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禮縣石橋鎮人民政府,甘肅 禮縣 742211)
甘肅省位于我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溫潤,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適宜核桃種植與生長。截至2020年底,甘肅省核桃種植面積達286.87萬hm2,年產量148萬t,年產值412億元,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一。甘肅省129個縣(市、區)中有116個縣(市、區)大力發展核桃種植業,因此,核桃種植業成為甘肅省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隨著人們對核桃種植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與核桃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核桃病蟲害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了核桃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探究甘肅省主要的核桃病蟲害類型及其防治措施,為當地農戶提供技術支持。
筆者主要采用踏查、五點取樣等方法,對甘肅省核桃的果實、枝干、葉片等遭受的病蟲害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制定了病蟲害危害程度標準,詳見表1。

表1 病蟲害危害分級標準 %
甘肅省核桃產區主要的病蟲害有黑斑病、炭疽病、舉肢蛾等,詳見表2。其中,核桃細菌性黑斑病、舉肢蛾在甘肅省核桃產區常有發生,是發生范圍較廣、危害較重的害蟲。因此,甘肅省核桃產區應建立健全病蟲害預測預報機制,抓好“一病一蟲”防治,針對性制訂最佳防治方案。目前,隴南市因適宜的條件與溫暖的氣候成為甘肅省病蟲害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當地核桃病蟲害主要有細菌性黑斑病、炭疽病、枝枯病等7種,深入了解其病原及發病規律,針對性地提出相關防護與治理措施至關重要。
2.1.1 黑斑病。王瀚等[1]對分離的菌株采用形態學鑒定和16SrDNA,發現該致病菌株與黃單胞桿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完全相似,相似率為100%。當核桃樹感染黑斑病時,會危害其葉、果、枝干,具體表現如表2所示。果實感染黑斑病后,其外皮上的病斑會隨病情加重而逐漸由褐色斑點擴大為不規則形狀,并在病斑處形成凹陷、腐爛,直至整個果實由外到內全部感染,形成“核桃黑”[2];葉片受到黑斑病侵染后會逐漸出現小黑斑并向外擴散,嚴重時直接導致葉片腐爛穿孔,甚至出現脫落情況[3]。病原菌主要在病殘體與病組織內越冬,第2年經過風、雨、昆蟲等渠道進行傳播。核桃樹在展葉期與開花期最易感染黑斑病。通常,甘肅省核桃樹感染黑斑病的時間為5月下旬,感染順序為葉片、嫩枝、果實,繼而在 7—8月降水量較多時暴發,形成大面積感染[4]。
2.1.2 炭疽病。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是膠孢炭疽菌,會危害核桃果、葉、芽及嫩梢部位,具體表現如表2所示。當核桃果實感染炭疽病時,會產生小塊褐色病斑,并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向黑色轉變,最終導致病斑部分內陷[5]。濕度較大的環境中,果實病斑部分會滋生橙紅色分生孢子,若不及時防治,易導致病果出現大面積黃褐色病斑,并導致果皮干枯、開裂、變黑、腐爛,甚至出現全果脫落的情況。當葉片感染炭疽病時,初期會產生不規則病斑,并隨病情加重出現穿孔、發黃及枯死問題。當核桃嫩梢感染炭疽病時,會出現褐色病斑,并隨病情加重逐漸向黑色轉變,進而導致病斑部分凹陷、腐爛。膠孢炭疽菌以菌絲體、子座等形式在葉片、果實、土壤等部位越冬,直至翌年溫度回升后,其菌絲體與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源,借由風、雨、昆蟲等渠道傳播。炭疽病具有潛伏長、時間短、暴發強等特征,一般在4月上旬發病,6月處于強化期,7—8月處于發病盛期。

表2 甘肅省核桃產區主要病蟲害類型及發生情況
2.1.3 褐斑病。褐斑病病原菌為鏈格孢菌,主要發生于果、葉、芽及嫩梢等部位[6]。當果實感染褐斑病時,會從雄蕊柱頭干縮處侵染,出現不規則的黑色壞死斑,周圍伴有暈圈,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形成較大黑斑,直至后期黑斑呈干癟、凹陷狀,進而影響核桃產量與品質。當葉片感染褐斑病時,會先出現不規則的褐色病斑,病斑由內到外的顏色為褐色、綠色、黃色,并隨病情不斷加重而逐漸出現分生孢子。在甘肅省核桃種植區,褐斑病一般在6月左右發生,并在降水量豐富的7—8月盛行,造成核桃大量落果,嚴重時可導致核桃葉片全部脫落。
2.2.1 舉肢蛾。舉肢蛾屬鱗翅目舉肢蛾科,是甘肅省主要的核桃害蟲之一,其危害嚴重影響了核桃的品質與產量[7]。舉肢蛾幼蟲鉆入核桃果內進行蛀食,使表皮凹陷,最終導致核桃果發育不良,繼而出現干縮變黑情況。此外,舉肢蛾幼蟲會啃食維管束,導致核桃果樹出現提早落果問題。舉肢蛾一般在樹冠下的土壤、雜草中越冬,6月上旬生長發育為成蟲,6月下旬開始產卵,7月上旬集中產卵,7月下旬孵化,8月幼蟲大量產生且集中在核桃果樹東西方向以躲避高溫。第1代幼蟲產生時,核桃果實正處于生長期,果仁皮出現硬化,幼蟲會啃食果仁皮和果仁,但幼蟲較小,蛀入孔不大,所以果實并無明顯受害癥狀。當第2代幼蟲產生時,核桃果仁皮已經開始硬化,幼蟲開始大量啃食果皮,并在果仁中排泄糞便,導致果皮變黑凹陷。9月上旬,越冬代幼蟲老熟。此時,大多數舉肢蛾會選擇鉆出核桃果皮到外環境中作繭過冬,但也有少數舉肢蛾依然選擇棲息在核桃果肉中,直至種植戶采摘核桃果實時才將其帶出果園。舉肢蛾成蟲一般具有趨光性,多棲息在草叢、石塊等背光面,在羽化期降水較多的年份或者較為荒蕪的地區等危害最為嚴重。
2.2.2 扁葉甲。扁葉甲屬于鞘翅目葉甲科,在甘肅省各地均有發生[8]。扁葉甲成蟲或幼蟲會聚集在核桃葉背上啃食。其中,成蟲會在葉片邊緣啃咬,呈缺刻狀;幼蟲會啃食葉肉,使其呈網狀或者缺刻狀,5—6月嚴重時甚至僅留主脈,將葉片全部吃光,導致葉片變黑枯死,如同火燒一般。扁葉甲成蟲一般會在地被物、樹干縫中躲避寒風侵蝕,直至核桃開始展葉后開始群集在嫩葉上取食危害。通常,扁葉甲成蟲具有假死性,且食量巨大,其卵一般產于葉片背后,積聚成塊,數量一般為20~30粒。初孵幼蟲積聚在葉背取食,直至2齡后分散到全樹,危害果樹。6月下旬幼蟲老熟,會以腹部末端倒懸在葉背蛻皮化蛹,歷經四五天后羽化期取食下樹潛伏越冬。
通常,核桃病蟲害并不是單獨發生的,而是幾種混合發生的。例如,小吉丁蟲發生時,黃須球小蠹常會伴生;膏藥病發生時,桑盾介會隨之而來。當核桃樹受害較輕時,整體長勢不佳,核桃產量受損;當核桃樹受害較重時,其枝干會逐漸枯死,甚至整株枯死。小吉丁蟲與黃須球小蠹伴生是因為前者危害后的枝條呈干枯態,正好適宜后者成蟲產卵。而膏藥病與桑盾介的伴生是因為前者的病原菌是以后者的分泌物為原料,后者是以前者的菌膜為掩護,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甘肅省,小吉丁蟲常發生在隴南市核桃產區,經筆者實地走訪后發現,當地的確常伴生黃須球小蠹;膏藥病主要發生在成縣、康縣等地,其菌膜剛好是桑盾介的掩護,桑盾介的分泌物又滋養了膏藥病病原菌,兩者相互依存,影響當地核桃的品質與產量。
筆者在甘肅省實地調查發現,勤于管理的核桃園樹木生長較為旺盛,病蟲害發生相對較輕;管理粗放的核桃園樹木生長較為衰弱,病蟲害危害較為嚴重。適時進行修剪,因為適時修剪可有效減少越冬病蟲害的數量使核桃樹病蟲害危害較輕。例如,橫溝象幼蟲在根皮部越冬,其成蟲在向陽雜草或表土層內越冬;芳香木蠹蛾老熟幼蟲在核桃樹根頸部土中結繭越冬;小吉丁蟲幼蟲在核桃干枯的枝條中越冬;黃須球小蠹成蟲在當年生枝條的芽葉中蛀孔越冬。由此可見,初冬時期適時的耕翻土壤、修剪枝葉、清理雜草,有利于破壞病蟲越冬場所,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越冬病蟲基數,防止其泛濫成災。
氣象環境與病蟲害危害程度息息相關。例如,氣溫越高,云斑天牛成蟲產卵速度越快;氣溫越低,云斑天牛成蟲產卵速度越慢。因此,在海拔較高、溫度較低的地區,云斑天牛危害較少;反之,在海拔較低、溫度較高的地區,云斑天牛危害較為嚴重。甘肅省平均海拔2 158 m,適宜云斑天牛生長,核桃產區均有云斑天牛蟲害出現。而在同一地區,陽坡溫度較高,云斑天牛危害程度比陰坡嚴重。橫溝象則在土壤肥沃、坡底溝洼的地區危害較為嚴重。通常,枯枝病、膏藥病等病菌性病害發生在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或者雨后氣溫較高、空氣濕潤的環境中。甘肅省夏季受偏南及偏東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且降水多集中于下半年。因此,甘肅省核桃病害主要發生在夏季或者下半年。究其原因,此類環境適合病原菌侵染和迅速擴散蔓延。尤其是核桃果樹在遭受凍害、日灼傷、鹽堿害時,最易誘發腐爛病。
核桃樹品種、生長地區直接決定著核桃成品的質量與產量。因此,農戶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栽種原則,從源頭上提升核桃樹抵御病蟲害的能力。第一,培育與栽種抗病性強的樹種,并結合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等因素優選最適合的樹種。例如,甘肅省病蟲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可選擇抗性較強、高產優質的遼寧1號、禮品1號、隴薄香1號等晚實核桃品種。第二,加強核桃園的田間管理。由傳統的粗放型管理逐漸轉變為高效的精細型管理,并通過適度修剪樹體結構與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為果實生長提供充足養分,還可減少越冬卵、幼蟲等數量,減少翌年的害蟲數量。第三,加強核桃果實防凍、防蟲、防病原菌等措施。涂抹傷口愈合劑保護核桃樹剪鋸口、自然傷口等部位,防止因傷口惡化導致腐爛病菌入侵。同時,秋、冬季可利用石灰對核桃果樹進行樹干涂白處理,可有效減少因溫度驟減而出現的凍害或者因樹皮抵抗性差而出現的病菌侵染等問題。第四,加強清園管理,保障果樹健康生長。例如,秋、冬季可進行清園管理,處理好殘枝落葉等;早春及時采取刮除老翹皮、修剪枝條、燒毀枯枝落葉等措施,減少越冬時期黑斑病、炭疽病、褐斑病產生的病源,并殺滅舉肢蛾、銀杏大蠶蛾等蟲卵[9]。同時,適時適量增施有機肥料,進一步增強核桃果實生長勢頭,進而提升其抗病 能力。
要想確保核桃果實的品質與健康,需采取綠色防控措施,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核桃成品[10]。因此,農戶可根據不同的病蟲害特征,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進行綜合防治。例如,針對舉肢蛾,應利用其特性,用殺蟲燈、糖醋液等物理方法進行誘殺;針對扁葉甲,應利用其假死性特征,抓住假死關鍵時期進行人工捕殺,有效減少害蟲數量。另外,要保護害蟲的天敵,借助生物鏈減少害蟲數量,如對奇變瓢蟲、獵蝽等天敵加以保護和利用來防治扁葉甲;在扁葉甲幼蟲集中危害的區域使用球孢白僵菌進行防治。
當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生物、物理防治收效甚微時,可適當采用化學防治。但要采用科學的藥劑配方,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植物源、礦物源及微生物等農藥,避免核桃果實出現農藥高殘留問題,進而影響國民食品安全[11]。同時,應明確各種藥劑的性能,避免混合用藥時因藥性相沖造成其理化性質破壞,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而且會增加農戶生產成本。基于此,果農應根據核桃果樹不同時期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合理選擇,謹慎用藥。另外,應定期更換防治藥劑,避免長期使用一種藥劑使害蟲產生較強抗藥性,從而降低防治效果[12]。例如,在病蟲害成蟲產卵期與孵化期,可對核桃樹冠噴灑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有效防治舉肢蛾、刺蛾等害蟲。但為防止病蟲害對一種藥物的長期使用產生抗藥性,可輪換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45%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倍液等[13]。對黑斑病與褐斑病發生嚴重的核桃樹,可分別在展葉(雌花出現之前)、落花后及幼果早期各噴1次1.0∶(0.5~200.0)波爾多液。此外,噴72%農用鏈霉素、65%代森錳鋅等,均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在炭疽病害發生前,可使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藥劑進行預防,發現病害時及時摘除病果,并噴灑4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進行防治,能有效抑制病害傳播,減少病害發生[14]。在扁葉甲成蟲、幼蟲高發期(4—5月),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40%氧化樂果1 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1 000~1 500倍液等進行防治,可在短時間內降低蟲口密度[15]。
病蟲害嚴重影響了核桃的產量與品質。因此,應深入了解核桃果樹的主要病蟲害病原及發病規律,采取農業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及化學防治措施等,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促進果樹健康生長,確保廣大農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