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洪
國際秩序已經被打破,歐洲地緣政治格局也徹底改寫。
烏克蘭危機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星期。戰場上炮火隆隆,百萬難民逃離家園,西方大棒揮舞,俄羅斯強力反制,這就帶來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這個危機怎么收場?
如果危機持續惡化,我們可以想見的:更多城市淪為廢墟,更多軍人死在沙場,更多平民告別人世,烏克蘭國將不國,俄羅斯苦苦支撐,油價金價急劇飆升,金融市場急劇震蕩……
這還是好的,最糟糕的,可能是戰爭擴大。聽聽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警告吧。他說: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樣(西方)的制裁——關于銀行部門,人們說了很多,還有天然氣、石油、SWIFT。這比戰爭更糟糕。俄羅斯正被推向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們應該非常謹慎地避開它,因為核戰爭是一切的終點……
要避免局勢繼續惡化,中文有句俗語: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對烏克蘭、對俄羅斯、對西方都適用。
對烏克蘭來說,怎么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利益,這是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對俄羅斯來說,怎么對付西方的極限施壓,這是一個最嚴峻的挑戰。
打下去肯定是災難,核戰爭更意味著世界毀滅。從這個角度看,對付擁有世界最多核武器的俄羅斯,烏克蘭不可能贏,所以,理性一點看,烏克蘭和西方必須認真對待俄羅斯的安全關切,認真對待俄羅斯提出的談判條件。事實上,西方也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美國和北約都明確,不會派士兵到烏克蘭作戰。那依靠烏克蘭軍隊,擊敗俄羅斯基本不可能,帶來的只能是更大的傷亡和破壞。
當然,對俄羅斯來說,沙場的鏖戰,西方的絞殺,事實上也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如果不能有效應對,不排除帶來更深遠的影響,甚至內部的危機。將危機管控在合理水平,控制住憤怒,適當作一些調整,也考驗普京的博弈能力。
必須看到,談判是妥協的藝術。從目前的態勢看,雙方都有談的迫切性,但立場相距太大,談還只是一種姿態。但從長遠看,談是最好的結果,雙方都必須作出一定的妥協。其他各方,多勸和促談,少火上澆油。
當然,戰場上拿不到的,別指望談判桌上能夠拿到。這也意味著,要讓雙方認真坐到談判桌前,可能還必須經歷一場戰爭廝殺,讓局勢變得更加清朗。這就是現實,一個殘酷的現實。
局勢淪落到這個地步,真讓人痛惜。要知道,烏克蘭被譽為歐洲的糧倉,想當年在蘇聯,烏克蘭是僅次于俄羅斯的老二,但蘇聯解體30年,國家分裂,山河破碎,戰亂不止,現在又淪落到這種境地,究竟是誰的過錯?
但烏克蘭人民,卻在寒風中哭泣。烏克蘭和俄羅斯自然要檢討,但西方是不是更要檢討?別忘了,讓俄羅斯憤怒的,正是北約的步步緊逼,甚至要讓烏克蘭入盟。但一旦危機發生,西方卻又束手無策。所以,西方網絡上很多人嘲諷:成為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成為美國的朋友卻是致命的。
我駐歐盟使團發言人說,我們鼓勵俄烏直接談判,也鼓勵美國、北約、歐盟與俄羅斯開展平等對話,直面多年來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按照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尋求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
有些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確實需要正視,回避只能讓問題愈演愈烈。但不管最終怎么結束,烏克蘭都回不到過去了。國際秩序已經被打破,歐洲地緣政治格局也徹底改寫。還有,100多萬烏克蘭難民進入歐洲,短期看,歐盟將背上沉重的包袱;長期看,必然導致人口版圖的變化,為歐洲民粹主義和排外主義提供肥沃的土壤,進而改變歐洲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