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壘
【摘 要】目的:分析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在肺小結節病灶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肺小結節患者80為對象,研究時間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分為兩組,即參照組、試驗組,各40例,參照組應用肺葉切除術治療,試驗組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引流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與參照組比較(P>0.05)。結論:肺小結節患者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有效改善手術效果,預防并發癥,縮短治療時間,改善肺功能,具有顯著治療效果。
【關鍵詞】肺小結節;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肺葉切除術;并發癥
Application value analysis of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segment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HUANG Lei
fengji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 4046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anatomical pulmonary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nodules. Methods:80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ere selected from November 2019 to November 2020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reference group and 40 patients each, treated with lobectomy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s: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operation time, complication incidence, drainage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P<0.05).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sweeps in the trial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P>0.05).Conclusion:Anatomic pulmonary segment rese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gical effect, prevent complications,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improve the lung function and has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Key?Words】Pulmonary nodules;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segmental resection; Lobectomy; Complications
肺小結節為臨床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死亡率,對人類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研究數據表明[1],肺小結節發生率不斷升高,需受到關注與重視。肺內結節患者常采用手術治療,包括傳統開胸手術、肺葉切除術、胸腔鏡切除術等等,其中開胸手術創傷大,且術后伴隨多種并發癥,臨床應用受限。胸腔鏡解剖型肺段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具有較高安全性,且根治性良好,有效預防并發癥。本文將以80例患者為對象開展研究,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肺小結節患者80例為對象,研究時間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分為兩組。參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42歲~52歲,平均年齡(47.56±5.45)歲;試驗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2歲~52歲,平均年齡(47.71±5.96)歲。對比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顯示為(P>0.05)。納入標準:①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符合肺小結節相關診斷標準[4]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患者在入院后實施肺葉切除術治療:實施雙腔氣管插管麻醉,患者保持健側臥位體位,做觀察孔,位置為腋中線第7肋、8肋間,探查胸腔情況,取胸腔鏡探頭置入,在腋前線第4肋、5肋間左操作孔,長度約為4cm,第7肋、8肋間肩胛下角做副操作孔,長度為2cm作用。實施腹腔鏡肺葉切除操作,完整切除淋巴結或者系統性淋巴結清掃。
1.2.2 研究組患者在入院以后實施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麻,使用傳統三孔法輔助手術,在腋中線7肋、8肋間做切口,長為1cm,取胸腔鏡置入,腋前第4肋、5肋間做操作孔,為主操作孔,7肋、8肋下角線做副操作,長度為2cm左右,處理肺段血管、肺與支氣管連接段,細聯分支取絲線結扎,肺段粗血管運用直線型切割縫合器進行離斷,實施止血操作,清洗縫合。
1.3 觀察指標
詳細統計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評估治療前后肺功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參照組應用肺葉切除術治療,試驗組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手術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參照組應用肺葉切除術治療,試驗組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治療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與參照組比較(P>0.05)。試驗組引流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參照組應用肺葉切除術治療,試驗組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參照組應用肺葉切除術治療,試驗組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肺功能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指標比較,研究組均改善更優,與參照組比較(P<0.05),見表4。
研究數據表明,肺部疾病患者逐漸增多,肺小結節病灶作為常見肺部疾病,隨著影像學技術發展與更新,其檢出率提高,具有較高惡化率,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2]。當前,臨床在治療肺小結節患者時以手術治療為主,如肺葉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等,其中肺葉切除術對肺功能具有較大影響,影響術后恢復。肺楔形切除術切除范圍較小,然而,此術式屬于非解剖性切除,無法有效區分切緣陰性、切緣陽性,在手術治療以后,肺間殘留淋巴發生率高,腫瘤復發概率隨之升高。另外,肺楔形切除術治療過程中,盲目肺楔形切除術極易造成較大損傷,血管損傷、細支氣管損傷使殘留肺組織不能發揮功能[3]。由此可見,以上兩種術式臨床應用受限,需研究新型治療方案。當前,胸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4]。肺小結節病灶患者實施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手術視野清晰,且切除肺段,肺組織最大程度保留,肺部組織損傷少,改善預后效果,促進恢復。解剖學顯示[5],人體左肺由兩個肺葉組成,右肺由三個肺葉組成,細化可見,左肺肺段共8個,右肺肺段共10個,實施胸腔鏡技術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細化病灶,有效區分病灶組織、病灶組織,有助于淋巴清掃,預防疾病復發。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應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結果可見,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低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引流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淋巴結清掃個數與參照組比較(P>0.05)。試驗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均優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肺小結節患者實施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有效改善手術效果,預防并發癥,縮短治療時間,改善肺功能,具有顯著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錢軍嶺.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在肺小結節病灶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療,2020,39(32):47-49.
[2] 楊景瓏,遲英民,王明濤.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肺小結節病灶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學,2019,25(7):133-135.
[3] 金希冬,劉方緒.肺小結節病灶患者實施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的臨床價值[J].中國療養醫學,2020,29(1):111-112.
[4] 唐洪均,梅宏,許川,等.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治療肺小結節病灶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17,28(3):411-413.
[5] 張俊.肺小結節病灶患者實施完全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的臨床價值[J].東方藥膳,20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