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韌,王建軍
(甘肅省水利廳討賴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甘肅 酒泉 735000)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維持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礎性自然資源[1]。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區水資源稟賦不足,時空分配不均,因水資源引發的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3]。在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前提下,將水資源市場化配置,引導水資源向高效方向轉移,是解決該矛盾的有效途徑。石羊河作為我國西北干旱區3 大內陸河流之一,孕育的民勤綠洲是保護內陸干旱區和河西走廊大通道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4]。但流域內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密集,水資源供需矛盾頻發,造成下游綠洲嚴重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將有限的水資源合理、高效分配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褚琳琳等[5]研究表明:張掖市通過農業節水補償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調動灌區與農戶節水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業節水;郭曉東等[6]研究表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節水技術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主要因素;董小菁等[7]研究表明:水權交易水價是影響農戶選擇種植結構的關鍵因素。本文以武威市民勤縣和涼州區為研究區域,對比分析不同地區水權交易的實施方案和農業種植結構的差異性,探討水權交易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因素,為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石羊河流域落實水權改革方案起始于2001 年,成立了甘肅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局,頒布了《石羊河流域地表水量調度管理辦法》等幾個落實水權分配制度的規范性文件;2002 年啟動《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制定了石羊河流域水權分配方案。2005 年編制了《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及2005 至2006 年度水量調度計劃》;2007 年頒布了《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以上法規、規范性文件及制度的出臺實施,標志著石羊河流域水權制度的正式確立[8]。自石羊河流域實行水權改革以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水權分配體系、責任監管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其中,一級初始水權分配以生產、生活和生態指標為基礎進行分配;二級初始水權的分配主要按照行業用水定額明確用水指標,并根據用水指標進行水權分配;三級初始水權的分配以各縣(區)的農業配水人口進行初始水權分配。
流域內各縣(區)結合實際,制定了區域行業用水定額指標,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定額核定用水總量。總量不足部分通過壓縮面積、優化種植結構、水權轉讓措施,保證總量控制指標的完成。實行定額管理,對優化用水結構、合理分配初始水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勤縣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葵花籽、蔬菜(設施蔬菜)、瓜類、水果、棉花、紅黑瓜籽、油料作物(葵花籽)、白瓜籽、茴香、中藥材等經濟作物以及枸杞、飼草等其他作物。由表1 可以看出,民勤縣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種植面積所占的比重由2006 年的37.08%、44.85%、18.07%調整到2020 年的25.54%、60.14%、14.32%。其中,小麥、玉米在種植業結構中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小,葵花籽、蔬菜(設施蔬菜)、油料作物、瓜類為主的經濟作物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相比2006 年增幅超15 個百分點。水權制度改革前,民勤縣農作物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2008 年以后,隨著石羊河流域取水制度和水權交易改革的推進,農業種植結構呈現大幅度優化調整,糧食作物的比率逐漸下降,經濟作物所占比率顯著增加。說明水權交易實施以來,民勤縣種植業內部生產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民勤縣正在向“糧改經”的種植模式發展。

表1 民勤縣各種作物種植面積及所占比重
涼州區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油菜籽、蔬菜、中藥材、瓜果等,其他作物主要是飼草。涼州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2006 年7.81 萬hm2減少到2020 年6.93 萬hm2,呈現總體遞減的趨勢。蔬菜、瓜果、中藥材為主的經濟作物呈增長趨勢,2020 年相比2006 年增長了0.16 萬hm2。由表2 可知,水權改革前后涼州區糧食種植面積所占比重依然超過60%,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所占比重增加幅度為3.15 個百分點,相比民勤縣而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幅度依然較低,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原來水平。因此,相比民勤縣而言,水權交易對涼州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成效不明顯。

表2 涼州區各種作物種植面積及所占比重
水權交易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石羊河流域初始水權分配原則,將水資源總量按照市、縣(區)、灌區、鄉(鎮)、協會和用水戶逐級分配,明確各自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及用水上限。同時,農業用水采用憑票或刷卡取水,有助于落實和明晰農戶的水權,避免農戶在節約用水時出現“公地的悲劇”。水量調配方式靈活,合理、高效利用水資源,有利于促進農戶合理的灌溉,減少種植業的投入,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另外,農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到水權交易中來,維護用水戶的合法權益。
價格是調控資源配置,促使資源有效利用的手段。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以來,農業設施不斷提升,隨著流域對生產用水實行總量控制、階梯水價的管理措施以來,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農業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后,每個灌區的需水量都有顯著降低,農戶將結余指標種植低耗水、高效益的飼草,以此帶動養殖業,延長產業鏈;同時可將結余水權指標進行交易,既促使了流域水權交易的實施,土地不斷的流轉,又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這些措施充分發揮了水價的杠桿調控作用,促使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
水權交易是優化用水配置的有效經濟手段。一方面,成熟的水權交易體系會促使低效率、過量用水地區農戶選擇低耗水、高效益的農作物,同時節水灌溉節約出的水可有償轉讓給水資源緊缺的地區;另一方面,農戶可以將轉讓水權獲得收入用于灌溉措施改造或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的無謂損失,如民勤縣2010 年以來累計發生水權交易529 起,交易水量850.2 萬m3。通過在各級水管部門、用水戶協會以及政府網站、水務部門網站設立網絡平臺,有助于及時發布供求信息,為水權交易提供便捷高效、及時的服務,促進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確保流域治理綜合目標的早日實現。
通過對比水價改革前后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情況可知,水權交易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具有地區差異性,民勤縣相對涼州區種植業內部生產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其中,民勤縣糧食作物的比重不斷減少,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不斷上升,涼州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緩慢,糧食作物占絕對優勢,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增幅較小。通過對農戶種植結構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表明:影響石羊河流域農戶種植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是嚴格的水權分配、合理的水價和成熟的水權交易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