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丹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22年1月,全世界有8400萬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超過了2020年全年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口總數。這些新近感染者中的大部分人,感染的是一種被稱為奧密克戎毒株的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結果表明,2022年1月10日至2月10日,經過基因測序并上傳至“流感數據共享全球倡議”數據庫的樣本中,有96.7%感染的是奧密克戎毒株,而德爾塔毒株感染的比例僅占3.3%。根據這個數據,奧密克戎毒株可能成為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疫情以來,感染人數最多的一種病毒。
不僅如此,據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報道,研究人員在美國紐約州野生白尾鹿的生物樣本中,也檢測到了奧密克戎毒株,標志著該毒株已經在全世界實現了跨物種傳播。可以說,奧密克戎毒株已經取代了它的“好兄弟”——德爾塔毒株,成功坐上了病毒界的“霸主寶座”。
至于這個“霸主”的身世,還要從新型冠狀病毒說起。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包膜病毒目冠狀病毒科,是一種RNA病毒。與人類的DNA基因組不同,編碼新型冠狀病毒遺傳信息的基因組是一個RNA分子。當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繁殖的時候,這個RNA分子就會在RNA復制酶的作用下進行復制,再進入子代病毒中,形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顆粒。但是,RNA復合酶在催化RNA進行復制的時候,保真度比較低,很容易出錯,從而會導致病毒RNA基因組發生突變。這就是新型冠狀病毒不斷產生變異株的主要原因。其實,凡是以RNA為遺傳信息載體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HIV等,都會因為RNA復制時,RNA復制酶或者逆轉錄酶的保真度低,而容易出現變異株。這也是為什么預防這些疾病需要不斷地更換和升級疫苗品種,或者干脆就很難研制出有效疫苗的重要原因。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該病毒在人群中不斷傳播,新的變異毒株也隨之不斷產生。于是,2021年11月,奧密克戎毒株在南非被發現了。
那么,奧密克戎毒株能夠戰勝其他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的“秘訣”是什么?
自從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被人類發現以來,已經有很多種變異株被檢測出來。其中,由于基因突變而導致潛伏期縮短、傳播迅速、重癥率高或者容易發生免疫逃逸和漏檢等原因而被WHO宣布為關注性變異體(VOC)的毒株就達到了5種,分別被命名為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和這次的新“魔頭”——奧密克戎毒株。
這五種VOC雖然都來自于最初的野生型新型冠狀病毒,但可以說,“龍生五子”,各有不同,它們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其中,德爾塔毒株和奧密克戎毒株尤為“狠毒”。
由于刺突(S)蛋白的變異,德爾塔毒株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病毒受體ACE2結合的能力顯著增強。所以,德爾塔毒株不但感染能力較強,而且感染患者的重癥率也較高。而奧密克戎毒株S蛋白上的突變位點數量達到了34個之多,遠遠超過了其他變異毒株。這些變異位點雖然并未顯著增強奧密克戎病毒與宿主細胞的親和力,但卻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人體免疫系統中抗體的能力,從而大幅縮短潛伏期至3天,少于德爾塔毒株的4天,以及其他變異株5天的潛伏期。潛伏期的縮短使病毒更容易傳播,甚至可以使人體發生反復性感染,降低疫苗接種的預防效果。
不僅如此,突變位點較多還會降低現有核酸檢測試劑的檢測效率。據估計,使用目前歐美國家的核酸檢測試劑,在無癥狀感染者中,奧密克戎毒株的陽性檢出率可能僅有70%。較高的漏檢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播。
對于奧密克戎毒株的未來,人們有著不同的猜測。有的專家認為,奧密克戎毒株在新冠病毒家族中是相對“溫和”的一個成員,感染能力強,但致病力較弱,感染患者的重癥率和病死率也較低。因此,有人樂觀地認為,奧密克戎毒株有可能會成為一種“大號的流感病毒”,甚至是一種“天然疫苗”而成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終結者”。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疫情應對官員阿卜迪·馬哈茂德強調說:“大家說奧密克戎變異株較為溫和,卻忽略了它自被發現以來導致50萬人病亡的事實。”因此,奧密克戎毒株本質上還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異體。它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威脅,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不過,與新型冠狀病毒進行斗爭的兩年里,人類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特別是我國,在執行嚴格的疫情綜合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積極救治包括奧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在內的新型病毒感染者,取得了較長時間以來的病死人數“清零”。這表明,我國已經基本掌握了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這為人類最終戰勝包括奧密克戎毒株在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帶來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