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格

蕪湖單軌駛出鳩茲廣場站。攝影/ 鄭遠
每年發布中國軌道交通里程排行榜的博主“chinhoyoo”于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2021年度的榜單——“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開通地鐵、有軌電車城市共57城”。《新民周刊》記者注意到,擁有300多萬人口的蕪湖市,也于2021年正式開通運營城市單軌,成為安徽省第二個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比起許多坐擁上百公里地鐵的國內都市來,蕪湖不算大城市。可以蕪湖市的人口和面積來看,其體量與歐洲大城市是可以相提并論的,畢竟,諸如慕尼黑等國際知名都市,其實人口也不過100多萬。從這個視角看,在國內,類似蕪湖這樣體量的都市發展地鐵,正當其時。
以往6點鐘就起床洗漱吃早飯的董欣瑞,3月4日稍微起晚了點。等她匆忙趕到安徽師范大學東門,實習公司的班車已經開走了。眼看就要遲到,董欣瑞轉身走向了開通不久的單軌。就讀于安徽師大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她,目前正在蕪湖市鳩江區汽車公司實習。這是她第一次在蕪湖乘坐單軌。其實蕪湖單軌開通時間并不長,它2021年11月3日才開通1號線,成為我國第48座開通軌道交通(不含有軌電車)的城市。
過安檢、刷卡、進站,整個過程都很順利。即使是早高峰時間,車上依然不是特別擁擠。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董欣瑞不禁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去公司面試時的場景。那時蕪湖單軌還未開通,她選擇坐公交車出行。整個行程一共轉了兩趟車,停靠50多個站,花費了近兩個小時才趕到公司。如今,連接蕪湖市區南北兩端的單軌1號線,全長30.46公里,共設車站25座,全程只要一個小時左右。毫不意外,乘坐單軌出行的董欣瑞成功趕在上班時間之前打卡進入公司。
剛上大一的喬詩琪,特別喜歡和自己的男朋友坐地鐵出門看風景。
2021年11月單軌開通時,已經是深秋。從安徽師大老校區的鳩茲廣場站向北出發,第一站就是赭山公園。喬詩琪在單軌上遠眺公園,公園里的梧桐葉已經變成金黃色。深綠與橘黃茂密的樹冠層層交錯,顯示季節的交替。旁邊是略帶起伏的金色銀杏大道。秋風一吹,銀杏葉鋪灑而落,在車中仿佛也能聞到空氣中散發的白果味道。
過了武夷山站,1號線從銀湖湖面上穿過,這是喬詩琪最喜歡的一段路。“我覺得這一段路特別有宮崎駿電影的感覺,就是那種水上列車獨特的開闊清幽。”當抵達終點站保順路,就離天門山景區不遠了。喬詩琪也去見識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東西梁山,感受了些許天門煙浪的意境。
鳩茲廣場站向南出發,從鏡湖公園穿過的1號線乘橋而上。軌交與市政橋梁中江橋同層合建,這可是全國首例。喬詩琪會近距離觀察橫跨青弋江的中江橋,體會古老的中江塔在現代化高樓邊佇立的靜默,或注意到江面上兩艘相向而行的大船漸行漸遠。再往南則是安徽師范大學花津校區和大學美食城。“1號線連通安徽師范大學兩個校區,平時與朋友們聯系更方便了。”喬詩琪語氣中帶著些許驕傲。
2號線一期軌道交通開通后與1號線構成“T”字形,這是喬詩琪尚未探索的路線。坐在單軌上,靠在男朋友肩上,看成簇綻放的櫻花在陽光下發光。這是喬詩琪對蕪湖春天最美好的期待。喬詩琪感慨:“如果以后我可以在蕪湖工作買房就好了,那樣就能繼續享受小城安逸舒適的生活啦。”
蕪湖人習慣把蕪湖市軌道交通稱為“輕軌”,但其實“輕軌”是民間叫法,它真正的名字是跨座式單軌。跨座式單軌交通是一種車輛跨行于梁軌合一的軌道梁上行駛的軌道交通制式,它通常采用高架敷設,必要時才會在地面或地下敷設。在車身設計上,除走行輪外,單軌在轉向架兩側還設有導向輪和穩定輪,夾行于軌道梁兩側,用來確保車輛沿軌道安全平穩行駛。
世界上第一條跨座式鐵路單軌線誕生于1888年,由法國人設計,在愛爾蘭鋪設,線路長15公里,由蒸汽機車牽引。早期跨座式單軌其實主要應用在旅游及游樂設施,如東京的上野動物園、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等。20世紀60年代,日本成功建成羽田機場跨座式單軌線路,是世界上第一條正式應用于城市軌道交通的跨座式單軌。2005年建成運營的,從居民樓中穿插而過的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
2021年,蕪湖市開通的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一期項目,是蕪湖市城市建設發展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但其實跨座式單軌投資僅為每公里2億~3億元,是地鐵投資的1/3左右,而且工程量和拆遷量均較少,為政府財政支出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除此之外,跨座式單軌和普通地鐵還有哪些不同?安徽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王瀛培解釋,跨座式單軌爬坡能力強,因為最小曲線半徑只有45米,其占用道路空間就小,相較于地鐵,跨座式單軌能夠充分適應山地地形。而蕪湖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稱,不僅有赭山、神山,還有長江、青弋江。建造成本并不高的跨座式單軌,不僅能讓市民感受到地鐵出行的便利,更不會令地方政府有過多財政負擔。“誰說我們二三線城市居民就不向往地鐵?”王瀛培說,“我體驗過京滬地鐵,我還有香港的八達通卡,從深圳一過關,到羅湖口岸就可以坐地鐵。整體體驗很不錯,很發達。”不知不覺,蕪湖市已經發展到人口規模近香港半數,占地面積更是大大超過香港——就算蕪湖下轄的城鎮化地區的總面積,也已經超過香港。這時候,該發展地鐵了。
蕪湖單軌開通后,王瀛培感受到最明顯的變化是同一教研室的老師們上班比以前更從容了。“原來我的同事們開車上班,為了不遲到都會提前20多分鐘到。現在他們坐單軌,時間固定就不用著急了。除此之外,就是同事們靠近地鐵沿線的房子,都在升值。大家明顯高興了很多。”
與愛人和孩子分居兩地的王瀛培,前幾年就在南昌市地鐵旁買了房。與南昌地鐵相比,他覺得蕪湖單軌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欣賞風景。“當有朋友或者家人來蕪湖找我時,我很愿意帶他們去體驗蕪湖的軌道交通,享受與地下軌道交通不同的觀光體驗。”當單軌列車從為城市增添了層次感和立體感的跨座式軌道上駛過時,它就已成為別人眼中的景色。
跨座式單軌建設成本低、建設周期短、景觀效果好等特點,前幾年在一些中小城市的心中點了一把火。有的城市甚至不惜將一些項目改頭換面,也要擁有軌道交通。2016年10月,南方某城市率先啟動跨坐式單軌,又稱“云軌”項目。2017年項目正式動工建設。然而,在2019年該城市大學路段(試驗線)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建設之際,整個工程卻停工了。
該市發展和改革局稱,因國家發改委暫停受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審批,該市城市輕軌項目規劃未能上報審批,啟動建設時間不能確定,最起碼需要先滿足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之條件。它對地鐵和輕軌的申報建設作出了明確規定: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300億元、3000億元。申報建設輕軌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在150億元以上,1500億元以上,且市區常住人口在150萬人以上。還分別對地鐵、輕軌線路客運強度作出不同要求。
為什么國務院會在2018年下發《意見》?因為2017年是眾多中小城市的“云軌狂歡年”。不少中小城市開始布局云軌,與國內建設地鐵每公里6億至12億元的投資相比,云軌的造價號稱只是地鐵的1/5,但是這對于中小城市來說依然是一筆大額投資。
無論國內外,地鐵項目建成后入不敷出的城市不乏先例,有的城市地鐵客運強度甚至達不到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的最低標準。在不綜合考慮財政收入和市民需求的情況下,中小型城市盲目擴建軌道交通,非常有可能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若軌道交通建起來后長期依賴財政補貼,地方政府是承受不起的。在此背景下,2018年國務院及時出臺的《意見》就仿佛一針鎮靜劑,剎住了各大中小城市對軌道交通的狂熱。
現在已經竣工的云軌項目有深圳坪山新區空中巴士,以及寧夏銀川云軌一號線花博園段。深圳是國際大都市,在地鐵項目和云軌項目之間做取舍,能使用云軌替代地鐵,自然是好事。而銀川是省會城市,常住人口近300萬,確實有發展地鐵的需要,上馬云軌項目,亦是行得通。
記者注意到,2019年戛然而止云軌項目的那座南方城市,其人口規模早已達標。從今年早些時候該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讀出——統計表明,2021年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920億元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5億元左右。看來,未來兩年,該市或有望重新啟動軌道交通建設。而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云軌測試項目主體工程建設的蚌埠市,因市區常住人口暫不滿足建設輕軌條件,項目建成后無法運營。蚌埠市政府正在積極研究開展云軌改云巴工程。所謂云巴,是一種獨立路權的立體智能交通系統,未來,這樣的系統可能適合更小規模的城市。
中小城市建設軌道交通,是因為城市擁擠不堪,還是想大幅提升城市影響力?抑或是單純想跟風擺派頭?這是能用城市數據考量的問題。當軌道交通建設條件不成熟時,建設好城市公路,管理好城際高速,加大宣傳乘坐公共交通的力度……每一處認真細致的調查,每一個審慎思考的結果,每一項踏實落地的工作,都能促進城市交通更加便利,迎來各自不一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