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2月20日晚,國家體育場舉行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焰火表演(程婷婷/ 攝)
2022年2月20日晚,奧運火種在鳥巢大雪花“心”中燃燒16天后緩緩熄滅,北京冬奧會落下了帷幕。
冬奧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后冬奧時代,中國的冰雪經濟與冰雪運動將走向何處?
“北京冬奧會是埋下了一個種子,這顆種子會為全世界培養一大批來自中國的冰雪愛好者。”北京冬奧會閉幕當天,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委員、2022年北京冬奧會形象大使李妮娜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冬奧經濟與品牌管理”主題研討會上說。
冬奧會不是“一錘子買賣”。
有數據預測,在冬奧效應下,2022年中國冰雪經濟環比增長將超過30%。實際上,以往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都在冬奧會結束后迎來了舉辦國冰雪運動的全新發展時代,北京冬奧會也有望在未來繼續發揮它深遠的影響力。
“在過去的兩周里,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被冬奧賽場上運動員們的運動熱情所點燃。”回顧北京冬奧會時,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說。
2002年2月,美國鹽城湖舉辦第十九屆冬奧會,楊揚奪得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賽金牌,實現了中國冬奧會獎牌“零的突破”。
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原副主任、中國滑冰協會副主席朱承翼將此視為中國冰雪運動的里程碑,在“冬奧經濟與品牌管理”主題研討會上,他表示:“從2002年‘零的突破’至今,中國冰雪運動完成了從初級發展階段到冰雪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許強透露,北京已經著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樞紐型建筑里推廣使用冬奧場館應用的BIM、數字孿生技術等智慧技術,構建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管理體系。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用實力證明了這20年歷史性跨越的成果:7個大項、15個分項“全項目參賽”,斬獲9金4銀2銅共15枚獎牌,創冬奧參賽史最佳戰績。
“從項目上來看,過去中國冰雪項目‘冰強雪弱’的局面正在發生改變。”朱承翼說。
借舉辦北京冬奧會契機,中國冰雪運動迎來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的發展機遇,雪上項目更是初露崢嶸,在比賽中取得諸多突破:
19歲的谷愛凌憑借世界最高難度動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了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首金;
蘇翊鳴獲得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金牌和坡面障礙技巧銀牌;
徐夢桃、齊廣璞、賈宗洋三人組成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團隊實現男子和女子單項奪冠和團體摘銀……
這些高光時刻都有著同樣的關鍵詞——年輕。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通過北京冬奧會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播,尤其是從年輕運動員和志愿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信、自覺、自然的‘可愛’。”品牌聯盟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會會長王永在“冬奧經濟與品牌管理”主題研討會上說。
李妮娜認為:“冬奧會賽場上的亮點是這些年輕選手帶來的,他們在北京冬奧會上表現,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冰雪運動的勃勃生機。”
中國冰雪運動的后勁不僅體現在年輕的專業運動員身上。
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涂曉東表示,青少年是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宏偉目標的重點人群。
“中國實現了超過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這是前所未見的偉大成就,是本屆冬奧會為中國人民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作出的重大貢獻。這將大大改變全球冰雪運動發展和產業格局,引領全球冰雪運動進入新的時代。”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
根據吉林大學冰雪旅游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近日發布的《中國冰雪經濟發展指數報告》,從北京申辦冬奧以來的幾年間,2021年中國冰雪經濟相較2016年實現了翻番,2022年中國冰雪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可持續發展的勢頭,環比增長將超過30%。
通過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的“北冰南移、西擴東展”,中國冰雪運動近年來已經顯現出打破地域限制的發展態勢。
上海的數據可供管中窺豹:2017年,上海各類冰雪活動的參與人次為60多萬;隨著冰雪運動不斷推廣普及,2021年已達280余萬人次。

2月19日,滑雪愛好者在河北省秦皇島市一家滑雪場體驗滑雪
相對于龐大的市場規模,中國在冰雪經濟上還面臨一個需要邁過去的門檻——提高冰雪器材裝備國產化水平。
李妮娜的愿望就是,未來能有更多的中國運動員“戴著中國的護具和眼鏡、使用中國的雪板站在奧運賽場上”。
在2月16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的“科技冬奧”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表示,科技部通過加大對壓雪車、造雪機、滑雪板、冰刀等裝備的研發投入,提升了冰雪運動裝備的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促進了冰雪運動普及和冰雪體育產業發展。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國產雪蠟車、國產雪麒麟M2造雪機、國產壓雪機等大型冰雪機械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向后冬奧時代,在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建立全產業鏈條,雖然任重道遠,但也蘊藏著釋放冰雪經濟效能的巨大機遇。
朱承翼認為,通過北京冬奧會的影響力,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布局冰雪運動產業,目前我國冰雪裝備制造已經出現多點開花、加速發展的趨勢,正在從外國壟斷,逐漸向國產化過渡。
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鳥巢體育館內1.1萬平方米LED地屏,貢獻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冰瀑、折柳寄情的東方視覺藝術。
這塊全世界最大的超高清LED三維舞臺經受住了北京冬奧會期間的強降雪和低溫天氣,即使身處冬季-20℃低溫環境,在演員高強度彩排踩踏、設備機械的碾壓下,每一塊LED顯示模塊都能穩定呈現超8K高清視頻流暢的畫面效果。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賽道,首次在冬奧歷史上采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為運動員創造更快的成績提供了保障,北京冬奧會開賽4天時,就有6位參賽選手打破奧運紀錄,其中3位打破的奧運紀錄已塵封20年。
在“冬奧經濟與品牌管理”主題研討會上,有多位發言嘉賓表示,在北京冬奧會上,智慧場館里的中國科技創新成果為賽事判罰提供了更多依據,而智慧場館的成功運行,也意味著中國在未來國際賽事場館的技術標準更新上,將發揮更大影響力。
據悉,圍繞場館、運行、指揮、安保、醫療、氣象、交通、轉播、觀賽等關鍵場景,本屆冬奧會有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200多項技術成果已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落地應用。
北京冬奧會火炬“飛揚”中就藏著兩項中國石化的技術首創:
一是將內部燃料從天然氣改為更加潔凈的氫氣;二是火炬外殼由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一條條黑色絲束經過三維立體編織,“織”成了火炬外殼,每一束絲束都包含著1.2萬根碳纖維絲。
祝學華表示,“科技冬奧”不僅滿足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參賽的重大科技需求,同時將對后奧運時代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在后冬奧時代,這些冬奧科技成果則有希望飛入尋常百姓家,走向城市的應用場景。在北京,智慧場館技術就將加快在城市場景的落地。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許強透露,北京已著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樞紐型建筑里推廣使用冬奧場館應用的BIM、數字孿生技術等智慧技術,構建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管理體系。
冬奧期間大放異彩的8K節目、8K頻道及8K屏幕,未來將更多地走進公眾生活;氫燃料大巴在延慶、張家口提供賽時交通服務保障,賽后也會繼續用于城市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