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清波,張 麗
(南京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1840年后,舊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和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十月革命后,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傳入中國,其與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緊密結合,使得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2],并經歷多次革命、多次斗爭,建立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伴隨著黨的成立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發展史和革命史,是共產黨人重要的精神動力源泉。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所在,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歷史使命,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彌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足、教育方式空洞抽象的弊端,這就需要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教育價值與融入路徑進行更深入地探索,從而為教育模式的革新提供借鑒參考。
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一貫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將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作為黨的核心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建立于中國最風雨飄搖的時刻,毛澤東、周恩來、李大釗等進步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動亂的時代里尋找著民族復興和解放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無數英烈懷揣著堅定信仰,開始了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偉大革命,最終在一次次的抗爭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理想,積極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對人民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將原本飽受壓迫的人民動員起來,凝聚成了中華民族改變命運的磅礴精神力量,而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所在。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世界人民大團結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相比于其他理論,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特點在于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能解釋世界,更能夠通過實踐來改造世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擁護者和踐行者,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的成立之初,就已經將改造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作為自身的根本任務,將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作為根本目標,將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未來的展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里付出了巨大犧牲,卻始終沒有動搖,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實踐精神,使得中華民族能在苦難和壓迫中站起來,并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國家和一個不朽的人間奇跡。
實現偉大的目標和理想,必須擁有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一方面體現在懂得無產階級運動的邏輯內涵,掌握了其條件、發展和結果,另一方面體現在共產黨人始終投身于實踐,是對偉大事業起到推動作用的急先鋒。中國共產黨不僅堅定支持和踐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還在實踐上始終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艱苦奮斗、勇往直前,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奮勇向前。在國家危難之際,無數共產黨先烈為革命事業英勇犧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千萬黨員更是為了建設國家而無私奉獻,正是這些人做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和人民群眾始終密切相關,每個黨員都是普通群眾,但同時又是群眾中的先進分子,為黨付出也就是對普通群眾付出,完成黨的任務同時也是在為普通群眾服務。中國共產黨始終要求代表各階層廣大人民的利益,做到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連、生死相依,不代表任何利益團體,也不代表任何權貴階層的利益,任何將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區分開來的陰謀都不會得逞。而正是這種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宗旨,使得9 500萬中國共產黨人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胸懷坦蕩、克己奉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彼此依托、互相聯系,形成了全面的邏輯鏈條。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意味著黨對于真理的不斷探索精神,體現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視,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重視;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體現了黨將理論結合實踐的根本原則,通過實踐來驗證真理,而非泛泛空談;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體現了黨對于困難和敵人的犧牲精神、斗爭精神,強調了黨對實現共同理想的堅強意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意味著黨胸懷的崇高價值,為人民群眾的福祉而不懈奮斗。具體言之,這四種內涵可以歸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四種核心支柱——精神支柱、實踐支柱、意志支柱和價值支柱。
這四種核心支柱雖然各有其特點和側重,但彼此之間并非孤立而是不斷滲透、融合的。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發展和斗爭的過程中,已經踐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知行統一、人民至上思想,這些哲學思想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的發展,衍生了科學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有益拓展,同時回答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念和建設方法的關鍵問題。而這些哲學和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歷史、立足于現實、立足于實踐、立足于發展,綜觀國內外的風云變幻,結合當下與未來的發展可能而總結出的科學結論,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所取得的科學成果,也標志著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全新認知,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歷史高度。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核心動力,是中華民族突破艱難險阻、迎接未來挑戰的靈魂所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發揮學校集聚智力資源的優勢,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研究,從而將偉大建黨精神精煉為學生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偉大建黨精神的學理性研究,發揮自身在社科研究領域的優勢,深入探索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意義和時代價值,通過剖析其核心要義解釋偉大建黨精神的演變邏輯,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撐,將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動力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當代大學生起到引領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應做好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通俗化闡釋工作。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精神動力源泉[3],其內容抽象、復雜,需要結合大量歷史資料才能真正掌握。而大學生往往更傾向于接受生動、具體的理論,這樣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更通俗、更貼近大學生需求的方式進行闡釋,才能加深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識。為此,高校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理論需求,通過找出與大學生交流的共鳴點,用舉案例、講事實的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學習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做到理論教育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偉大建黨精神歷經風雨,內涵豐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為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果,高校應著眼于當前時代環境下產生的新特點和新要求,不斷拓展偉大建黨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從而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堅持不懈的志氣、民族自信的骨氣和實現理想的底氣。為此,高校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構筑堅固的課堂思想陣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需要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將黨所堅持的真理和理想用通俗的話語向學生闡述,使學生能在黨的百年發展史中,感悟到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理解為何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使其明確為何中國共產黨能在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中走到最后,為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下所選擇的政治制度,為何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從而看清為何中國共產黨過去能成功、現在能成功、未來又該如何發展,并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構筑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充分發揮各科目的育人功能。二是不斷革新教學方法。“互聯網+教育”使得教育的形式愈發趨于多元化,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高校應積極探索新的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強化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宣傳力度,結合不同學生的認知規律,應用新媒體等技術開展黨史教育宣傳,幫助學生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內核,提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尤其是對于偉大建黨精神的教育而言,更需要一支專業能力過硬,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教師隊伍。為實現這一點,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能力,將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校黨建工作,乃至高等教育事業的重心,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構建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另外,需要開展思政教師評價改革工作,構建以教學工作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學科科研導向,將教學實際和思政工作作為教師評價的基本要求,并建立多元化的教師科研成果認證模式,轉變以往對論文、職稱等過度倚仗的錯誤傾向,同時構建完善的人才激勵制度,使思政教師更多地成為學校干部隊伍的來源,讓思政教師更潛心、熱心地從事教育工作。
中國共產黨產生于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經歷了無數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劫難,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因此,偉大建黨精神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犧牲和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發展為當今世界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工業國,并非靠著外界的資助扶持,而是在重重封鎖下獨自發展而來,而這個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大無畏精神的集中體現。想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犧牲和斗爭精神,需要通過加強學校物質和精神建設,以構筑校園文化環境為基礎,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宣傳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為實現這一目的,一是需要加強高校物質文化建設。例如,高校可以在報告樓、宿舍、操場等地建立微型博物館,講解地方英雄人物的人生經歷,講述其救國、拼搏、奮斗的英雄歷史,用歷史激勵學生的斗爭精神,做到以事化人,以文化人。二是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日活動,在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這種紀念日活動的主題多樣,既可以舉辦專題講座,也可以通過讀書會、辯論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參加,讓學生能夠在厚重的精神文化環境中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滋養。
忠于黨、忠于理想是共產黨人的基本品質,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才能確保共產黨人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確保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懈奮斗。而針對當代大學生使用網絡頻繁的特征,開展偉大建黨精神教育需要結合“手機革命”的背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從單一課堂轉移到課堂和網絡并重的雙軌制模式,牢牢占據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通過制作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節目、網絡電影等方式,讓學生在娛樂之余了解到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此,高校可以使用慕課等網絡教育平臺,制作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體的課程供大學生學習使用。網絡課程的重點應集中于高密度且有趣味性的內容,如電影《守島人》的原型王繼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焦裕祿等人物事跡,通過分享這些前輩的模范事跡,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共產黨人的堅定理想信念。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全媒體的育人模式,通過微博、微信、QQ等網絡社交平臺,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渠道推廣偉大建黨精神,用這種更貼近學生娛樂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為黨為公為民的偉大情懷。
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作為精神動力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作為實踐動力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作為意志動力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作為價值動力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2]。這種內涵之間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加上其在共產黨人百年奮斗中不斷凝練已經呈現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能夠對人的信仰和行為起到引領作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充分發揮偉大建黨精神的教育價值,需要通過深化對建黨精神的理論研究,做好對抽象理論的通俗化闡釋,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陣地建設,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專業化的教師團隊,通過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構筑校園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開展跨平臺的宣傳教育,利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偉大建黨精神,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