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
(1.中煤航測遙感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00;2.中煤數字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詳細部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強調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村莊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此,多位學者從鄉村綠色發展理念出發,分別從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3個方面,同時結合鄉村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民生活改善3個維度,構建了我國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最后得出結論,認為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關鍵是產業融合[1-3]。目前已有研究對于鄉村振興五大目標任務的具體界定較為詳盡,但對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研究相對較少[4-5]。因此,筆者提出在多準則的影響下對鄉村振興發展進行評價,全面、多方位地反映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方針,從自然地理條件、農業資源、開發建設及休閑娛樂4個準則層出發,利用熵權TOPSIS法,構建指標體系,計算鄉村振興發展指數。同時,對2018年惠州市1 270個村莊的鄉村發展水平進行量化測評,為鄉村分類發展和村莊規劃試點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和方法參考。
惠州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岸,背靠羅浮山,南臨大亞灣,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惠州市總面積11 347 km2,設有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是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優化提升試點城市之一。研究區共有 1 270個村莊。研究矢量數據源于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矢量數據庫,柵格數據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平臺。利用柵格數據源,可以對自然地理條件的相關指標進行計算;利用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數據,可以對農業資源、開發建設、休閑娛樂等方面的相關指標進行計算,以此作為計算下層指標層的數據支撐。
根據對鄉村振興戰略總體目標的分析和對鄉村布局的研究,筆者構建了4個準則層,同時,將這4個準則層細分為17個指標層,筆者采用的“四準則十七指標”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出現階段鄉村的客觀發展條件,并且根據數學量化方法,對17個指標項進行量化處理,為之后的發展指數計算做準備。筆者建立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和各指標的說明如表1所示。
表1 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利用構建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多目標決策分析中較為常用的熵權TOPSIS法,計算各鄉村的振興發展指數。這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數據信息,而且結果能精確地反映各評價方案之間的差距。
熵權TOPSIS法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根據指標體系構建評價矩陣,并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其次,通過熵值法計算各指數的權重大小,從而構建加權評價矩陣;最后,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并以此得出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之間的加權歐式距離,計算出各個評價對象的排名。當計算得到的熵值越小,說明信息量越大,確定性越高,反之則相反。此次研究的主要計算步驟如下。
首先,構建評價矩陣:
式(1)中:a指被評價對象的數量;b指每一個被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標數量。
其次,無量綱化處理。采用極差變換法對選取的原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通過式(2)將指標xij轉換為指標zij,以此形成規范評價矩陣Z。
式(2)中:i=1,2,…,a;j=1,2,…,b。
再次,確定指標權重。在規范評價矩陣Z的基礎上,計算第j個評價指標xj的熵值,計算公式如式(3)、式(4)。隨后,通過式(5)計算第j個評價指標xj的權重。
然后,構建加權評價矩陣。通過rij=wj×zij將指標zij轉換為指標rij,以此形成加權評價矩陣R=(rij)a×b。
最后,計算鄉村振興發展指數。先確定加權評價矩陣R的正理想解向量,[見式(6)]和負理想解向量[見式(7)],并以此計算出各評價單元與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見式(8)、式(9)。再通過式(10)計算各村莊的鄉村振興發展指數(Ci),其數值大小與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正相關。
基于上文構建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和發展指數計算方法,對惠州市1 270個村莊的鄉村振興發展指數得分進行定量評價。評價對象a為1 270個村莊,每個被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標b為17個,計算得出惠州市1 270個村莊的發展指數得分如表2所示。
為了驗證筆者構建的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利用計算得出的各村莊的鄉村發展指數結果按高低排序,取前20%為中心村。將識別中心村的結果與已編制鎮域規劃、村莊規劃成果中對規劃村等級的定義相比較,結果與筆者計算的鄉村發展指數耦合程度較高。因此,筆者構建的“四準則十七指標”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可用于指導鄉村分級分類發展。
另外,整理得出惠州市各區縣鄉村發展指數如 表3所示。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惠州市鄉村發展水平不均衡。1 270個村莊的鄉村發展指數得分的平均值為0.057,僅337個村莊得分超過平均值;最高值為0.509,是最低值0.015的35倍。
表2 惠州市1 270個村莊發展指數得分
表3 惠州市各區縣鄉村發展指數統計
另外,鄉村發展指數得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各區縣鄉村發展指數平均值和高于平均值村莊占比較高的是大亞灣區和仲愷區,表明經濟建設開發區的設立對鄉村振興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發展指數較低的是惠城區、惠陽區和龍門縣。其中,惠城區是主城區,惠陽區靠近深圳,城鎮化水平都較高,可用于農業發展的資源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展指數得分,后期該區鄉村應繼續向城鎮化方向發展。龍門縣處于惠州市北部生態區,開發建設水平較低,后期該區鄉村應補齊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將計算得出的各區縣的發展指數平均值與2018年惠州市各區縣的人均GDP做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鄉村發展指數大小與人均GDP之間的擬合度較高,總體向右上方傾斜,為正相關關系(見圖1)。這也反映出人均GDP高的鄉村,鄉村發展指數也高。可以看出,大亞灣的人均GDP最高,相應的鄉村發展指數也就最高。但是,惠陽區的擬合度較差,這也反映出目前惠陽區城鎮化水平較高,相應的鄉村發展指數較小。
圖1 惠州市各區縣的發展指數平均值與當地人均GDP的關系
惠州市鄉村發展水平不平衡,鄉村發展指數得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鄉村發展指數大小與人均GDP之間的擬合度較高。由此可以得出,該研究為評價鄉村發展現狀、指導鄉村分級分類發展提供了一個有現實操作性的方法,也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但是,由于現有研究數據不足,指標體系還有待完善,后期將增加社會、經濟、政治、鄉風文明和產業等指標,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使其能為政府決策提供更科學的指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