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萍
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懼怕應用題,有的讀不懂題意,有的不會分析條件,有的找不到等量關系,總之,學生的應用能力較弱。鑒于應用題教學的基本現狀,教師要突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充分閱讀題目,主動探索思路,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既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具體策略,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載體。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講究科學的教學方法,聚焦問題解決,以方法為主線,分門別類,總結與概括,引導學生學會探索,主動分析,獲得問題解決的基本策略,掌握基本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鑒于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應用題時應聚焦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突出過程性教學,既要學會解題,更需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樹立“一題一歸納”的意識,掌握應用題解題技巧,學會分析題目,主動探索方法,提高應用能力。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教師單一傳統的教學觀念
教師總是一味地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去教學生,在課堂上只專注于課本內容。只有教會學生解題思路以及技巧,才可以讓學生的解題能力有所提高。然而,教師總是讓學生在課上做題,在課下做練習,教師認為只要做得多、學得多、練得多,就能掌握得更多,最后可以取得好成績。但這個傳統的教學觀念早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數學課堂,現在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教師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要不斷轉變教學觀念,創建新式課堂,滿足新教育模式發展的要求,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各方面都得到提高鍛煉。所以,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知道教學觀念的轉變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存在錯誤
數學,是步入小學的課堂中就接觸到的學科,它也貫穿到以后的初中、高中的課堂中,而且也是中考高考兩個轉折點考試中都必考的科目。小學的數學相對來說,知識內容還比較簡單,學生還易于理解,到了初中和高中,數學就是相當難的科目了。如果小學沒有打下好的基礎,教師想要快速提高學生的成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課堂上學生的思路會跟著教師的思路一起走,學生依賴于教師,這時,教師如果不重視培養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就會認為數學不重要。有一句話說得好:態度決定一切!就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就會根據教師的態度來對待學習。因此,造成了學生錯誤的認知,從而影響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發展,讓學生不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夠更好地去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
(一)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多數學問題是比較難理解的,他們往往不容易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這時就需要教師做引導,努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中培養自己的解題能力,從而更好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果想要讓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有所提高,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去創造相應的教學模式,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對學習數學產生一定的興趣,才可以有一定的動力,去解決數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適當的審題能力,可以通過不斷做題去培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間的思想交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況且在學習與生活當中每個人的思想都各有不同,思想是人類很寶貴的財富,一個人擁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成果。所以,教師如果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該注重學生的思想交流,讓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方法講給身邊的同學聽,互相交換彼此的解題思路。因為不同的思想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一個好的想法可能會引發另一種思路的產生。因此,互相交換自己的想法可以讓學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從而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策略,達到一種解決問題能力穩步上升的效果。所以,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當中,教師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思想交流以及性格特點,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更好地利用教材,獲取最大價值
教材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更好地挖掘它的價值是教師進行更好教學的途徑。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資源,深入挖掘教材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課標的內容與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教材的價值與內涵,在此基礎上拓展教學空間,進行更新的探索,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動起來。然后對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指導,讓學生可以明白此問題的含義,之后再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果教師不能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總體理論體系、把握教材的系統性,那么就不知道該如何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就不能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也不會喜歡學習數學。
(四)教會學生更多的解題技巧
解題的技巧以及方法對于解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想要提高解題能力,擁有一定的解題技巧和方法是前提。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解題的技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利用一種解題方法產生出更多的解題思路,教會學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更加容易地解決數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如果教師一味地將問題的答案告訴給學生,而不是歸納各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技巧,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永遠都不會得到提高。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認知并不是很成熟,只有掌握更好的解題方法以及技巧,對于他們來說才是十分有效的。有了一定的解題技巧,他們就不會覺得解決數學問題很難,就會帶著勇于嘗試的心理去解決數學中的問題,這樣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五)引導學生學會分門別類,總結歸納,提高分析能力
小學整個階段的數學應用題題型繁多,形式龐雜,且典型性問題、特殊性應用題、圖形應用題等各不相同,但如何深入探索發現其中都有一定的共性與關聯,是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總結歸納,分門別類,將不同類別的應用題劃分為幾個大類,針對每一個大類進行比較教學,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應用起來更會順暢。比如常見的行程問題、商品的單價與總價問題、植樹問題、有關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等,根據每一個大類進行典型分析,對其中蘊含的基本算理進行總結,學會分析并形成針對不同情境下的應用題分析策略,針對以上各不相同的類別應用題教學,教師還應讓學生學會比較,防止因為題型之間的混淆。針對每一個類別的應用題教學,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圖表演示、模型推演、口頭解說等手段,讓學生既直觀形象感知,又能夠借助討論交流,實踐探索等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幫助總結歸納,提高分析能力。
(六)以基本問題為載體,掌握相應求解規律
注重基本問題的研究,注重學生的學習基礎,掌握相應求解規律,提高問題應對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基本問題的探索過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法之后,并總結歸納其中的基本思想,為以后辨別題型、對號入座解題做好基礎。教師需要先要求學生認真細致地審題,反復讀題,理解題意,搞清楚已知與未知,讀懂參透題中明示、暗示的各種信息;其次,學會合情推理題意。推理注重過程,學會根據條件進行推理,引導學生思考“這道題意是什么,屬于什么題型”“題目需要哪些基本量”“已知量和未知量是什么”“可以利用已具有的解決經驗解決嗎?”等。在反復訓練中,學生對基礎題有了深入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學會分析理解較為復雜的應用題。
(七)學會反思與歸納,及時積累基本經驗
應用題教學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學習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從解決的每一道題目中認真反思得與失,明白解題中遇到的困難、不解的問題,在反思中獲得體驗,增強總結與反思能力,從而積累基本的知識經驗,增強數學綜合素養。例如,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行程性問題來分析水池注水問題,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甲、乙兩個水管同時向水池中放水,甲管每分鐘注水2升,乙管每分鐘注水4升。如果水池的容積為24升,兩管齊開,多長時間將水池注滿?學生可能對解決此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將之前的相遇問題聯系起來,學生豁然開朗,這便是積累經驗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反思,在每題反思中總結解決的關鍵點,形成數學經驗,并能夠利用已經具有的基本經驗分析同類問題,增強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這樣才能教會學生處理復雜的綜合題。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想要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就必須努力地去學習,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提高自己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然而,教師的作用也是十分關鍵的,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小學數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標去探索更新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讓學生喜歡探索數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不斷去提高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并且發散自己的思維,拓寬自己數學學習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