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雁冰
寫作文審題最關鍵,審題清楚了,作文思路有了,就勢如破竹,甚至可以一揮而就完成作文。審題能力是對語境的構想和審視的判斷力,也是寫作過程中必備的思維能力。情境作文要求我們進入作文試題預設的情境,從而學會思辨地看問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進而對作文進行立意。本文主要探討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準確、迅速地把握情境材料的主要內容,步入情境所預設狀態,完成作文任務。
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首次在全國卷中出現后逐漸被推廣,之所以為新,從選材的角度,筆者認為它主要新在選材的開放性,體現在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體現時代風采風貌,亦或是反映社會某一現象,從而強調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修養。比如近幾年積極倡議的垃圾分類和環保意識問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就是對國家某一積極舉措的在實施過程中體現的思考,而考生恰好是這一舉措的親歷者,若命題者以此作為社會生活中的現實事件,進而對其加工,要求考生對材料所述的事情進行情境闡述,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新材料寫作孕育而生,成為時下流行的作文命題模式。
即便考生身處當下時代,作文材料提供的都是時代的熱點,學生對材料的把握也不容樂觀。除了學生并非熱點事件的親歷者,對于時代熱點的理解和解讀缺乏適當的視角外,究其根源在于淡化對材料的審題意識,確切地說是讀不懂題目,架空材料,脫離情境,游離在話題與材料堆砌之中。筆者從教學實際出發,探究學生在考場如何置身在主題情境下審題,鎖定試題材料給我們帶來什么信息,圍繞信息我們可以如何解讀,從而完成作文任務,并展開材料作文的框架。
一、找準任務,提取材料關鍵有效信息
首先,審讀材料。材料是文章立意的焦點,行文結構都要圍繞材料含義展開,行文與材料是相似關系,要做到“藕斷還連絲”。行文過程中,還要不斷回顧材料表達的主題,這樣才不容易在作文過程中“跑題”。其實,作文過程和我們新聞采訪聚焦中心事件是一樣性質的。我們對采訪的對象,重視的是其“亮點”,為了挖掘采訪素材,我們正是對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取舍,把我們的關注點放在需要突出的重要的事件瞬間,而同時對于其他不是那么重要的場景則選擇無視或者忽視。這樣,我們的新聞采訪才能突出亮點,體現時代新風貌,展現正能量。因此,我們審讀材料,一定是要帶著一定的視角,對材料的這個視角進行重點突破地解讀。
其次,審讀任務。任務是核心,行文要從材料中來回材料中去,行文與材料應該是提問與回答關系。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個自問自答的心智系統。這個心智系統是我們展開思維的基礎。這樣,我們審讀材料的時候,很容易提出一些自己的疑問,然后,我們又在材料的影響下給出答復。這樣的自問自答,讓我們對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一篇提供閱讀材料的考試作文。其材料寫到一位著名教授與高中生座談交流。老教授的境界是高大上的,問學生準備將來怎么去為國家做貢獻?學生則大多臉色迷茫,表示并沒有去過多想到未來。教授問他們高中畢業后的希望,他們也只能如實回答,如考上自己喜歡的大學,然后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或者賺更多的錢。老教授有點失落地追問,難道大家就沒有想過為國家奉獻自己的青春?學生表示,小時候的確有過這樣的憧憬,但現在沒有啦。這里,教授與學生明顯處于不同的話語體系,教授是從理想化的角度發問的,而大學生則是從現實的迷茫中給出的“現實”的答復。這樣,其實就是屬于溝通不暢,存在話語體系的“代溝”。
對這則材料語境的表達,同時決定了考場作文的層次與分數。一般而言,對于單則材料,材料中有幾個人就有幾個角度。這些角度就可以通過我們的心智自問自答得以建構起來。我們從教授的角度考量得出以下思考:①老教授關心學生的未來規劃;②老教授希望學生能心懷祖國貢獻青春。作為考生而言應思考:哪個角更最符合教授(作文)用意?其實質是揣測命題者意圖。
普遍來講,高中作文主要性質是人文科普,表達考生自己思考和自己的知識積累、人生閱歷形成的觀點,即“文以載道”,啟迪民眾,開啟民智,符合當下時政趨向。這樣看來,第二種觀點似乎更具啟迪性。于是繼續追問:那么作為高三學子如何貢獻自己?高三是考生的身份意識,貢獻是從全局出發,大致可以有兩條深入思考的路徑:①深耕自身領域,向專家靠近,是為輸入;? ②科普人民群眾,向百姓靠近,是為輸出。這樣,我們要表達的思想就越來越清晰起來,動手寫作時就可以胸有成竹,按追問的思考結果娓娓道來。
從學生角度考量,反觀現實,可得出:青年學生理想缺失,趨向現實,向世俗、功利轉變,追究其現實原因背后的前提應該溯源。可從以下幾個分析來探究這一問題:
1. 推究在閱讀完這則材料的初始感受是什么,回應材料分析;
2. 明晰作文應該重點針對的點是什么,對材料所反映的事實進行詮釋分析;
3. 升華學生會有這種價值觀念的變化,進行利弊如何的價值分析;
4. 這種現狀是由什么原因造就的原因分析;
5. 對此,社會應該怎么辦的措施分析;
6. 這則材料反映的嚴重性是否像前面闡釋的那樣,是否給當代青年造成緊張惶恐的補充分析。
當然,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沒有必要把這些分析全部寫下,但考生的心智系統卻可以迅速對這些問題進行取舍,解讀。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于材料所涉及的要素、結構、傾向、價值等進行分析,揭示材料蘊含的原由、意義、善惡,這也是材料所呈現問題分析是必要的。
前面說過材料有幾個人就有幾個角度,那是否所有的角度都有涉及呢?不全然,一篇作文一般只需立足一個角度寫作。但要特別關注的是立足某一角度時,要善于“聚焦”與“提煉”。所謂“聚焦”就是要選準寫作的突破口,選準突破,或材料中的亮點、痛點、槽點、矛盾點來寫作;“提煉”就是要打磨思想,要明確一篇文章你想告訴點讀者什么,你想表述一點什么思想,你想寫幾句什么警句哲思。這些都可以在我們心智所及范圍內得以界定,得以深入展開思維。
注意的是,同時審題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材料作文當話題作文來寫:直接從某則材料中提煉關鍵詞,然后以此為話題進行寫作,剝離材料語境。這樣,沒有對材料進行深加工,也沒有對思想觀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停留在材料的話題表面,難以深刻揭示材料主題,關鍵信息可能就被無形中被忽略,從而難以寫出有價值的文章。
二、緊扣任務,創設語境擬想力
思維必須緊扣材料要求的寫作任務,集中注意力于寫作,這時就會進入高度專注的思維狀態,從而創設出有價值的語境。而有價值的語境是不斷展開作文思路的基礎。
2018年廈門3月質檢作文題。給出了幾則反應新時代行業發展,生活發生變化的材料。傳統的穩定職業消失,與網絡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興行業興起。有些老行當如“章丘鐵鍋”的鍛造又受到網紅追捧。進而提出新時代背景下,高三學生的職業規劃問題。要求選好角度,題目自擬,寫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此則材料任務明確有三:一是“時代與職業生涯規劃”(限定語:班會發言稿主題);二是“新時代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三是“作為高中生的你應該如何應對?”圍繞這些任務,我們創設好語境,發揮語境擬想力的功能,就可以很好地打開我們審題的思路,進而展開寫作的創作歷程。
所謂“語境擬想力”,不外乎就是對寫作對象語境的處理能力,就是對寫作對象語境的分析能力,對寫作過程與材料的整體把握能力,對寫作過程與意象的營造能力。語境擬想力,也是衡量作者審題能力的基石,是對傳統審題能力的技術升級。根據任務和對材料的概括,選取合適的角度,確定立意方向:在飛速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許多新職業孕育而生,一些舊職業正在消亡,與此同時在新舊交替的夾縫中,部分優秀的舊職業也會重新孕育新機。我們高中學生,如何在這稍瞬即逝的機遇中,做好自己人生職業選擇,規劃好自己的未來?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高中生思考的重要話題。有了立意方向和需要回答的問題,我們的審題就達到登堂入室階段,我們的思想就可以充分展開,就有了寫不盡的話語。
多則材料容易造成的誤區:學生在審完題把握立意方向時往往忽略了從自身角度出發得出片面的結論: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談“新舊職業”問題,忽略了任務中作為高中生的自己如何透過這一時代焦點問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樣,就使得更有價值的話題,更能夠喚起高中生熱情的話題,變成毫無意義的絮絮叨叨的敘述,偏離了材料蘊含的立意主題。把原本需要著力論述的激情澎湃的議論文寫成了平平淡淡的說明文。
學生容易忽略這一問題主要原因是:作為貧困山區縣城的學生,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職業生涯規劃;他們所有身心都撲在學業上,無從了解職業生涯規劃;高考是這三年奮斗的終極目標,考入大學才是重中之重,至于自己讀大學選什么專業,從事什么職業都是后話,與現在無關聯。人們往往最關心的是當下最需要解決的“痛苦”,相對于未來職業生涯的快樂來說,當下進入一所好的大學來得更為迫切,也是學生擺脫焦慮、緊張的必經之路。這也是命題者沒有預想到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利益考量,就會有不同的思維傾向,這是我們作文審題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
三、依托任務,層層發問
再讀材料,根據任務對自己發問(提問式)。如前所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系統,都可以經由這一系統對自己進行提問,進行自問自答。讀材料過程中,我們最重要的心智活動就是依托作文任務,進行層層發問,以展開思維,以深入解讀材料。對材料層層發問,有利于撥開思維之繭,尋找到富有創意的新的思路與角度。材料關鍵詞不難找出“新舊職業”。背景:新時代;對象:高中生,主題:時代與職業生涯規劃。在草稿紙上提出重點問題,利于引出題后的寫作結構。也有利于作文過程思路的不斷深入展開,實現對試題素材的深刻剖析與深入的思考。
由于學生生活的年代問題,學生基本想不出新舊職業轉換這樣的例子,個人經歷有限,再加之考場作文,很難聯想到一些正在消逝的職業。這時我們可以用“核心概念+結果”“背景(屬類)+核心概念”的方法,來激活自己的長時記憶。最后必然提升到價值觀的思考:作為一名高中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時需擔當哪些社會責任?從而寫出更加有思想深度的優秀作文。
四、小結
考場作文有難度,想得考場高分作文更是難上加難,更有甚者基礎分42分都難以達到。無論是審題立意還是框架邏輯,都應該從材料出發進行情境還原,合理推測。然后,利用我們每個人獨具特色的心智系統,對閱讀材料進行自問自答。在層層發問的情況下窮理盤道,作歸因分析。要做當下考生,正確分析時弊得出自己的思辨性,這既是對寫作的要求也可稱為是文章的亮點。時下的高分作文更傾向于考生怎樣才能貼近時代與個人的關系,升華真實、真切、真情,寫出立意鮮明、表達得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