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樺
《孝經· 開宗明義》:“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孝文化新的內涵,總的來說,孝文化的內涵有三:其一、踐行敬奉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其二、推己及人,在孝敬父母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做到互尊互愛,仁者愛人;其三、由家而國,由孝敬到忠義,把忠君愛國作為“孝親”的發展,對國、對君的忠是孝的最高層次。千百年來,在促進家庭敦睦、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意義。
孝道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孝德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很有必要在時代發展中進一步倡導與推行,這有助于增強孝道意識,厚植愛國情感,從而促進家庭敦睦、社會和諧、民族復興。課堂教學是進行學生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徑,中國孝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也不例外,依然要從平時的課堂教學入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培養未來合格公民的關鍵課程。孝文化中的“事親善親”“仁愛精神”“移孝為忠”精神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的目標是相同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孝親敬長的家庭親情教育、關愛他人的仁愛教育、責任擔當的責任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及愛國主義教育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我們將立足新時代脈搏,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將傳統孝文化中向上向善的優秀成分進行整合、創新、踐行,發揮思政課作為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功能,幫助指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尊崇生命〓感恩父母
孝的實質是對生命的珍愛和延續,是對人的生命和存在價值的尊重、熱愛、敬畏的過程。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愛自己的生命,以此表達自己的孝心。我們常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既然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就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推己及人珍愛他人的生命,這也是我們對父母盡孝、行孝的一種表現。
當前學生普遍生命意識不強,需要通過孝文化教育來喚醒、推動生命教育,實現孝文化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契合。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部分青少年缺乏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抗挫能力較弱,或學習壓力,或人際交往,或家庭教育等原因,學生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等現象屢見不鮮。在這沉重的背后凸顯了我們的學生生命意識單薄,也折射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習成績和分數而對孩子們的生命教育重視不夠。孝文化教育以親情之愛為基礎,強化角色意識,將自己的生命與家庭、他人、社會、國家乃至人類世界聯系在一起,引導青少年積極應對挫折,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如,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就是我們給學生們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時機。我在講授第九課《珍視生命》時,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展示火災、地震、洪水等災害給我們生命帶來的威脅,讓學生感悟生命是脆弱的,我們要對生命保持敬畏之心。然后,通過展示我們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挽救人民生命的素材,讓學生感悟生命又是頑強的、是寶貴的,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在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從生活實踐中啟發指導學生從個人方面如何愛護身體,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戴口罩,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的飲食,科學的作息時間,適量的運動,學習掌握基本的自救自護的方法和技能。讓學生認識到愛護自己的身體,是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而對生命負責人,這也是對父母盡孝道的一種表現。
新時代的孝文化在孝敬父母的基礎上,要求推己及人,更進一層,做到互尊互愛 ,仁者愛人。而在社會生活中,仍然還存在著許多與孝文化不相符的現象,如“怕碰瓷,不敢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校園欺凌”等等。在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只顧個人感受,對需要幫助的人持冷漠之態,足見他們關愛意識之淡薄。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關愛教育刻不容緩。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活出生命的精彩》時,我們可以利用如下素材:記錄謳歌白衣戰士的微視頻,《鐘南山——生命衛士》、本土素材《大田最美逆行者——林笑笑》;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如《加油武漢!》《白衣長城》《等風雨經過》等。通過設問(1)你看到了“最美逆行者”身上的哪些優秀品格?(2)從“生命的角度”談談為什么醫護人員是“最美的逆行者”?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感悟生命至上,我們要尊重、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醫護人員用自己的敬業精神與責擔當任的意識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照亮了自己溫暖了他人,在平凡中創造了偉大,從而引導學生要懂得尊崇生命,學會關愛他人,進行有效的關愛教育。
二、培育孝心〓踐行孝道
我們的思政課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兩種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老師要創設并利用好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通過感悟去獲得情感體驗;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直接參與生活實踐,做到理論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統一,做到“道不遠人”。通過道德實踐把正確的道德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例如,教材中七年級(上冊)第七課《親情之愛》、第九課《珍視生命》、八年級(上冊)第六課中的第一框《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八年級(下冊)第四課中的第一框《公民的基本義務》,九年級(上冊)第五課中的第一框《凝聚文化血脈》等內容,或從道德上或從法律上進行孝文化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孝親敬長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傳承,也是我們每個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讓學生在老師精心設計的不同活動形式中感知體驗父母之愛,并在生活中以盡己所能的方式感謝父母的愛。
為了不讓孝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避免過耳不走心,我們要把孝文化從一種觀念文化升級為一種實踐文化,道德實踐帶來的影響遠比說教來得深刻。在講授《家的意味》一課時,我設計布置了《傳承美德,感恩父母我行動》的課后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展示親子交流、感恩父母的家庭故事。學生上交的作業中有給父母洗腳的,給父母端水、捶背的,有為父母做飯的,有陪爺爺奶奶聊天、鍛煉身體的,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等。雖然孩子們的行為很小,但意義重大,讓學生在居家中體會父母的辛勞,感受父母對我們的愛,從而學會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踐行孝道。有許多學生家長對這個實踐作業紛紛留言點贊,說這個作業太有意義了,既讓孩子學會了感恩父母,也讓親情更濃、親子關系更和諧、家庭更和睦。
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將孝文化教育與學生德育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提升對孝的認知,并把孝心轉化為孝行,可以利用主題班會、黑板報、文化墻等方式宣傳孝文化,營造良好的孝文化氛圍。中國的傳統節日蘊含深厚的美德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等節日開展孝文化主題活動。鼓勵提倡孝文化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組織學生到社區、敬老院進行關愛老人送溫暖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知孝行孝,把孝道外化于具體的行動。同時,改革創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模式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熱情,學生在親社會體驗行動中培養“仁愛之心”,學會尊重、關愛、善待身邊的人。
三、移孝為忠〓擔當責任
“小孝治家,中孝為志,大孝治國”“尊祖必愛其家,愛家必愛其國”,移孝為忠、報效國家,是“孝”的最高層次,要求由家及國,努力做到對國講忠義、對社會講奉獻,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忠孝相通,體現的是一種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中政治認同的要義體現。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教育教學中一項極為重要卻頗具挑戰性的任務工作。
當下,有些同學愛國情感弱化,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國家責任意識較差,只看個人利益。因此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思政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增強政治認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至始至終貫穿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從七年級的《少年有夢》《綻放生命之花》到八年級的《勇擔社會責任》《維護國家利益》,再到九年級的《富強與創新》《文明與家園》《和諧與夢想》等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非常鮮明。在講授八上第八課中的第二框《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時,我給同學們舉了以下例子:中國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先生。黃旭華先生為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30年與家人未通音信。當別人問他:如何理解“自古忠孝難以兩全”?他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通過這樣真實的榜樣人物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恰恰是中國孝文化的彰顯,是大孝之道。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就是一節生動、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我們要充分利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素材說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從而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情感。在講授八年級下冊第五課《我國基本制度》時,我們可以通過講紅色故事,觀看紅色電影,帶領學生參觀革命博物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形式了解學習我們的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讓孩子們認識到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來之不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有國才有家,進而由內而發地擁護我們黨的領導,增強政治認同,樹立為國盡忠的理想,以實際行動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使命。所以,我們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七上第七課《親情之愛》時,要在對學生孝親敬長、構建和諧家庭的孝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升華為為國奉獻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家國情懷。可見,孝文化教育可以強化對國之忠,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意識和責任擔當。
總之,傳承發展中國優秀文化,就要大力弘揚孝親敬長等傳統美德。傳承好、發展好我們的孝文化,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時代孝文化不僅強調對父母的親情之愛,更強調以仁愛之心關愛他人,在生活中感恩父母懂孝道、以禮待人,進而由家及國,愛國愛黨,勇擔責任,積極奉獻社會。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培根鑄魂的德育性功能,堅持守正創新,實現孝文化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孝親敬長意識、生命意識、關愛意識、責任意識、愛國愛黨意識,掌握過硬本領,積極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