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維
引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多元化學習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課程改革教育推出并且逐漸滲透和普及到各個學段的各個學科教學過程中,其中高中語文也不例外。高中時期是學生各項思維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此階段應當結合教學經驗以及其他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案例,設計有效教學內容,在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發展的同時,使其養成學習體系。而文言文學習是古代文學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在高中需重點掌握的重要內容。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所存在的現狀
1. 學習積極性不高
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壓力逐漸增大,在此背景下,學生覺得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績,應對高考,這就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并且自主將其劃分了易、中、難三大學習難度。而文言文學習就屬于學生所劃分的難學習等級,這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個別學生認為學習難度大,相比較而言學習其他科目更為容易,所以準備從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彌補文言文成績,這就使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了錯誤的認知,無法掌握精髓內容的同時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造成了阻礙。
2. 學生思維待完善
在高中時期,學生雖然經過初中語文的學習形成了語文學習體系,但是初中學習體系明顯不足于應對高中語文的學習,這就使學生的語文思維,在高中時期還在處于有待完善的階段,同時也對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的進度造成了阻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覺得文言文的理解偏難,或者說無法通過自主探究掌握重要內容,只能通過書上的翻譯以及教師的講解來理解文言文所講的故事所發生的背景等等。學生在長期的講授法學習背景下,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同時,他們的文言文學習思維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這就使學生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只能依靠教師翻譯去學習文言文,無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3. 學習依賴于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要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明顯沒有認識到這一特點,所以只把自身的語文思維局限在了語文教材中,這就無法達到發展學生學習思維的目的,同時也無法拓展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視野。同時學生過度依賴于教材,還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對教材中所展現的內容進行探究,而對故事所發生的背景,人物身上的內涵以及其他作品不去進行主動探究,從而使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停留在淺層無法深進。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更新
1. 導入相關情境,豐富學生體驗
新時期學生學習思維普遍活躍,所以渴望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聽到聲音、看到畫面,以此豐富自身的學習感官。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中要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教師首先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多給予學生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其留下極為深刻的學習印象;其次,教師可以導入相關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較為抽象的文言文知識時能愿意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綜合水平。教師在導入相關情境、豐富學生文言文學習體驗過程中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探究方式,讓學生通過微課、視頻或者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一節課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來了解本篇文言文講解的是怎樣的故事,讓學生通過翻譯來掌握本節課的精髓,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道理。待學生探究完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搜索有關本篇文章的講解資源,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看,以此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本篇文言文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學習困難,教師就要及時地給予學生引導,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本篇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談話內容是偏向于哪個方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身上分別存在著什么樣的精神?以此促使學生更加了解這幾個人物身上的精神。學生了解完后,教師就可以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教師扮演著四人中子路的角色,然后挑選在日常生活中,文言文造詣頗深的學生扮演曾皙、冉有、公西華。之后讓學生通過自主組織語言,用白話還原情境,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使學生能夠代入到教材內容的人物身上,獲得更深層次的思考。許多學生在經過本節課學習過后,不再認為文言文學習沉悶無趣,而是認為文言文充滿著生機活力,又能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了解古代人物身上的精神,這就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2. 借助思維導圖,更新學習方法
教師根據觀察發現,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式大多先是通過記號筆在教材內容和翻譯上進行標注,之后將其重點內容整理在自己的筆記本中。這雖然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但是學生在整理完后,卻很少去翻看自己所整理的知識,所以學生在復習自己所記錄的教學內容知識時,首先會感受到思維混亂,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加,不利于學生形成有效的文言文學習記憶。教師應當借助思維導圖學習法,輔助學生學習文言文,并且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與合作完成促使學生了解到文言文中的結構,情節和背景等因素之間存在著何種關系,完善學生的文言文思維;也讓學生在接下來的語文、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能增強自身探究意識;也令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見文言文時,也能用思維導圖將其分解和解析。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一節課教學內容時,教師發現學生對本篇文章的戰爭題材很感興趣,但是無奈于文言文閱讀過于抽象,無法整理故事的情節,導致了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積極性下降。而教師可以繪制思維導圖框架。將《燭之武退秦師》填充到思維導圖框架中心中之后,從故事的人物、情節和對話方面分別繪制思維導圖發散框架,并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來完成。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就會了解到本篇文章中燭之武擔任著何種說服作用、為什么燭之武的一席話勝于十萬軍師。這就促使學生在了解了古代戰爭歷史的同時,也對文言文的解析積累了經驗。許多學生在經過本節課的文言文學習后,在學習過程中遇見文言文時也會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并且將其中心和對話人物以及背景分成不同的模塊。這就使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了解到文言文講述的大概故事,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言文探究能力的教學目的。除此之外,學生在接下來進行文言文知識的總結和歸納時,也會應用思維導圖整理,這就使學生在翻看時避免了思維混亂現象的出現。從而引導學生也增強了文言文學習能力以及語文綜合學習意識。
3. 設計探究任務,拓展學生視野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這是因為學生在高中時期學習壓力增大,所以對于教師所布置的課業任務只能選擇性完成。而文言文學習則難度較大,所以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就算教師布置了相關課業任務,學生完成的積極性也不高。因此教師應當布置探究性任務,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文言文知識,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感受生活,從而促使兩者之間能夠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時,可以融入趣味性元素,營造寬松氛圍,令學生愿意參與到課業任務的完成中,在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的同時,也強化自身對文言文知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例如:在學習《鴻門宴》這一節課文言文知識后,由于本篇文言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項羽和劉邦爭雄時期,所以學生一開始在課堂上探究的積極性很足,但是教師布置書面作業后,學生完成的積極性不高。這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互聯網資源去搜索有關《鴻門宴》的影視資源,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微課資源上傳到班級的群文件當中,供學生下載和觀看,并且在課堂結尾階段告訴學生完成本節課教學任務是通過觀看微課來完成,這就提高了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學生通過微課資源的觀看,了解到了《鴻門宴》發生的具體故事,也了解到了在現實生活中,“鴻門宴”這個詞語是如何用的,并且在接下來的語文創作中學生也能借鑒“鴻門宴”這一詞語,提高文章的質量。這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延伸了文言文教學效益。通過影視資源的觀看學生也了解到對文言文的探究不必拘于課堂以及教材,增強了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自主探究意識。許多學生在經過本節課學習過后,開始利用信息資源或者信息產品自主探索古人留下的精華知識,也了解到了古人留下的知識與現代的我們生活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這就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文化涵養,也引導學生樹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為學生接下來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變革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教師在變革方法時,首先是要秉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再次就是豐富學生的文言文探究形式,從而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探究形式過于單一等現狀。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雖然要變革方法,但是教學的初心不能變,以免課堂氛圍過于活躍,學生無法吸收有效教學知識,從而產生本末倒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