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20世紀50年代,一個名叫亨利·莫萊森的癲癇病人嘗試用手術來治療自己的腦部疾病,結果一個庸醫將他大腦中的海馬體弄壞了,導致他失去了短期記憶,所有事情都是剛做完就忘。沒想到,這次醫療事故反而讓他成為研究大腦功能的絕佳實驗對象,很多神經生理學領域的新發現都源于在他身上進行的人體實驗。
大部分心理學家關心的都是記憶力的問題,但大家沒想到的是,這個手術竟然導致莫萊森飯量大增,他的食欲似乎永遠無法被滿足。研究人員曾親眼看著他吃下滿滿一桌菜,然后將飯桌清理干凈,幾分鐘后又端上來同樣一桌菜,沒想到他又把整桌菜都吃光了。
這件事最奇怪的地方在于,此前科學家們認為人的食欲是由消化系統決定的。當胃或小腸感受到食物的存在時,便向大腦發送指令,停止進食。這個邏輯似乎很合理,但卻無法解釋莫萊森的情況。唯一可能的理論就是,一個人的食欲和他對上一頓飯的美好回憶有關聯,而不全是因為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讓人產生了飽腹感。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家們做過一個對照實驗。研究人員把志愿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吃自助餐之前被要求先把自己吃的上一頓飯的美好回憶寫下來,另一組則被要求隨便回憶點什么都行。結果第一組人的第二頓飯比第二組人的第二頓飯少吃了45%,說明莫萊森的經歷很可能是普適的。
為了排除干擾,研究人員又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唯一的區別就是第一組志愿者被要求回憶前一天吃了什么,而不是上一頓吃了什么,結果兩組人第二頓飯量的差別消失了。這說明僅回憶美食還不夠,只有在回憶上一頓飯時才能抑制食欲。

后續研究還發現,不僅僅是對美食的回憶能抑制食欲,我們對食物營養成分的期待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將志愿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告訴他們早餐雞蛋餅的營養份額,一組是夸大的(4個雞蛋和60克奶酪),另一組是瞞報的(2個雞蛋和30克奶酪),而實際上兩組人吃的都是同一款雞蛋餅,里面含有3個雞蛋和45克奶酪。結果夸大組在隨后的自助午餐中吃的東西要比瞞報組少,說明他們內心里認為自己早餐吃得太多了,午飯要節食,這種心理活動已經足以減少他們的食欲了。
以上這幾個案例全部摘自英國著名科普作家大衛·羅伯遜在2022年年初出版的《期待效應》一書。這本書通過很多案例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的食量往往和他對食物的美味期待成反比。越是能讓人感到心滿意足的美味佳肴,反而越容易讓人提前放下筷子。羅伯遜認為,目前絕大部分減肥食譜都寡淡無味,甚至連食物名字都故意起得讓人沒有食欲,比如“輕食”“低脂”。這樣的食物很難讓人產生飽腹感,反而不利于減肥。
說到減肥,這恐怕是如今大部分生活在中等以上發達國家人們的共同心結,很多人都將減肥列為自己的新年愿望,而且排名很靠前。可惜的是,已有無數研究顯示,絕大部分涉及減肥的新年愿望最后都失敗了,原因很可能就是,大部分想減肥的人都試圖通過少吃來達到目的,但最終大家都無法抵擋美食的誘惑。
2020年12月9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刊登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馬丁·奧斯卡森博士及其同事們撰寫的一篇論文,試圖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很多人的新年愿望無法實現。研究人員調查了1066名許過新年愿望的普通瑞典人,發現他們當中只有55%的人在一年之后自認為實現了愿望。研究人員又按照愿望的類型重新進行了統計,發現那些督促自己做點什么(比如多鍛煉或者多吃蔬菜)的人愿望實現了58.9%,而那些督促自己不做什么(比如少吃甜食或者不喝碳酸飲料)的人愿望只實現了47.1%。于是,作者得出結論:要讓一個人做一件以前沒干過的事情還算容易,但要強迫他拒絕已知的誘惑,實在是太難了。
這篇論文的結論和羅伯遜的那本新書全都指向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現代人過于關注減肥了,忘記了食物應該帶給我們的營養與快樂。而大家的減肥招數也都大同小異,那就是盡量少吃,結果反而越減越胖。
羅伯遜建議我們改變策略,不要再去刻意強調食物的減肥效果,而是應該想辦法讓自己吃得更好一點,這包括精心設計食物的營養、搭配和風味,每一口都細嚼慢咽,吃飯時不要看電視或者看手機,專心體會食物的美好。這樣反而能幫助我們抑制食欲,達到減肥的目的。
羅伯遜還建議我們盡量少吃流食,因為人體會傾向于低估液體食物中的卡路里含量,結果導致吃多。他建議我們不要喝果汁和那些液體減肥代餐,而是改吃真正的水果和蔬菜。
上述論文的作者則認為,我們不要再強迫自己不吃這個不吃那個了,而是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督促自己多吃健康食品,比如每天吃一小把蔬菜,或者在吃薯片的時候強迫自己配以營養價值高的蘸料。這么做會讓人攝入更多富含營養的食物成分,比那些強迫自己減肥的新年愿望更容易實現。
總之,別再刻意節食減肥了,你是在和自己的本能對抗,成功的概率很小。好好吃飯吧,這比什么減肥食譜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