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諾尹 新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建筑設計哲學包括:反對一切審美方面的虛夸、教條和形式主義,堅持“少就是多”,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他的設計作品對細節(jié)要求極高,很多建筑作品結構都暴露于外,成為建筑最直觀的一面,而結構本身典雅精致,富于藝術魅力。密斯對建筑本質結構的理解與深入研究體現了其對事物本質的追求,其設計思想更體現在對結構構造的嚴格要求,強調形式并非工作的目的而是設計后自然而然的結果。我國古代建筑設計中“墻倒屋不塌”也是著重結構構造的做法,即對建造建筑所需的基礎元素精心打磨,使結構成為一種藝術,而起裝飾作用的非結構性元素追求精簡、簡約。同時密斯提出的流動空間新概念與中國傳統(tǒng)空間設計手法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在密斯的流動空間理論里利用一些線性的實體像片墻、水池來分割但不完全阻隔空間,使空間之間存在視線上對視;通過路徑的引導或是空間之間界限模糊形成一種通透交融之感;借助有極強引導性的線型元素來增強流動感,這些特點都與我國古典園林中的空間營造手法有共同之處。比如園林景物之間的對比掩映,不同形式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交相呼應,通過路徑不斷變化來豐富空間層次,道路通過迂回往復來延長游賞時間等。本文以巴塞羅那德國館與部分中國古建筑和園林為例,從建筑形式美的法則、空間處理手法兩方面出發(fā),對密斯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空間設計理念進行探討,歸納總結出兩者共同之處以及傳統(tǒng)建筑中一些值得現代設計借鑒的地方,從而給現代建筑設計提供一些啟示。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國建筑師,最著名的現代建筑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并稱為四大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少年時期的密斯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學院式建筑學的教育,他經歷了短時間的校園時光后便輟學到父親的雕塑店里做學徒。在父親的雕塑店,密斯首次接觸到關于設計方面的知識,這為他在建筑業(yè)取得成就打下基礎。后來密斯在事務所里參與了很多建筑設計方面的工作,之后密斯開始正式從事設計工作,在彼得貝倫斯的設計工作室得到鍛煉,從業(yè)4年中,彼得·貝倫斯的工作環(huán)境使密斯產生了將德國文化與當時的設計觀念相結合的想法,逐漸形成自己的建筑設計風格,即:紀律、秩序以及形式。他主要接觸到的是德國傳統(tǒng)的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在此期間建筑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古典主義理論對密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其影響,密斯對寬廣比例等設計手法十分癡迷。同時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積極吸收其他建筑學派思想,主要以包豪斯建筑學派風格為主,并繼承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的重要建筑思想及理念。在接觸到各種建筑風格以及理念后密斯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現代主義建筑理念的基礎框架。
密斯·凡·德羅以最本質的結構為出發(fā)點,他的建筑設計理念以結構為核心,形成了一種兼具古典的均衡秩序與簡約純凈之感的建筑形式。密斯對結構的探索主要體現于鋼結構在建筑中的巧妙應用,結構骨架的外露配合整潔有序的其他構建表現出建筑的理性美。結構作為其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雖然設計本質為了配合結構,建筑的構想也產生于結構,但是密斯并未將全部比重放在結構上,其他構造也為配合突出結構美做得十分精致。這一點建筑“皮包骨頭”與我國古建筑建造較為相似,先是將結構框架建好,墻體門窗順應結構布置,以結構為基礎框架突出結構形式上的藝術,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的創(chuàng)造。密斯描述的空間本質并不是由它的表面存在所限定的,而是由塑造它的思想原則所建立的。密斯曾說:“建筑真正的任務是讓結構清楚地表達空間,真正的藝術品不是建筑而是其中的空間。”這與中國老子對建筑空間的描述也有一定的相仿之處。道德經中曾說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對建筑空間的理解與密斯對建筑設計中的側重點皆是物體圍合出來的有用空間,空間的藝術通過實體去圍合表達,實體可以是建筑材料這樣的人工物體,也可以是植物水池等自然屬性的物體。密斯關于住宅建筑、住宅周圍景觀以及室內家具的設計都極為考究,使室內外空間較好地融為一體,而非特意突出建筑,這一點與中國古典園林里建筑與自然的融入,重意境的表達等特點頗為相似,而且這種建筑形式感上的少并非空白而是精簡,使建筑產生輕靈通透之感。
密斯傳承了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建筑都精益求精,細節(jié)處更是極其嚴苛,具體體現在他的名言“魔鬼存在于細節(jié)之中”,這種嚴謹的態(tài)度在密斯的設計歷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密斯起初理念以新古典主義為藍本,從理性出發(fā),設計手法一般采用立方體塊,追求典雅、莊重、和諧之感,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后來,密斯在20世紀初同建筑大師彼得·貝倫斯一起工作后,基本形成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融入了包豪斯建筑學派的風格。1929年為巴塞羅那博覽會建造的德國館完美地詮釋了密斯的理論體系,成為密斯建筑的典型代表。
巴塞羅那德國館(圖1~2)誕生于一戰(zhàn)后,德國因為一戰(zhàn)戰(zhàn)敗,需要承受戰(zhàn)勝國對其各方面的不斷蠶食,經濟嚴重受挫,弱化了人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滿足生活需求成為建筑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德國設計界確立了以簡單、經濟、實用、可機械化生產,服務大眾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主義設計觀念。于是,建筑風格從原來重裝飾、建造復雜轉變?yōu)檠b飾簡單、建造方便、建筑材料可量化。同時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迅速發(fā)展,新型建材不斷涌現,如鋼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鋼材等,建筑技術得到了良好發(fā)展,在此契機下密斯完善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和思想并應用到巴塞羅那德國館的設計中使其成為經典。

圖1 巴塞羅那德國館平面圖

圖2 巴塞羅那德國館東立面圖
德國館的承重結構為主廳8根十字形斷面的鍍鎳鋼柱,屋頂是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平屋頂,在簡潔的結構下密斯設計出了十分豐富的空間。承重構建的簡化為空間的靈活布置提供了基礎,因為墻壁的建造不用再考慮承重的影響,布置時可按空間的流動及次序自由排布。屋檐下灰空間的設計起到良好的空間過渡作用。德國館部分空間采用實墻的外圍護結構,形成明確的分隔界面,部分空間向外開放,使得室內空間與室外環(huán)境空間兩者呈咬合狀態(tài),在虛虛實實的空間劃分下彼此間相互交融,整個空間清透爽朗。雖然建筑形體相對簡單,建筑品質卻沒有降低。沒有了附加的繁雜裝飾卻通過建筑用料的細致妥帖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顏色、紋理和質感,彰顯出這座建筑的高貴與典雅。
密斯的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雖然在地域及社會文化背景方面不同,但在建筑構圖的劃分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在建筑縱向構圖中,德國館與古代建筑都有三大部分,包括屋頂、屋身、臺基,而且形態(tài)上顯著特征是大屋頂,整體上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的形象。其次,德國館崇厚高大的臺基,處于中間部分承上啟下的屋身,位于上部挑出深遠的屋頂或者屋面板,與我國傳統(tǒng)建筑構圖(圖3)的理念都極為相似。

圖3 中國傳統(tǒng)構件結構
比例關系與秩序方面,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念和密斯設計理念也有許多相同之處。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自成一派,有著關于比例秩序的完善理念,對比例的推敲,單體建筑內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秩序研究表現均極為細膩。首先中國古建筑幾乎都以對稱布置,不管是單體還是組合,一般都會有一條中軸線,以該中軸線實現建筑空間序列的起承轉合。其次對比例的要求也極為嚴格,比例的設定也為結構穩(wěn)定服務。筑墻之制:每墻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墻的底面厚度與高度之比為1∶3,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斗拱下昂水平夾角與屋頂坡度的一致。類似的還有為了加強建筑的整體穩(wěn)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作法稱為“側腳”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側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腳中線按原設計尺寸向外側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將移出后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的中軸線,而柱頭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就出現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這些都體現出古建筑中秩序和諧與比例統(tǒng)一。
在密斯的建筑中同樣也有很多秩序與比例上的協(xié)調,如湖濱公寓、西格拉姆大廈的柱網排布以及建筑平面的對稱布局,西柏林美術館幾何形體對稱的內部空間等。在巴塞羅那德國館中同樣體現出對稱的秩序,例如1:2矩形、1∶3矩形、方形、黃金分割比矩形的協(xié)調運用等。因為建筑在比例上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讓整個建筑變得美觀、端莊、渾然天成。
德國館在內外空間的劃分上既有明顯的分割阻擋,也有半開放空間及灰空間與建筑外景色的良好結合。德國館空間布置非常靈活,分隔性較強的實體墻和圍護結構實現了空間的分隔,大屋頂灰空間起到了過渡室內外空間的作用,這樣使室內外空間聯(lián)系既密切又有層次感。中國傳統(tǒng)建筑對空間的營造同樣十分重視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注重建筑、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古代建筑,雕梁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使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相得益彰而非突兀的表現建筑,與我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合貫通。
密斯對流動空間的闡述是將空間作為一種積極靈動的力量而非消極僵化的束縛,在空間設計中,追求空間之間的流通交流,盡量避免孤立靜止的體量組合。在對空間的水平豎直向劃分時,也是避免空間的完全分割,保持較大可能的交融和連續(xù),實現空間之間的交流借助流暢的、極富動態(tài)的、有方向引導性的線型,使建筑內空間串聯(lián)起來,建筑內外空間有氛圍的過渡。在空間氛圍營造和利用景觀分隔引流方面,我國傳統(tǒng)園林設計相當出色。通過設置一些障景,實現對路徑的分割,進而引導人流,如拙政園在腰門以后堆疊了黃石假山,遮擋遠香堂,避免了進門對園內景色的暴露,使景色在人們穿行過程中徐徐展開。通過設計對景,使兩處景色相互對望,相得益彰。拙政園內的景大多濱水而建,池中又有兩山增加觀景高度,利用這些手法形成對景,如小飛虹與荷花四面亭、別有洞天與梧竹幽居都形成了對景,利用視覺上的干預引導人們在園林中穿梭,使空間更具流動性。巴塞羅那德國館在路徑引導上也采取了相似手法,水池、片墻、雕塑都具有一定的引導性,密斯利用這些元素進行空間的劃分,通過主體物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用線性元素引導人們的觀覽路徑,使人們按設計者的思路在建筑中穿梭,感受室內到室外空間的逐漸變化,體會建筑的藝術氣息。這種體驗方式與中國古典園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在動態(tài)時空中感悟與體驗。
密斯設計理念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少就是多”,對“少就是多”的簡單理解為:側重于結構這樣不可或缺的部件的表現,對于裝飾性的部件簡單表現或者不表現。其在建構方向上進行的設計更加突出了空間藝術上“少就是多”的理念。巴塞羅那德國館的設計手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密斯以結構為出發(fā)點,墻體可以在負重承載下分離出來,用于空間上的劃分。德國館從原始的支撐狀態(tài)即墻體與柱子支撐建筑物演化成柱子獨自支撐,墻體則作為空間劃分元素,這也成了密斯的一種建構邏輯,具體體現在以結構為突破口,采用8根鋼柱來支撐屋頂,打破對墻體的精雕細琢,使墻體脫去束縛作為劃分空間的元素,不一味追求墻體在立面或裝飾上的作用,這一點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頗為相似。我國古建筑多以木制梁柱式結構為主,穩(wěn)定簡單,建筑內空間可較為靈活的布置,而且墻體為順應結構功能輔助添加,完成對空間的劃分。所以墻體在密斯與中國古建筑中皆為對空間劃分的分隔元素而非隔斷元素,使建筑保持在一個統(tǒng)一有序的結構下而非各個封閉、孤立的空間。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結構完全可以滿足巴塞羅那德國館的做法,二者理念不謀而合,大框架下片墻只是劃分空間功能的元素,可以根據功能靈活布置,通過減少對建筑實體的依附來突出對空間的表現,暴露在外邊的斗拱體現出結構的理性美以及追本溯源的本質。在結構方面相同點可總結為幾乎都將結構構件暴露于外,以較少的建筑實體表現靈動的建筑空間,重點突出建筑的空間感受。
二者對構造細節(jié)的追求也都占據了重要位置。“魔鬼藏在細節(jié)”,密斯對細節(jié)的嚴格要求尤其表現在結構構造中。他在高層建筑設計中極其明顯的表現結構構造,玻璃幕墻的應用即是為突出結構美,這一點與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的一些理念頗為相似。古建筑的形式美手法也是為表現結構美,斗拱就體現了這一點,既承重也表現建筑形式的美,與其他構件組合出建筑的結構美。在建筑材料應用上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與密斯作品都體現了“少就是多”的精髓,巴塞羅那德國館建筑形體與結構非常簡單,不加裝飾,利用鋼、玻璃和大理石等材料原有的本色和質感,突出了簡凈高雅的氣氛。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多是因地制宜,以材料本身的紋理表現材料的特性,突出建筑簡潔的空間特征,尤以園林中亭廊為佳,用木材為原料,與周圍景觀相融合,簡潔而統(tǒng)一,又不乏形式美。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密斯許多著名建筑作品中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空間設計理念存在很多共同之處,例如通過片墻、水系、雕塑景觀對空間的劃分與聯(lián)系使空間更加豐富;追求建筑中最本質的結構理性美;與自然環(huán)境相得益彰;注重建筑中的比例與秩序等。因此在當下中國社會不斷發(fā)展,建筑技術愈加精湛的背景下,建筑理念不必一味追求全新的突破,更不用完全效仿西方。我國許多傳統(tǒng)空間設計理念完全適用于當今社會。汲取傳統(tǒng)建筑中適應當下的設計理念,不僅可以傳承我國傳統(tǒng)建筑思想,同時也為當前我國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資料來源:
圖1~2:張燕來. 從視覺到空間:現代藝術語境中的密斯·凡·德·羅與拼貼[J]. 建筑師,2019,04:131-139;
圖3:潘谷西. 中國建筑史(第六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