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在享受電子網絡產品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受著西方不同價值觀的影響。在大學英語這門課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外來文化,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極其重要。因此,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等,要求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思政元素,發揮課堂教學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路徑。
大學英語是高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覆蓋面廣、周課時多、學時長、跨度大,是學生接觸西方思想和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長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對于高校學生來說,處在東西方文化與價值觀互相碰撞、交織、滲透的復雜環境下,很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消極思想的影響。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如何有效應對文化沖擊、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很多學者展開了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義的討論。毛現樁(2022)在調查、訪談和個人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指出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能促使大學生充分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1]。劉晶、胡加圣(2021)對國內6所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思政元素需求的調查研究,指出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加強中國文明元素的融入,這樣才能完成優秀人才知識結構的培育和人文素養的提升[2]。肖紅芳(2021)認為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課程建設中的通識教育教學內容,具有育人的隱性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應融入和滲透多重文化元素[3]。丁水芳(2020)結合具體教學案例,設計了滲透思政育人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探索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以及教學模式的構建,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在接觸西方文化時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對外宣傳中國文化時能夠具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4]。因此,充分挖掘高校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效融入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十分重要。
高校英語教材通常選用的是國家規劃教材,本身的內容就體現著社會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善于發現教材中的思政切入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礎上從思政角度進行啟發式教學,將中西方思想與文化知識等相互交融與對比,增進學生對文化異同的理解與意識,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主題是每個單元的靈魂。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教師應深入研究各教學主題并建立有效鏈接。本研究以本校現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第五版)為例,圍繞單元主題挖掘思政元素(見表1)。第二單元volunteer這一篇文章時,教師要有思政育人的意識,以新冠肺炎疫情為契機,落實立德樹人,通過表達對疫情下志愿者們的感激之情,使每一位學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感悟疫情無情,但人間有愛。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志愿者相關話題的英文單詞和句型,也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并倡導他們學習身邊的榜樣,心懷感恩。在第七單元講到世界各地新年習俗時,

表 1 《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單元主題及思政元素
大學英語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應該從多元角度進行解讀,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教學的基礎是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是開展課堂教學的依據,所以教師要吃透教材,不能只立足于語言知識的教學上,對每個單元的主題都要進行剖析、解讀、對比和巧妙的聯系,而根據教學需求,進行調整和取舍,能適時靈活地補充思政元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材內容上,最大限度實現思政育人。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5]。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傳統的純知識傳授的方法已經過時,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更具國際性視角,教師的選材內容要與時俱進,語言要富有邏輯性、深刻性和說服力,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提升思政教育的意識,不斷強化自身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個人修養,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培訓、自主學習和集體研討活動,通過自身的體驗去進行思政教育,而不是紙上談兵,要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將語言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有機結合。
在講到本校現行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教師應意識到近年來西方節日的涌入已經讓學生產生了不良的認知和習慣,比如購買所謂“平安果”之類的禮物,這時教師應通過分享中國新年的慶祝方式以及觀看相關英文視頻,激起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豐富的慶祝方式的欣賞,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只有教師的思政意識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同行。
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外,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三觀的塑造,在語境中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6]。教師必須注重課堂教學設計,根據教學主題,適時適度適當地滲入思政元素。最常見的教學主題是以單元為依據,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語篇、詞匯和習題著手。課文語篇中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思維方式差異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都可以成為思政的切入點,將之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進行對比解讀,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在講解生詞時,也可以將其思政元素挖掘出來,舉一些與思政融合的例句,比如講解“strive”這個生詞時,可以列舉此類例句:Only when everyone strive for their own dreams can we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只有當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時候,我們才能實現中國夢。);習題中也可以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進行聽說練習時可以結合最新的世界形勢與政策,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翻譯練習時設計社會發展和文化差異相關主題的中英文互譯,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
在進行第五單元閱讀部分(Facing the Global Climate:We Can Make a Difference)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材料和補充視聽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有進一步理解。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引導學生總結什么是氣候變化,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文章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什么,讓學生在無形中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另外,在此基礎上設計知識拓展環節,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歷,探討如何構建綠色校園,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熱愛和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的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第六單元主題為運動,在閱讀模塊,通過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和梳理,深入了解2008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所蘊含的令人驕傲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喚起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關注,欣賞我國文化并堅定文化自信。在寫作模塊,設置主題為“Sports reap health”的班級運動會,學生需完成以下任務:設計運動會會徽、設計海報、邀請留學生參加、參與體育項目并分享運動后的心得體會。學生將回顧自己的運動情況,與同學分享運動心得,這種基于真實情景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運動的好處。
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關注社會時事新聞,并結合學生自身的需求和特點,恰當地將貼近生活的時政熱點等相關思政元素引入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發展格局,感受中國崛起的速度,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在開學的第一課,教師就要抓住這個時機,向學生介紹本專業的發展和未來的就業前景,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逐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講到教材第三單元現代交通工具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思政滲透,對于城軌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介紹近年來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速度,對于汽修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通過介紹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告訴學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異軍突起,正在以自信的姿態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風向標。抓住學生的需求,并結合新聞時事和社會熱點,讓學生能夠更詳細地了解中國的飛速發展和世界強國的位置,使其引以為豪,與此同時,崇洋媚外的錯誤感念也會逐漸消失。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由于英語等級考試影響著學生的畢業與就業,所以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以考試為導向,學生也逐漸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加之現代的大學生十分反感說教式的講課,那么改革英語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教師在提升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應該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育人元素,注重課文內涵的解讀,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案例分析、問題討論、文化對比、課堂辯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用英文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真正學進去,不斷開闊學生的眼界,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在第八單元講到有關就醫的聽說練習時,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單詞短語句型反復操練的枯燥程序,可以通過視頻展示、講練結合、小組討論、問題驅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教師播放有關就醫的英文視頻,學生勾選其中提到的常見病癥的描述;小組討論疾病預防的重要性;以如何做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為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及時接種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幫助構建全國免疫屏障,并能用英語向他人介紹正確佩戴口罩的方式,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元教學方法,更充分地調動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讓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思政知識內化的程度,從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達到更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還要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每一堂課都要有意識地融入思政元素,將知識點和思政元素緊密結合,做到英語語言知識傳授和思政育人同行,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語言素養好、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