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濱副
在素質教育模式下,教育對于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有著更多的關注,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課堂知識,還需要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個人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由于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注意力不集中,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在“班班通”教學模式下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新的幫助,可以借助“班班通”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補充和調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本文通過對“班班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希望提出有效提升“班班通”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提升的策略。
一、“班班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研究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班班通”成為了各科教學中所使用的基本的教學方式與手段。“班班通”是融合基礎設施、軟件資源以及各種教育資源整合的一項工程系統,是班級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和方式,通過各種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及各種信息資源提升學生日常學習效率,保證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充分掌握到學習方式,提升個人學習效率。但是在現階段“班班通”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忽略了“班班通”教學的初衷,僅僅將班級內的各種信息技術以及各種資源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的依賴,使得學生缺乏獨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造成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現狀。
與此同時,教師對于“班班通”內的各種設備以及資源學習不到位,許多教師無法有效借助課堂內的基礎設施配備,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而更多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習方式缺乏先進性的教學指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更多地借助“班班通”內的各種資源配備,將現成的知識和答案傳授給學生,學生僅僅通過被動接受學習的方式接受知識,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現狀。由此看來,教師必須要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巧妙地借助“班班通”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地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充分發揮“班班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二、如何提升“班班通”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優化策略
(一) 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對于各種新鮮的知識都有所涉獵,思維模式也更加活躍。傳統的呆板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容易造成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反感和抵觸。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情況,恰當地選擇教學導入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奧秘產生極強的好奇心和興趣,保證學生能夠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進行數學思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幫助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原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學生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就會發現數學中的新鮮問題,逐步養成獨立探究和學習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逐漸探究的過程中養成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加減法》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問一問學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加減法,通過生活案例導入方的式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努力將個人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連接,使得學生所學習的新知識建立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之上,保證學生學習的依據和有效性。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出示課堂案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提高學生對于加減法學習的效率。比如,通過“有幾支鉛筆”的教學案例分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解答。題目中小明同學有十支鉛筆,小紅同學有八支鉛筆,小芳同學借走了小明同學的三支鉛筆,提問學生小明和小紅同學還剩余幾支鉛筆?學生可以分步列算式,從而得出最終的正確答案,也可以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同時可以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問題設置和題目的解答,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二) 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課堂知識儲備
教材內容知識是國家大綱根據學生本階段的心理以及接受能力而設置的所有學生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和知識,這是對學生全體數學知識學習的最低要求。然而在現代社會,學生已經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內容,教材內容知識也許很難滿足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的實際需要進行教學內容的補充和擴展,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數學知識的儲備量,從而為學生接下來的發散思維培養積累知識,給學生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與此同時,通過課外內容的鞏固和補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奧秘與深刻,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刻苦鉆研和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學生只有樂于探究、深入學習,才會在課堂中表現出良好的學科素養,在解決實際的數學以及生活問題時,能夠呈現出嚴謹的邏輯思維。
例如,在學習《位置與順序》一課內容時,這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邏輯思維,為學生今后幾何知識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借助校園各種建筑物的方位圖給學生講解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可以通過課堂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出示校園簡圖,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每組成員分別安排提問者以及回答者,分別對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提問以及對其他小組成員的發問進行回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學習到各種方位知識,掌握相應的方位名詞,同時有助于學生空間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教學內容的擴展,向學生介紹各種幾何圖形的三維立體模式,在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和深入,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的知識儲備,發展學習能力。
(三) 變換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生更多的是跟在教師的腳步后亦步亦趨地進行學習,更多是以被動地接受學習為主,缺乏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導致學生思維模式受到拘束,邏輯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提升。思維方式對于學生數學學習尤為關鍵,數學學科理論知識較強,學生不僅需要理解,還需要學會運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現在的教學設備,豐富個人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使得數學課堂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多變性。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能夠借助教師以及個人以往的知識經驗積累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促使問題得以解決,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分一分與除法》一課內容時,學生初次接觸除法運算,頭腦中缺乏對除法的概念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設備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理解除法概念,為學生接下來學習乘法運算以及分數的性質和意義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游戲的方式給學生出示相關游戲,讓學生投入到游戲活動中去,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游戲環節,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性質和意義;接下來借助多媒體背景音樂,組織學生在課堂內開展實踐活動,將學生進行分組,共同完成“小熊開店”的活動,讓學生在買與賣之間認識到除法概念,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多媒體設備中的練習題目進行知識的鞏固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 及時進行科學的教學評價,鼓勵學生能力全面發展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一定需要教學評價環節,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一種總結評價方式,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前的知識儲備以及準備情況,對教師個人的教學過程和環節進行整體設置。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和鞏固各種不同的知識概念以及練習題目,從學生課堂積極性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方面進行動態監督,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掌握學生知識薄弱處,在接下來的學習環節中可以就相關問題進行總結,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鞏固和學習,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促使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在學習《周長》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堂內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通過屏幕給學生展示不同物品,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如何測量該物品的周長?此時學生就會陷入思考,通過對大屏幕中物體的觀察,學生可以設計測量周長的思路,有的學生說可以通過手臂張開的方式進行測量,有的說可以通過邁步子的方式進行測量,還有的學生說可以通過將某一段線段進行測量后用該線段進行物體周長測量的方式。教師接下來要鼓勵學生進行個人所選擇測量方式的實踐,接下來可以鼓勵學生到校園內對校園中的操場以及花壇進行測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能夠學會分析周長與面積單位的區別,為接下來學習面積計算打下良好基礎。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總體的評價,對發散思維、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而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也要及時制定補救方案,幫助學生鞏固薄弱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教師如果巧妙借助“班班通”的教學模式,及時幫助學生與外界信息進行連接,豐富學生課堂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能夠保證學生不斷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挖掘個人的潛能,促使個人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科目,學生在數學知識中所積累的邏輯思維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的學科學習以及生活中去,不僅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更好地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由此看來,“班班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且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探究能力。這是現代教育發展和實施的初衷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