踐》是專門從事智庫研究的期刊,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共同探討、深度交流對智庫的認知的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智庫建設實踐走到今天,期刊有必要引導對智庫的基本概念、基本問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從經濟社會中的重大問題研究中積淀升華帶出一些智庫研究前沿方向,不斷提升智庫期刊的價值,助力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