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89)
“黨內法規體系,是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準則、條例等中央黨內法規為主干,以部委黨內法規、地方黨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由各領域各階層黨內法規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1〕建設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尤其是實現該體系的“有機統一”,需要科學合理、集成集約的體系結構。“結構反映了人們看待問題的周全性與系統性,意味著各類主體之間的關系。沒有關系,各要素之間就會分崩離析,無法形成一個整體。”〔2〕因此,從系統思維入手明確各要素、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優化配置體系結構,構建起多維復合的黨內法規體系,對于挖掘黨內法規運行的深層邏輯,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加快黨內法規體系有效、高效、長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亦有助于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全面轉化。
黨內法規體系的多維復合型結構,以黨內法規體系各個組成部分的具體搭配和排列為呈現方式,內含著黨內法規體系各部分之間的構建邏輯,即多維的而非單維的、聯系的而非孤立的、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基于此構建邏輯而形成的多維復合型結構呈現出獨特的優越性。
(一)內部邏輯合理。黨內法規體系多維復合型結構的優越性,首先體現在促進體系實現內部協調一致、無邏輯矛盾上,即實現黨內法規體系的自洽。從數量和質量上看,黨內法規在百余年建設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從其體系性角度看,黨內法規體系建設距離“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這一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著系統性不足、協調性不夠、內容交叉重疊、部分規定相互沖突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與黨內法規建設長期以來的強實踐性、弱理論性等特點相關。從黨內法規的發展歷程看,許多黨內法規往往是在實踐亟需的情況下制定并施行的。這雖有利于解決實踐中面臨的情況,但當大量黨內法規聚集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卻易造成體系內部互相矛盾進而導致在指導實踐時遭到反噬。多維復合型結構則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優化配置的路徑。
黨內法規體系是由眾多黨內法規具體文本構成的,可以說黨內法規具體文本是黨內法規體系的原子單位。黨內法規體系多維復合型結構聚焦黨內法規體系的原子單位,明確了每一具體文本應符合的法規文本規范要求與標準,這對推進黨內法規體系內部的邏輯自洽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從黨內法規是執政黨自我管理規范的特點來看,多維復合型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文本既要符合政黨自我管理的規范,又要符合國家法治體系的規范。第二,從自我管理規范看,多維復合型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要兼具黨務工作公文規范和黨的文本應用傳統與規范。第三,從國家法治體系規范看,多維復合型結構在明確黨內法規文本及其內容“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3〕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黨內法規應符合國家法律關于規范文本的要求與標準,大大促進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
文本的簡單聚合并不構成體系,決定其體系性的重要因素應是該體系在縱向與橫向上的結構化排列。多維復合型結構在推進黨內法規體系邏輯自洽的同時,對實現各原子在縱向排列和橫向排列上的自洽也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多維復合型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體系在縱向上要符合各黨內法規“上下配套”的要求與標準,這既保障了各層級黨內法規“上下”不同位階的差異性,又提供了可配套的黨內法規以實現自上而下的逐層配套。另一方面,多維復合型結構在橫向上為黨內法規實現領域全覆蓋提供了可能,促使黨內法規體系在橫向劃分上更加科學合理,既靈活可調整又實現領域全覆蓋。
(二)外部聯結合度。多維復合型結構不僅有利于推進黨內法規體系實現內部自洽,還有利于推進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規范體系聯結時協調一致。“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緊緊圍繞政治大局推進,始終與黨的奮斗歷程相伴相隨,與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同向同行。”〔1〕尤其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黨內法規便面臨著與外部系統的聯結合度問題,其中最核心的便是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關系問題①。多維復合型結構為理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關系,推進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系統聯結合度,處理好黨務管理與治國理政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聯結視角與劃分依據。
多維復合型結構為明確黨內法規體系的內與外,明確黨內法規體系與其他規范體系之間在何種維度上需要聯結和如何聯結提出了標準,這大大提升了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系統協調時的集成集約性。一方面,多維復合型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的內外分工,嚴格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界限,這對于完成內部同類法規匯聚、實現分工協作、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多維復合型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內容與功能上或類似或交叉或矛盾的相關法規,通過精簡、轉化、廢止等方式促成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協調,這對于提升二者的聯結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多維復合型結構為黨內法規體系的外部聯結設定了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劃分視角,明確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與協調的具體維度。首先,多維復合型結構劃分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聯結的宏觀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的建設目標,指明了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在價值定位上聯結的共同方向。其次,多維復合型結構劃分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聯結的中觀結構,明確了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協調、銜接或者轉化的基本范圍與具體方向,推進了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在可聯結之處實現應聯盡聯。最后,多維復合型結構劃分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聯結的微觀結構,明確了二者實現聯結合度的詳細內容、環節流程、技術操作等具體問題。
(三)運行動態有序。多維復合型結構通過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各環節的有效接續與配合促進了體系運行的新陳代謝和動態有序。“黨內法規因黨而生、因黨而立、因黨而興”,“截至2021年7月1日,全黨現行有效黨內法規共3615 部”,〔1〕黨內法規百余年發展迎來了巨大的飛躍。然而,大量的黨內法規也帶來了運行上的諸多難題,如黨內法規雖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發展,但仍存在著如何由繁到精的難題、既要“瘦身”又要“健身”的難題、實現歷時性與共時性統一的難題等,多維復合型結構則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套進出有序、動態平衡的運行機制,這對實現黨內法規體系長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黨內法規體系是一個從歷時性向共時性不斷推進更替的開放系統,實現系統的新陳代謝是黨內法規體系長效發展的基本要求。多維復合型結構為實現這一要求提供了結構樣態與優化路徑。一方面,多維復合型結構聚焦環節運行、解析流程銜接、優化體系功能,有利于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各環節之間的銜接匹配,使黨內法規體系在各環節運行中實現功能最大化。另一方面,多維復合型結構在實現各環節銜接匹配、環環相扣的基礎上,設置了新陳代謝的具體標準,這對于推進黨內法規體系連續、穩定運行,在時間、空間結構上呈現有序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多維復合型結構為黨內法規體系在各環節之間的優化配置提供了程序環節科學合理、法規實施有效高效的標準。其一,清晰劃定各環節的基本任務,精準發揮各環節在黨內法規體系運行中的作用和功能;其二,推進黨內法規在從無到有過程中實現各程序環節的環環相扣,盡可能避免了運行環節的缺失與脫節;其三,為形成黨內法規體系有效、有序的進出機制提供了依據,推動體系新陳代謝;其四,促進黨內法規體系在制定、備案、執行、評估、清理等環節中同向發力,既有同向的建設目標,又能同節奏地完成各環節的具體操作,使黨內法規體系在運行中實現真正的動態有序。
黨內法規體系多維復合型結構,一方面聚焦“點-線-面”、“宏-中-微”、“立-行-廢”等多重維度,構建起超越單一維度的結構體系,另一方面通過立體、場域、環節三大結構的復合,推動了黨內法規體系“有機統一整體”的重構。
(一)以載體、層次、領域為維度的“點-線-面”立體結構。從黨內法規體系自身的系統性構建來看,“點”是黨內法規的具體文本,是黨內法規體系中的原子單位;“線”是各黨內法規呈現出的縱向層次,是區分黨內法規體系層級與效力的基本依據;“面”是各黨內法規共同呈現的覆蓋領域,是區分黨內法規體系規范內容的基本類別。“點”“線”“面”三者共同筑起的黨內法規體系載體、層次、領域的立體結構,是黨內法規體系實現“文本規范、上下配套、覆蓋全面”的結構形態。
第一,構建載體結構,明確“點”的文本規范。從黨內法規體系內部邏輯的最小單位,也就是文本這一單位來看,黨內法規體系結構要著眼的最小維度便是每一個黨內法規文本的規范問題。根據目前建設來看,黨內法規文本基本實現了文本語言“法規體”、文本名稱明確、行文表述規范、文本三要素(標題、內容、發布)齊全、文本形態統一的文本規范。第二,構建層次結構,明確“線”的縱向層級。黨內法規體系的縱向層級自1990年《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發布起,已基本明確了體系的“中央黨內法規-部委黨內法規-地方黨內法規”上下層級與效力位階關系,同時還明確了七類名稱的具體使用層級。第三,構建領域結構,明確“面”的覆蓋范圍。這是黨內法規體系長期發展中面臨的重點和難點。黨內法規覆蓋領域從按照黨章體例進行劃分,到按照黨建布局進行劃分,再到當前的“1+4”基本框架,黨內法規體系開始逐漸解決其領域劃分不周全的問題。
“點”“線”“面”的立體結構是對黨內法規體系內容的結構分析與構建,立體式的劃分有利于明確具體法規在原子、層級和類別等維度上的“坐標”。它為解決黨內法規體系長期存在的法規數量龐大、法規內容龐雜、法規文本類別眾多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黨內法規體系結構樣態的立體式劃分,在理論層面構建起結構的同時,在實踐層面也有一定的意義。其中,最為有效的便是通過明確“點”“線”“面”的基本劃分界限,解決了黨內法規發展中長期存在的文本規范性問題、不同效力法規中的沖突問題、法規內容交叉重疊和類別劃分不清等問題,為各位階、各類型、各領域的黨內法規提供了有序的黨內法規體系內部秩序。
(二)以調整內外系統關系為維度的“宏-中-微”場域結構。從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系統的聯結來看,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協調可從三重維度來看。在宏觀維度,明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價值定位與建設目標;在中觀維度,明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聯結的基本范圍與主要內容;在微觀維度,完成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協調的具體操作與實踐。“宏”“中”“微”三者共同筑起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系統聯結合度的場域結構,是黨內法規體系實現“銜接得當、集成集約、有機統一”的結構形態。
第一,構建宏觀結構,明確黨內法規體系的價值定位與建設方向。只有明確宏觀結構中的價值定位問題,才能使系統中的某部分或其子系統得到充分且完整的理解。從宏觀上看,黨內法規體系已經明確了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重要內容的建設方向。無論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還是《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中提出的“建設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體系已經明確了其宏觀結構中的核心問題——法治的價值定位和發展方向。第二,構建中觀結構,劃定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聯結的內容。一方面,明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接續聯結的基本內容——黨的領導。國家法律中規定了黨的領導這一基本原則,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4〕8,而對如何領導未作具體規定。黨內法規體系中“黨的領導法規制度”則對黨的領導進行了具體領域和基本內容的接續,如《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等。另一方面,明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聯通聯結的基本內容,在一些需要黨適度、適時介入的部分關于國家民生大計的社會、經濟、生態等領域或者黨政關系緊密的領域,“黨直接以黨政聯合發文的形式,以黨政領導干部的責任為連結點,間接對此類國家事務進行領導”〔5〕137,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的通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的通知”等。第三,構建微觀結構,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協調。在明確宏觀價值定位和中觀內容聯結的前提下,微觀結構實現的是具體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銜接協調的實操。在銜接方面,根據涉事主體及事件內容實現有順序的相互配合,比如在面對黨的干部違規違法時,一方面要根據黨內法規進行違規違紀的相應處分,另一方面要依據國家法律進行相應處罰。在轉化方面,黨內法規的某些內容若具有在全國范圍內施行的普遍意義且必要的情況下,可通過向人大提案并經人大立法的方式轉化為國家法律。
黨內法規體系中不僅涉及政黨自身的管理,還涉及對黨的執政活動和領導活動的規范。黨內法規體系場域結構為理順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系統關系,尤其是與涉及黨的執政行為與活動、黨的領導行為與活動的外部系統的關系提供了一種視角,即通過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劃分,明確了黨內法規體系在場域結構中與國家法律體系在價值定位、聯結內容和具體操作上的關系,為實現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銜接合度提供了分析維度。
(三)以產生、實施、廢止為維度的“立-行-廢”環節結構。從黨內法規體系的運行系統及其環節來看,“立”是與產生黨內法規相關的環節,是黨內法規從無到有、產生效能的關鍵節點;“行”是黨內法規產生后與施行相關的環節,是黨內法規發揮效能的主要階段;“廢”是黨內法規不再適用并失去效力的環節,是對黨內法規進行清理、效能完結的終點。“立”“行”“廢”三者共同筑起的黨內法規體系產生、實施、廢止的環節結構,是黨內法規體系實現“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動態有序”的結構形態。
第一,構建“立”環節結構,明確黨內法規基本原子的產生。黨內法規的產生包含黨內法規的“規劃與計劃”和黨內法規的起草。黨內法規體系在長期發展中,已經逐漸明確了制定主體及其權限、制定原則、制定程序、制定技術規范、黨內法規的解釋、備案審查等黨內法規產生的程序性要求,從開源上明確了黨內法規體系的首要環節。第二,構建“行”環節結構,明確黨內法規體系的實施運行。在此環節中,明確黨內法規的發布、遵守、執行、監督和評估,使黨內法規在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實踐的各環節中以合理科學的流程得以施行,這是提升黨內法規實施效果的關鍵環節。第三,構建“廢”環節結構,確保失效黨內法規的順暢退出。通過“黨內法規制定機關在職權范圍內,對其在一個時期內制定的黨內法規進行集中審核,并做出廢止、宣布失效、修改或者繼續有效的決定的活動”〔6〕311,以集中清理、專項清理或即時清理等方式統籌推進黨內法規的運行工作,使黨內法規在實踐中完成新陳代謝并實現動態平衡。
黨內法規的制定、備案、執行、評估、清理等一系列環節環環相扣、同向發力,是有條不紊推進黨內法規體系運行的重要內容,也是將黨內法規規范內容的主觀意志轉化為實踐行動的關鍵。按照特定程序與流程設立“立-行-廢”的環節結構,是黨內法規體系作為一個完整閉合的系統實現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立-行-廢”環節結構,一方面為黨內法規體系提供了整體運行結構要求,即每一個程序均對應在具體的黨內法規運行環節之中,另一方面也對黨內法規運行程序提出了詳細要求,即某一具體黨內法規的產生、公布、備案、實施、解釋、廢止等應滿足運行環節完整的要求。
黨內法規體系結構的優化配置,對實現黨內法規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自我管理效能提升、到法治理念不斷內化、再到黨內法規體系的制度優勢向管黨治黨、治國理政治理效能的轉化升級,多維復合型結構為黨內法規體系效能的提升提供了穩定的結構樣態,對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全面建設法治中國等秩序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一)自我管理效能提升。黨內法規體系的多維復合型結構,通過定位法規“坐標”、界定法規功能、設置程序環節、確立保障機制,將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實施體系、保障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為黨內法規行為主體劃定了界限。該界限不僅明確了黨員與黨組織的義務與權利,還明確了他們的活動空間與活動范圍。這是提升自我管理效能的基礎。立體結構“點-線-面”維度規范的確立,為黨內行為主體在文本、層級、領域等方面劃定了界限;場域結構“宏-中-微”關系規范的確立,為黨內行為主體在處理與外部系統尤其是與國家法律關系中劃定了界限;環節結構“立-行-廢”運行維度的確立,為黨內行為主體在黨內法規運行各環節劃定了界限。
與明確界限劃定相隨的,是黨內法規內部秩序的形成,這是黨內生活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黨內法規體系通過優化配置結構,構建起有序且規范的黨內關系。一方面,形成了各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遵循黨內規范的狀態,由此大大減少了以往存在的法規內容交叉、法規效應“對沖”、法規落實不力等問題。另一方面,形成了具有一致性、確定性和規范性的統一狀態,多維復合型結構中的各黨內法規在其“坐標”中,根據黨內法規體系中的制度安排與工作規則形成了穩定的、連續的、有機統一的黨內秩序并有序運轉。這為實現黨的自我管理效能提升創造了條件并提供了穩定的規范框架。
黨內法規體系結構的優化配置,實質上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或規律而設置的調整機制。黨內法規體系通過在不同維度、場域和環節上的規定,經黨內相應行為主體的長期遵循,逐漸演變為特定的黨內活動方式,進而形成相對固定的樣態,由此產生了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的黨內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黨內各行為主體的價值觀念、活動行為便具有了規范意義上的價值與效能,即依規治黨意義上的價值與效能。由此,當黨內各行為主體以黨內法規體系的規范為基本遵循,逐漸明確其行為模式和行為規范并付諸實踐時,便營造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黨內環境,自我管理效能的提升便是其必然導向的結果。
(二)法治理念得以內化。“法治”是黨內法規體系在優化配置結構中始終秉持的目標和價值。法治的規范要求和價值理念,通過顯性或隱性的方式融入黨內法規體系的多維復合型結構中。立體、場域和環節結構的設置體現了法治理念在黨內法規體系中的融入。第一,立體結構通過嚴格黨內法規文本的“法”規范、借用法的效力位階理念設置中央-部委-地方黨內法規的層級、結合法學門類劃分完成黨內行為關系領域劃分等方式,將法治理念融入黨內法規體系之中。第二,場域結構無論是從宏觀層面明確法治的價值定位,還是中觀層面明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聯結內容,抑或是微觀層面明確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銜接的具體操作,均是以處理黨規國法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結構設置,法治理念是構建二者關系的基本價值前提。第三,環節結構通過借用程序性法律的相關理念,依照程序要求,嚴格設置黨內法規的產生、實施和廢止環節,將法治理念中的程序正義價值理念融入黨內法規體系之中。當程序正義價值理念從黨內法規體系中的歷時性走向共時性,并不斷推進該體系有序運行時,法治理念便由此融入黨內法規體系的長效發展之中。
在黨內法規體系多維復合型結構中,內在的法理念與外在的法規范得到了統一,這也是黨內法規體系法治理念內化的重要成效。一方面,以構建穩定的結構框架為方式,黨內法規體系有了固定的法樣態。按照相對固定的法樣態,即法程序、法措施、法途徑、法路向等,法治成為黨內法規體系中進行自我管理和治國理政的普遍性做法,并且兼具形式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的特征。在這種意義上,黨內法規體系的制度化過程便具有了法治化的意義。另一方面,黨內法規體系具有了法治理念的常效性價值。從法規文本的“法”規范要求到法規體系的“法”規范形態,從實體法規規范到程序法規規范,從實現依規治黨的黨內“法”規范到實現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法”規范,黨內逐漸產生了法治的行為方式、法治的生活方式和法治的思維方式。黨內法規體系在提供法治行為模式的過程中,逐漸衍生出具有常效性的法治價值模式。總而言之,當法治的行為模式與價值模式在黨內法規體系中合一時,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便由此具備了行為與價值上實現有機統一的空間與條件,同時也加快了黨內法規體系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的步伐。
(三)制度優勢轉化升級。黨內法規體系結構的優化配置,推進了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轉化,也就是由“結構”構建向“功能”發揮的轉化。多維復合型結構是以各要素等狀態變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構建起來的體系結構。它們以內部要素結構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促成了黨內法規體系制度優勢的轉化升級。黨內法規體系在集成集約結構中逐漸完善的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長效性和常態化建設、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一體建設等制度優勢,為黨內法規制度優勢向全面從嚴治黨治理效能的轉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為促進黨的建設質量全面提升、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供了保證。從制度優勢轉化來看,體系本身的集成和集約尤其是由此產生的外溢功能,帶來了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的效能轉化。
第一,優化配置黨內法規體系結構,有利于促成黨內法規對黨的領導和建設活動無死角、無盲區、無漏洞的全面規范,為強化全面從嚴治黨貫徹落實提供了制度優勢。第二,立體、場域、環節結構的設置,以法理念與法規范的統一為出發點,推進了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一體建設。它不僅從理論構建上推動了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更從具體建設上為“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體系,增強黨依法執政本領,提高管黨治黨水平,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7〕奠定了基礎。第三,黨內法規體系結構的優化配置,從本質上來說是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內在規律的深入挖掘,亦是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背后制度邏輯的深刻揭示。這對推動黨內法規制度優勢向文化優勢的轉化,如增強自我認同、提升文化自信等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地位的理性認同,堅定對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自信,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6〕2。
黨內法規體系多維復合型結構是在多維解構和復合重構的基礎上構建的,是黨內法規體系運行實現自足的結構形態。構建多維復合型結構,不僅有助于黨內法規體系實現內容整合、功能發揮和效能提升,還推動了黨內法規體系在特定時空下實現自我管理效能提升、法治理念不斷內化和制度優勢轉化升級的目標。因此,從系統結構的角度去認識、分析、構建黨內法規體系,對于“構建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體系”,“堅定不移推進依規治黨”,“努力形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7〕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當前黨內法規體系的發展現狀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和“全面建成法治中國”對其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這要求我們既要著眼于解釋制度,又要著眼于改造制度。如此,才能對黨內法規體系具有更加清晰和系統的認識,才能為黨內法規體系制度優勢進一步轉化升級,為推進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和全面建成法治中國提供更為科學合理且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注釋:
①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系統的聯結,不僅涉及與國家法律的關系,還涉及與民主黨派章程及其規范性文件體系、各群眾團體章程體系、世界共產黨政黨規范體系、世界執政黨自我規范體系等的相互關系。從黨內法規體系與外部體系關系的密切度、重要性和現實性角度來看,理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關系問題是實現黨內法規體系結構合理的關鍵,因此本文討論的重點為外部系統中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