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禮 郎得明
(西北師范大學,蘭州730070)
自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論后,學界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邏輯、內涵特點、制度體系、價值意義、顯著優勢等問題展開了不少研究,但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在結構以及實踐路徑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從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歷史邏輯來講,在解決了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上升為統治階級”的實質民主問題之后,運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就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首要問題。因此,民主主要是一套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制度體系,也是人民有序參與政治的實踐過程。我國的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民主,作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和實踐過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其在實踐中是如何運作的?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早在古希臘時期,思想家就認為混合均衡政體是一種優良的政體。政治學的開山鼻祖亞里士多德認為“凡能包含較多要素的總是較完善的政體;所以那些混合多種政體的思想應該是比較切合于事理”〔1〕66-67,并認為最方便的做法是將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結合起來,集中兩者的優點而避免其弊端。古羅馬時期,波利比烏斯同樣也主張一種混合式政體。他認為君主制、貴族制、平民制相結合的政體是最穩定的,也是最好的政體,這種政體也是古羅馬迅速強盛的原因。在政治實踐方面,無論是古希臘的斯巴達,還是羅馬共和國,或者后來西歐的一些城市共和國都踐行了這樣的政治傳統,建立了共和制這種具有復合性特征的政治制度。盡管在剝削階級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統治階級總是將自己的利益偽裝成共同利益,復合性政體所追求的各種利益的混合均衡和公共利益必然是虛假的,但對復合式政體的偏愛還是反映了思想家們對理想政治制度的一種理性追求。
復合性民主是與單一性民主相對應的一種民主類型。單一性民主是指過度強調民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要素,并以此為制度支柱而建立的民主制度。如古希臘雅典民主制就是主要以公民直接參與為基礎的單一式民主制度,公民大會成了人民實行統治的主要制度安排。這種單一式的民主制度,其缺陷是不言而喻的,它也是導致“蘇格拉底之死”的制度濫觴?,F代資產階級民主在其產生初期,雖然一直將“民有、民治、民享”作為基本價值追求,試圖建立具有復合性特征的民主制度,但由于資產階級私有制內在邏輯的作用,資產階級民主在實踐中越來越成為保證有產者利益的上層建筑,選舉民主成了資產階級民主的主要實現形式,其他民主形式則日益被虛置化和邊緣化,從而限制了資產階級民主的包容性,窒息了其生機和活力,以至于一些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也已深刻認識到:西方式民主的最大困難在于“權力關系本能地傾向于壟斷”,“政治和經濟權勢集團為了捍衛自身的地位,長期采用了這些壟斷的做法”?!?〕37這種過度強調選舉民主的做法,造成了資產階級民主價值原則與制度實踐的斷裂,使得資產階級民主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金錢政治、惡性黨爭、社會撕裂等多重困境。復合性民主意指民主結構形式的多樣性與一致性的統一,它是指多種民主要素或形式按照一定的序列組合而成的結構有機性和功能互補性的民主制度形式。復合性民主具有顯著的優勢,其理由如下:
首先,復合性民主能夠最廣泛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眾所周知,民主就其本質而言是人民當家作主。但無論是古希臘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還是近代資產階級的代議制民主制,囿于其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都不可能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但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條件下,人民并不是一個無差別的整體,它是由不同階級、階層以及不同社會群體構成的具有較大異質性的社會集合,不同的階級、階層以及社會群體在社會經濟利益、政治訴求以及思想意識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就要求民主制度不僅要反映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要求,也要反映社會其他階級、階層以及社會群體的利益要求,唯其如此,才能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的本質,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超越資產階級民主為少數人所享有的階級局限性。具有復合性的民主制度實現了民主主體結構的復合式安排,它通過多樣化的民主實現形式,充分吸納社會各階級、階層以及社會群體廣泛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反映了不同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利益要求,體現了民主主體的有機的多樣性和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享受民主的主體最廣泛、最真實。
其次,復合性民主能夠有機融合多種民主形式。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在長期的歷史探索中,人類探索并形成了諸如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直接民主、間接民主、精英民主、多元參與型民主、回應性民主、共和民主等多種多樣的民主形式。這些種類繁多的民主形式蘊含著人類探索民主政治實現形式的積極成果,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但是,任何一種民主形式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包打天下”。從民主的形式構成上來說,復合式民主就是以一定的民主制度為主體,廣泛吸納人類多種民主形式而形成的具有多元有機融合的民主形式,它是多種要素、多種形式有機融合而形成的整體,其功能大于各個要素、各個形式功能的簡單相加,體現了民主制度的整體功能。如果一個國家過度依賴某一單一民主形式而排斥其他民主形式,則這種片面性的民主制度,勢必會走向其反面。如片面依賴“多數決”的民主形式,其結果極有可能產生“多數人的暴政”,片面推崇“精英民主”,其反面必然是排斥人民群眾的直接參與。而復合性民主是一種對多元復合價值的自覺追求,其內在價值和制度實踐都體現了復合式的特點,因而,它能夠較好地融合多種民主形式的獨特價值,有利于發揮民主制度的整體功能,使人民當家作主能夠落到實處。
最后,復合性民主能夠有效彌合人民民主的實踐張力。馬克思從實現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解放的崇高追求出發,致力于探索無產階級解放的政治形式。巴黎公社是馬克思發現的“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迫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3〕95因而,公社就不能是舊式的代議機關,而應該是實行議行合一的工作機關,這種工作機關應該是“法國社會的一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因而也就是真正的國民政府”〔3〕63,“不代表任何一種特殊利益,是真正的人民政府,是人民通過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事務的組織”〔4〕。但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馬克思所設想的實現這種真正民主制的條件還不成熟,人民還不能將國家權力全部收回,人民還必須通過國家這個強制性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統治,這就造成了人民民主本質與實踐的內在張力。因此,必須通過國家形態的民主與非國家形態的民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復合式結構,才能有效彌合人民民主的實踐張力,從而開辟人民民主的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共產黨始終追求并踐行復合性民主的理念及制度,并在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優越性。早在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實行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實際上是工人、農民、士兵共同構成的一種復合式的政治制度安排。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民主共和國”的政治含義作出了明確界定,指出民主共和國“不是一個階級的國家和政府,而是排除漢奸賣國賊在外的一切抗日階級互相聯盟的國家和政府,其中必須包括工人、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在內”〔5〕382-393。在我們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政權,實行“三三制”的民主建政原則,即在抗日民主政權中,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資產階級;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這種政權形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體現了更加鮮明的復合性民主的特點?!叭啤闭嘟⒃诿裰髌者x的基礎上,雖然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并不能精確做到各種階級成分各占三分之一,但作為一種民主建政原則,在其實施中確實大大增加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包容性和代表性,擴大了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政治參與,極大地緩解了抗日根據地內部的階級關系,加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擴大了抗日民主政權的階級基礎,促進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調動了各方面的抗日積極性,造就了一大批穩定的抗日根據地,為穩定大后方、保證抗日戰爭最后取得勝利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三三制”政權建設的實踐,也使中國共產黨積累了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它所蘊含的民主精神成為后來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資源。1949 年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勝利召開。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政協全體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參加此次政協會議的,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國外華僑的代表。在政協這一組織形式下,各民主黨派作為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同這些階級相聯系的知識分子的政治代表,繼續保持和發展同共產黨的聯盟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政府工作,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民民主的復合性特征。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將我國的國家名稱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的“共和”的要義,實際上就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包括各黨派、各階級、各階層、各方面人民群眾在內的全體人民共同執掌國家政權的政治制度安排。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為應對新中國建立之初面臨的國內外嚴峻考驗,團結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各方面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建設新中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事業的順利進行,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任何一種社會政治制度,都是由各種要素按照一定的組合方式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這是制度功能發揮的前提。人民民主作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復合性的結構狀態。這種復合性的結構狀態,由于其廣泛性、包容性和整合性的特點,使其大大優于其他民主形式,成為既體現全人類共同民主價值,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的民主形式。
我國的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復合式結構。人民民主的核心和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不僅是政治權力的來源,也是政治權力的最終掌控者。從理論上來講,人民民主的主體無疑是“人民”。但人民是一個集合性概念,是一個整體,如何將一個個分散的個體意志,凝聚成人民的整體意志,確保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實際上就成了人民如何當家作主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無產階級政黨自從產生之日起,就以代表無產階級及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為旨歸,因此,無產階級政黨就成了凝聚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順應人民期待的政治力量,成為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人民通常通過三種途徑來掌握國家政權:一是通過作為人民根本利益代表者的先鋒隊組織即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二是通過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權力機關來掌握;三是通過人民各種形式、各種途徑的廣泛政治參與來掌握。這就決定了人民民主必然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復合性結構。黨的領導并不是外在于人民民主制度的,而是內嵌于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中,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而人民當家作主則是人民民主的本質所在,二者缺一不可,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割裂。
就我國的政黨制度而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構成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代表人士都有它分別聯系的一部分人民群眾,代表著它所聯系的那部分群眾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居于領導地位,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它們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形成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積極發揮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職能。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通過參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通過決策咨詢、建言議政等途徑,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國家制度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但人民內部又能夠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和階層。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除了工人階級之外,還有農民階級包括知識分子和其他各個階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分化加劇,人民又劃分為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就協商民主而言,人民政協是我國協商民主的重要載體,人民政協也是由各個黨派、各個人民團體和各界別代表人士構成的??梢?,我國人民民主的主體具有廣泛性,人民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形式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從形式上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并不是單一的代議制民主或選舉民主,也不是單一的參與型民主。它將各種民主的實現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了一種復合型的民主形式結構。一是國家形態的民主與非國家形態的民主的有機統一。民主本質上是人民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問題,其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人民通過何種形式掌握國家權力的問題,因此,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國家形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過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掌握和行使國家權力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基。但是,國家形態的民主畢竟只是一種間接民主,人民還必須通過直接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和自身事務來實現自己的民主權利。因此,我國的人民民主還廣泛體現于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如城市居民自治、農村村民自治、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以及物業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通過這些領域的廣泛參與,人民群眾可以在參與實踐中直接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依法選舉、讓人民的代表來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選舉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讓人民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梢姡覈娜嗣衩裰魇菄倚螒B的民主與非國家形態的民主的有機結合,也是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有機結合。二是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的有機統一。在民族國家這一類規模較大的人類共同體中實行民主,類似古希臘雅典式的直接民主顯然是行不通的,以代議制為基本形式的間接民主就成了必然選項,因此,選舉民主就成了實行民主的主要形式,成為代議制民主的合法性來源。毫無疑問,選舉是表達人民意志、體現人民主權原則的主要制度安排,沒有了選舉這一制度,代議制民主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僅有選舉制度,而沒有人民持續有效的政治參與,民主仍然是不真實的、不完善的。事實上,西方一些民主理論家也早已看到了選舉民主的局限性,主張通過多元民主、協商民主、回應性民主來克服選舉民主的弊端。我國的人民民主從產生之日起,就不是單純的選舉民主,也不是以追求選舉民主為唯一目標的。協商民主一直是人民民主的一種優良傳統,它扎根于我國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之中,形成并發展于我國人民民主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成為我國人民民主的獨特優勢。人民內部通過廣泛多層制度化的協商機制,既有效克服了選舉民主的局限性,又大大拓展了民主形式、拓寬了民主渠道,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真實性、廣泛性。經過長期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協商民主的制度化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人民民主發展格局。三是參與式民主與回應式民主的有機統一。我國的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參與實踐,人民通過一系列制度化程序有序參與政治生活,行使自己權利、表達自身意愿,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同時,我國的人民民主還是一種回應式的民主。無論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還是共產黨領導的各級人民政府,都把回應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待、滿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作為自身的根本價值追求,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要。四是實質民主與程序民主的有機統一?,F代民主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即人民能否當家作主和如何當家作主,只有這二者相統一,民主才是真實的、有效的。資產階級民主只關注程序民主,雖然設計和建立了諸如議會制、政黨制、權力分立和制衡制等較為完善的制度程序,但由于它未能解決人民對國家權力的占有這一民主的根本問題,因此,無論它的制度程序多么完善,資產階級的代議機關和政府,充其量只能是管理資產階級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我國的人民民主,則通過推翻舊的剝削階級政權,使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掌握國家政權,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此基礎上,我國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不斷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實現了實質民主和程序民主的有機統一,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國家結構形式是一個國家整體和局部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模式,也是實現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帶有復合特征的單一制形式。復合特征主要體現在我國在香港、澳門地區實行“一國兩制”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耙粐鴥芍啤笔侵袊伯a黨對解決一國內部實行兩種社會制度的地區之間如何實現國家統一而提出的偉大構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一國兩制”是指在統一的國家內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個別地區依法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耙粐鴥芍啤逼浜诵氖恰耙粐?,“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基礎和前提,“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香港、澳門依照基本法實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須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堅持依法治港治澳,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制權,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愛澳者治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制度安排,這一制度安排,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具有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因此,必須堅持統一與自治的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在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國家統一憲法和法律實施的前提下,既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合法權益,也要更好地促進民族自治地方民族關系的和諧。
“人民只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這樣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6〕293確保人民廣泛真實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是人民民主本質屬性的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復合性特征,決定了我國民主主體的廣泛性、民主渠道的寬廣性、民主形式的豐富性,人民可以全過程、全方位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到實處。
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和運行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綜合者和實現者,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與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內部不同階層、不同集團的利益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集團、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7〕11?!包h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8〕19-20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人類解放和工人階級解放,長期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的重要特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本質的特征。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對人民民主制度的領導核心作用,首先在于黨領導人民建立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不僅通過把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并發展了人民民主理論,為我國人民民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理論論證和正當性基礎,而且還領導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推動我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進一步成熟定型,為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提供了制度基礎。其次,黨對人民民主的領導核心作用體現在黨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沒有自身特殊利益,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黨的領導就是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從理論上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離開了先進政治力量的領導,人民不可能自發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運用其強大的意識形態動員功能和自身完善的組織功能,動員和組織人民通過各種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黨還通過領導人民群眾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組織和支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表達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權利、實現人民利益。再次,中國共產黨通過領導國家政權機關的活動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群眾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的力量源泉。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群眾路線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政策的制度化機制。凝聚人民意志并把人民意志變為自己的主張,使自己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通過國家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因此,黨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是高度統一的。在當代中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就是堅持按人民的意志辦事,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
二是人民通過一系列制度體系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經過長期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能夠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比較完整的政治制度體系。這些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以及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它們深深植根于我國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之中,集中體現我國經濟基礎的要求,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是在我國社會長期發展中形成和演化而來的,是內生性和采借性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類政治制度文明新形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載體。與西方國家的議會制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確保人民主體地位的政治制度安排。在西方議會制下,議會(無論是一院制還是兩院制)作為立法機關僅僅是與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平行并且相互制約的國家機關,而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人民代表大會則是人民行使權力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這一方面保證了國家權力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協調運轉的局面,避免了西方議會制相互掣肘、相互傾軋的弊端,避免了利益集團左右立法決策的現象。我國的人大代表與西方議員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根本不同,西方國家的議員基本上是職業化的,是代表黨派、選民和利益集團的,我國的人大代表則是非職業化的,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這就決定了我國的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與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天然的、緊密的聯系,能夠及時、真實、全面地把人民群眾的意愿反映到立法和決策過程中來,確保國家的立法和決策始終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同時,人大代表也能及時將黨和政府的決策傳遞到人民群眾之中,從而實現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有機統一。可見,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保證了人民的選舉權,而且確保了國家權力按照人民的意志運行,確保了人民對國家權力運行的有效監督和制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制度,也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主要指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模式,實際上是代表資產階級內部不同階層、不同集團的政黨按照一定的規則輪流或聯合執掌國家政權的方式。作為西方式民主的一種重要制度,其本質仍然是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統治。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主要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政議政、民主協商,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各民主黨派代表他們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群眾的利益。這一政黨制度能夠真實有效地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國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既尊重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能夠更好地代表不同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拓寬、暢通各種利益表達渠道,全面、真實、充分地反映各社會階層人士的意見建議,具有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和協調各方關系的優勢”〔9〕。它能夠通過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也是確保各民族平等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制度安排。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如何在多民族共存于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條件下,實現各民族平等行使民主權利的問題,一直是人類民主實踐中的一大難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從我國各民族歷史發展、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實際出發,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踐證明,“我們黨采取民族區域自治這個新辦法,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10〕161?!皥猿趾屯晟泼褡鍏^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6〕300,一是“堅持統一與自治的結合”,二是要“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結合”。既要保證國家法律和政令的有效實施,又要保證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既要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也要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聚居地方民族關系的和諧穩定,促進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發展。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直接、自廣泛、最生動的實踐場域。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突出特色,就在于人民群眾廣泛的、直接的參與實踐,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直接參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失去了其獨特價值。在我國,農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以及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是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主要形式,人民群眾通過基層自治制度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通過選舉、聽證、協商、參與矛盾糾紛化解、表達社情民意、維護社會治安、實行民主監督等各種形式廣泛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這一民主形式,將間接民主與直接民主有機統一起來,生動地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有效性,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全過程性。
三是人民通過協商民主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傳統的民主理論將民主主要看成是一種政體形式,認為只要建立起少數服從多數的政體,民主就一勞永逸地實現了。但人類的民主實踐已表明,僅僅建立了民主政體,并不能必然地確保人民主權的實現。只有人民直接地參與決策、執行以及監督過程,民主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而人民參與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討論、協商、妥協的過程。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協商也就沒有真正的民主。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協商的價值,并且把協商的政治傳統升華為協商民主的民主形式。協商民主是我國獨有的民主形式,它與選舉民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和實踐路徑?!坝惺潞蒙塘浚娙说氖虑橛杀娙松塘?,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薄?〕29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6〕292。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要積極拓寬協商渠道,深入開展各領域、各層次的廣泛協商,把協商貫穿到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使協商民主成為更好地反映人民意志、凝聚人民共識的制度化路徑、成為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方式。在協商過程中,既要注意尊重多數人的意愿,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又要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在確保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使各階層、各界別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充分反映。
協商民主充分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基本特性。它內嵌于我國政治制度的全過程,體現于從國家治理到基層自治的各個層次,極大地深化了人民民主的內涵、拓寬了人民民主的渠道、豐富了人民民主的形式,使人民民主貫徹于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過程,覆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全方位、立體化地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顯著優勢。
四是人民通過廣泛有序政治參與實現當家作主。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在完整的制度程序上,而且體現在完整的參與實踐中。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政治生活的廣泛有效參與,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尺度。政治參與是指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政治決策和政治行為的過程,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政治參與可以指各類政治主體的政治參與活動,它又可分為制度化參與和非制度化參與、積極參與和消極參與、有序參與和無序參與等。從狹義上來說,政治參與指的是普通公民的政治參與行為,主要是指制度化參與或有序參與。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人民的參與實踐,也就沒有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第一種途徑是民主選舉。我國憲法第34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11〕23我國公民擁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僅包括依法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而且還包括人民依法直接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組成人員、城市居民委員會組成人員等。國家還通過財政支持等各種形式確保人民選舉權的真實有效性,使得民主選舉成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環節。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第二種途徑是參與民主決策。我國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黨和政府也通過制度化的形式及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綜合,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決策,人民還通過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協商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各種形式參與黨和政府的決策,使黨和政府的決策反映人民要求,符合人民意志,增強人民群眾對決策的認同感,激發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第三種途徑是民主管理。如村民委員會民主管理、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等。人民群眾可以依據民主、公平、公開的原則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如農村村民可以直接通過鄉規民約、自治章程等行使民主管理權。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第四種途徑是民主監督。民主監督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作為人民政協重要職能的民主監督;另一種是指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公務活動的監督。這里的民主監督主要是指后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主監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它使全過程人民民主形成一個閉環。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在與民主人士黃炎培的“窯洞對”中曾提出,共產黨人已經找出了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周期率的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我國憲法第41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人民群眾可以通過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方式監督黨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梢?,在我國政治生活中,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是廣泛的、真實的,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