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涵韜 張甜甜 周曉蝶 曹羚彬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40003)
“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僅要從“三農”本身出發,也要依賴于“三農”之外的非農產業[1]。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后,我國從脫貧攻堅階段進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三農”工作重心由此發生歷史性轉移[2]。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柳州市積極整合其特色產業——螺螄粉產業上中下游資源,建立全產業鏈種養殖基地,創辦螺螄粉產業學院,培養和輸送高質量人才,打造螺螄粉小鎮,以實現文旅產融合,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引領螺螄粉產業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對扎實推進鄉村振興之路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柳州市螺螄粉生產聚集區考察,強調了發展廣西特色產業工業化的重要理念[3]。以柳州市螺螄粉產業為例,探討廣西特色產業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柳州市地處廣西西北部,宜人的自然氣候和豐富的河流、林地和耕地孕育了以農耕為主體的經濟形態,物產資源富饒,人文風情濃厚,嗦螺和嗦米粉的飲食習慣在每一代柳州人中代代相傳。1970—1980年是柳南區谷埠街各類業態的高速發展階段,民間開始出現將米粉和螺螄相結合的手工制作技藝,自此誕生了螺螄粉的雛形[4]。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制作技藝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提升了螺螄粉在區內的知名度,但螺螄粉一直未真正走出柳州市,銷量不溫不火。由于螺螄粉選材特殊,內含的螺螄湯不適合長期存儲,發酵配菜味道濃重獨特,面臨著高運輸成本和營業環境不佳的雙重問題,因此,螺螄粉只能采用典型的家庭小作坊式生產,難以打開外銷的路徑。直至2014年,柳州市第一家預包裝螺螄粉品牌——柳全牌螺螄粉在本地注冊成立。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這條工業化生產之路愈加寬敞順暢,隨后出現的袋裝螺螄粉,不僅突破了此前碗裝螺螄粉的儲運難題,還引發市場關于“粉”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此柳州螺螄粉打破地域局限,走出柳州市,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螺螄粉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柳州市越來越重視螺螄粉產業向地方特色經濟大產業的轉型,對其提出“雙百億”目標,即袋裝螺螄粉和原材料等附屬產業的產值均超100億元,并實施“六個一”工程大力推進產業發展。2021年,僅上半年的累計銷售收入高達91.18億元,螺螄粉行業快速占領速食產品行業的半壁江山。現階段,柳州市也提出更加宏偉的目標,力爭在5 a內實現全產業鏈產銷突破500億元。螺螄粉產業不僅為柳州市創造了巨額產值,也串起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旅游+就業”高度融合的道路,豆角、酸筍等上游原材料種植面積超3.33萬hm2,帶動了原材料深加工業發展;以傳播推廣螺螄粉的美食文化為主線,通過建立螺螄粉小鎮、打造螺螄粉旅游路線等文化體驗游路線,帶動30多萬人就業[5]。
柳州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支撐點在于螺螄粉全產業鏈發展布局,對當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具有推動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進程中,不僅政府、地方高校等社會主體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區域產業發展也能有效推動螺螄粉產業高質量發展。此外,堅持政策宣傳、技術、信息及路徑等方面有效結合的工作思路,在此基礎上不斷引入社會力量,提高對科技和人才注入的重視度,方能營造鄉村全面振興的良好氛圍。
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可加快特色產業的發展進程。柳州市提出螺螄粉產業的發展要遵循工業化發展思路,堅持質量為先,用標準化保障螺螄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培育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螺螄粉產業,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尤為重要。柳州市螺螄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自2016年成立以來,從資金投入、稅費減免、金融支持、基地建設及品牌培育等多方面制定政策,再加上陸續出臺的多項指導文件,全方位地為螺螄粉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見表1)。
表1 近年來柳州螺螄粉產業相關發展政策匯總及解讀
多項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為柳州市螺螄粉產業帶來長足發展的動力。在光明的行業前景下,柳州市聚焦于打造柳州螺螄粉2.0產業體系,突顯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及品牌化為核心的發展特征,加快升級產業規模,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在以柳州螺螄粉為核心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下,原材料種養殖規模擴大至3.33萬hm2,20萬農戶人均增收額破9 000元。柳州市集中建立產業集聚區,解決了上游供應與下游高度匹配的需求,以此建立電商平臺與電子商務產業園進行合作經營的橋梁。目前,入駐產業集聚區的電商平臺多達35家,在發展螺螄粉電商銷售方面,柳州螺螄粉產業園、螺螄粉小鎮榮獲國家AA級旅游景區的稱號也對其具有重要意義。
柳州市以品牌發展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造螺螄粉地理區域性品牌。早在2010年,柳州市已構思文化建設新布局,將螺螄粉打造成柳州市飲食形象代表。柳州螺螄粉商品銷路的全面打開,始于2018年7月“柳州螺螄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成功。2019年國際商標注冊工作的啟動則標志著螺螄粉商標品牌國際化布局進一步加快,同時向44個國家和地區遞交注冊申請,并收到中國香港、坦桑尼亞、巴西和緬甸的商標公告或證書。截至2020年,柳州市共認證12個原材料為“三品一標”,10余個原材料種養市級示范基地,多家螺螄粉相關企業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上游供應鏈質量得到 有效保證。
借助“互聯網+”的時代優勢,柳州市將螺螄粉產業的建設重心轉移到“電商柳州”工程,鼓勵品牌商家積極采用網絡銷售模式。例如,廣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從傳統的實體門店經營模式轉型為新型的線上電商平臺,每日銷售訂單已突破3萬包。電商銷售渠道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如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走上了電商銷售的新路子,代理銷售多個品牌袋裝螺螄粉。“互聯網+”的助推不僅完善柳州螺螄粉電商供應產業鏈,也提高了螺螄粉在全網的知名度。此外,柳州市把螺螄粉打造成民風民俗、名優特產的代表和城市名片,加深人們對柳州市美食文化的了解,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并借力全國糖酒交易會、東亞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等各類展會,多層次、多角度地拓寬柳州螺螄粉銷售之路。
近年來,柳州市舉辦的“國際水上狂歡節螺螄粉品鑒節”“螺螄粉評比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許多國內外游客,以螺螄粉為特色的美食文化有效帶動了產業發展。柳州市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依托,走產旅融合路線,通過美食文化打造生態休閑觀光游、工業旅游、小鎮文化節等特色文旅項目,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第三產業驅動力,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整體策劃打破了產業界限,螺螄粉產業因此獲得更高的附加值。
人才和科技的支持對鄉村振興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柳州市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螺螄粉產業,僅靠農業和農村的內部力量和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調動高校與企業的積極性,全方位為螺螄粉產業注入強大的人才和科技動力。2020年5月28日,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簽約暨揭牌儀式圓滿舉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全國首家螺螄粉產業學院的成立,是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標志著柳州螺螄粉作為飲食界代表進入到“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柳州市基于各村鎮發展的實際需求,與高校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科教及人才培養合作關系。為便于探討分析新的形勢和發展任務,制訂多項校地共同開展產學研的社會實踐項目,更好地轉化實踐成果,為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柳州螺螄粉依托“互聯網+”背景,將現代信息技術完美運用于傳統產業,依靠時代發展的風向,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螺螄粉產業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從現場調研情況來看,目前柳州螺螄粉產業在原材料、產業合作、關鍵工藝仍存在難題:第一,上游原材料生產經營規模、產業組織化程度無法充分匹配中游的食品加工需求;第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產業化合作經營主體單一;第三,產品保質期、即食性等關鍵工藝未達到同類型速食產品的水平。對于嚴重依賴線上銷售渠道的螺螄粉來說,在速食產品賽道里仍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和被同質化產品替代的風險。
資金問題是其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各式特色村寨、小鎮前期與中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進行發展建設,后期則需要進行維護升級,因此建立科學的融資渠道尤為重要。僅僅依靠政府財政補助難以實現特色小鎮建設的規模化和良性發展,應鼓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特色小鎮領域,積極融入金融資本,提升管理經營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如利用特色村鎮的土地、林業、民俗文化等資源作為擔保,解決資金問題;抽取一定比例的經營收入用于設立專項建設基金,有利于降低資金籌集成本,將其用于民居修繕、優秀人才培養等,可實際減輕村民負擔。
從2016—2021年,極具地域特色的螺螄粉走向更大的舞臺,在柳州市的產業規模遠超100億元,致力于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廣西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提高了農民收入,解決了近30萬人就業難的民生問題。柳州市模式的成功經驗證明,走產業化道路,引領廣西特色食品產業走向新的發展階段。柳州螺螄粉產業積極響應“十四五”規劃的要求,遵循工業化理念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及品牌化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振興廣西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為廣西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整體布局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