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黎 ,黃軍偉
(1.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0097;2.南京工程學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南京 211167)
“思維要新”要求思政課教師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思維創新。“思維要新”是對傳統思維的超越,既是思政課程創新與實效提升的內生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歷史要求,更是涵育對象變化的實踐訴求。邏輯起點是對元問題的追問,關涉“思維要新”的本質及其科學發展的根本前提與預設。
“守正道”即堅持按規律辦事,“求新道”可理解為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性認識和實踐活動。故此,守正道與求新道相統一可整合為有目的性地把握事物的規律并改變既有事物與創造新事物。首先,以思政課教育主體的視角審視,其理論素養外延至政治學、法學、哲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多學科多領域理論素養的培育需要處理好“破與立”的辯證關系,守好學科邊界并豐富其內涵。其次,以思政課涵育對象的視角觀測,其身處知識積累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塑期”,應注重傳統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有機耦合,進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與思政課話語傳播的效度。最后,以時代發展的歷史視野剖析,新時代高校在立德樹人、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層面面臨新挑戰。歷史時代孕育社會存在的現實樣態,社會意識也隨之發展變化,衍生出思維創新的現實訴求。誠然,思維創新是以守正道為前提進而求新道。那么,何為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的“守正道”與應守之“正道”?
一是守馬克思主義信仰,熔鑄育人初心之正道。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之根、思維創新之基。思政課教師是黨的理論的堅實擁護者與主要傳播者,肩負傳“立德之道”,授“鑄魂之鑰”的時代重任,唯有堅定信仰,堅守育人初心,旗幟鮮明講政治,方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確的道路上進行思維創新。二是守科學思維方式,體悟精準求索之正道。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六大思維方法,其中辯證思維是其最強調運用的哲學思維方式。思政課教師在思維創新之時,應注重運用和重點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世界及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三是守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先進文化之正道。思政課教師思維創新要以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前提,掌握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以傳統文化之核心價值理念蘊德與化人,還要處理好繼承傳統文化與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辯證關系,進而在新時代語境下賦予傳統文化新意涵。
恩格斯說,“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1]。唯物辯證法是揭示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普遍運動規律的科學,聯系與發展是其核心范疇。唯物辯證法認為,“不僅一切事物都在運動變化著,而且這種運動變化的主導趨勢和必然結果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2]。一方面,創新過程本質上是舊事物滅亡和新事物產生,這一內在規定性要求形成新理念與新做法,映射到思維層面則是思維創新。另一方面,思維創新是科學思維方法在人類認識領域的實踐訴求,思政課要用科學理論涵育人,首先思政課教師的思維要具有科學性。思維科學性的形成要求思政課教師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透徹剖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遵循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及科學邏輯為前提反映和認識事物,并注重思政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耦合。思政課教師要在思維能力的科學性與辯證性相統一的前提下,明晰辯證思維如何以辯證的科學的眼光分析事物的本質與發展,科學分析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蘊含的對立與統一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3]。他還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做到“八個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即為其一,這一指向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要旨,也是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理論性思維方式與實踐性思維方式是基于實踐的兩種基本思維方式。故此,堅持“理與路”的互動,將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是思政課教師思維創新的內生需求。由此而論,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理論思維與實踐思維的共生共在性,將守好思政小課堂主戰場同“賦活”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持續深入探尋與完善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各要素結構的合理性與協同作用發揮,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課教學互促發展。
“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4]與此同時,現階段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整體推進也需要強化理論思維與理論自覺,實現理論與實踐系統的與時俱進。思政課教師堅持理論思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內化并外化為認識世界、分析問題的基本范式。思政課教師還要堅持實踐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5]。以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為主,敏銳把握緊急性思想政治教育契機(突發公共事件、重大自然災害、網絡輿情事件等),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社會、厚植家國情懷。通過堅持實踐思維,引領青年樹立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將理論積淀與理論思維運用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根本立場。
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是邏輯必然,思維創新與時代發展之間的張力對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有普遍性影響。新時代、新思想與新使命對思政教師及學生提出嶄新的實踐訴求,進而催生思政課教師思維創新命題的出場。
第一,認知沖突是內在動因。人類需要內在一致性,在出現認知不協調時會不斷調整建構新的認知以求得心理上的和諧[6]。現實語境中思政課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心理狀態趨衡,當其與周圍環境及學生進行交互作用時,呈現出各類挑戰與認知差異,即產生認知沖突,心理就會失去原有平衡,進而生成創新需要,并通過持續學習與更新思維方式來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因此,思政教師要不斷進行思維創新,逐步化解沖突,建構新的認知平衡。在這樣從產生到化解的過程中,學生在知識理解、思維發展、對話交流和情感體驗等方面獲得深層次建構與提升。
第二,“三個轉變”構成現實外因。一是學習方式轉變。此處學習的主體指教育主體(自身素養的提升)與教育對象兩個維度。互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教育環境,促使思政課教師形成適應網絡特點的思維和教育能力,回應教育主體學習思維方式及教育理念的新挑戰。二是歷史使命轉變。《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治黨強國的重要方式[7]。新時代賦予思政課教師在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中肩負新的歷史使命與責任。三是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教育內容、教育目標及教育思維等層面全面促進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此應對教育對象的信仰結構、道德追求、生活方式的轉變。
從基礎心理學視野解析,基礎心理學認為思維具有間接性與概括性,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認識,是在大量感性經驗基礎上將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來加以概括,形成對事物的本質認識和揭示事物的規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探討,思維是認識主體借助思維活動,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涉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可從思維的維度剖析為反映事物本質屬性、事物關系及合乎規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維形式。由此得出,思維是融理性與情感為一體,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并對事物及其屬性做出抽象的、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的過程。
新時代衍生新課題,新課題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實踐,新實踐呼喚新思維。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把握思政課教師思維創新的旨歸。
一是歷史邏輯,新思維賦能奮進新時代。“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8]思政課教師在透析問題本質與解析社會現象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得出科學的認識指導教育實踐活動,并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形成歷史自覺與主動,以總體性的思維和全局性的視野關聯分析問題的化解之法,善于歸納歷史規律、演繹解析現實訴求、推理未來發展動向。
二是理論邏輯,新思維助力領悟新思想。新思想關乎當下與未來的政治生態,在新思想指引下達成新時代思政課課程目標,培養時代新人的主要履職者正是思政課教師,落實“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以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實踐要旨的也是思政課教師。從理論邏輯層面看,新思維促進思政課教師領悟新思想,進而在新思想的指導下引領學生參與認識世界和科學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
三是實踐邏輯,新思維驅動踐行新使命。新思維衍生新視角,新視角驅動新實踐。思政課教師肩負立德樹人與守正創新的時代使命,發揮著鑄魂育人的作用。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需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中形成實踐自覺、責任自覺與學科自覺,肩負起應有的新使命與時代責任。思政課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緊貼社會發展實際,主動創新課堂教學,合理配置理論與實踐教學結構與比重,將社會熱點問題及時納入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肩負起引導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時代責任。
一是守好馬克思主義根基。思政課是對青年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與黨的科學理論的主渠道,融政治性、學理性、價值性為一體,其獨特性決定在理論創新之時要守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為核心,探索如何以青年化、高效化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高效精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由此,進一步彰顯理論創新的與時俱進與科學高效,進而以新理論與新方式科學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二是建好常態化學習機制。理論創新的訴求要求建立常學常新、常新常悟的常態化學習機制。思政課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境與教育介體等層面面臨求新之訴求,新教情與新學情對思政課教師在理論學習、理論創新方面提出新的命題,催生持續學習、深化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解題新思路”。吐故納新、常學常新是新時代新要求下思政課教師不斷提高能力素質,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思維方式,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和理論創新的必由之路。
一是全局構建教育實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首先要從全局著眼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將傳統規范化視角向生成性視角轉變,主動構建對教育實踐整體的理解與詮釋,從實踐中得出科學認識,并進一步創新思維方式。二是厘清實踐樣態。當前教育主體思想特點是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呈現出差異化與獨立化的特征。教育對象特點的變化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現實樣態,從教育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精準透析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及其發展規律,增強預見性、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是邏輯思維方法與歷史思維方法。邏輯思維方法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框架,具有形式化、可操作性與系統性的特點。思政課教師在展開教育實踐過程中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可獲取新知、增強預見性和鑒別力。歷史思維方法本質上是考察事物發展進程以揭示內在規律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將歷史發展過程看做客觀的演進過程并揭示其一般規律。邏輯思維與歷史思維方法具有內在統一性,運用邏輯思維正確反映歷史,能在更加抽象的意義上揭示本質與規律。思政課教師將二者統一的思維方法運用至教育實踐中,可從教育實踐發展進程中揭示與檢驗教育的客觀邏輯與規律,進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二是系統思維方法與問題思維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系統內部各要素持續互動,運用系統分析法、系統決策法、系統規劃法是思政課教師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復雜問題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呈現出復雜的矛盾,“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9]。欲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必然要發現、鑒別、分析與解決“真問題”,故此,在運用系統思維之時,應強調問題思維方法,以解決好理論自身、不同理論、理論與經驗、經驗與事實之間的矛盾,從問題的初級本質(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探知,深化至二級本質(未知矛盾與欲知矛盾),再深入至三級本質(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矛盾)[10]。進而形成、提出和解決“真問題”,牽引思想政治教育“真發展”。
三是戰略思維方法與創造思維方法。戰略思維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其本質上是一種辯證思維方式。思政課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運用戰略思維方式,可遵循戰略判斷、戰略決策、戰略實施、戰略總結的邏輯思路,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更加高效與精準。在運用戰略思維之時,首先要形成戰略觀念,而創造性和創新性是優質“戰略觀念”形成的前提與基礎。基于此,在運用戰略思維之時也應創造思維方法。思政課教師欲提高認識能力、開辟實踐新局就必須掌握和運用創造性思維方式,在興趣指向、具體目標、意志品質的共同牽引下,善用聯想與想象、直覺與靈感、逆向思維等創造性思維方法,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創新性與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