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辛田 燕
戰爭遺存是歷史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爭的具象化表現形式,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全國各地日益關注和重視戰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相繼開展了調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錦州市作為我國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之一—遼沈戰役的主戰場,保留了大量的戰爭遺存。建國以來,錦州市戰爭遺存數量正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減少,雖然錦州市對部分重要的戰爭遺存開展了長期的保護與研究,但是無法改變近幾年仍然有遺存徹底消失的情況[1]。如何科學地研究這些戰爭遺存的區域性分布特征,并且通過對保護現狀進行分析找到戰爭遺存的破壞規律,改變戰爭遺存日漸消失的趨勢,是解決錦州地區遺存破壞消失問題的關鍵。

圖1 錦州市戰爭遺存空間分布圖
整體來看,錦州市城市區域內聚集了52%的錦州地區遼沈戰役戰爭遺存,是戰爭遺存密度最大的區域。其他戰爭遺存分布于凌海市、北鎮市、義縣、黑山縣4座下轄縣市以及錦州地區的鄉鎮、村莊及野外區域。錦州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戰爭遺存分布特點存在顯著差異,西部地區的戰爭遺存主要分布在城市區域內,僅有6座戰爭遺存處于鄉村或野外區域。而東部地區截然相反,僅有3座戰爭遺存位于城市區域,其他大量戰爭遺存以北鎮市、黑山縣為中心,呈星羅棋布狀分布于鄉鎮、村莊及野外區域,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兩個區域戰爭遺存的歷史事件不同。西部區域的戰爭遺存歷史事件為“南下北寧線”及“錦州攻堅戰”,這兩場戰斗東北野戰軍主要以突襲并占領鐵路沿線及城市為目的進行,所以西部區域的戰爭遺存呈現“點狀聚集”的分布特征。東部區域的戰爭遺存歷史事件為“黑山阻擊戰”與“遼西圍殲戰”,兩場戰斗中東北野戰軍在大范圍的荒野中對國民黨軍隊進行阻截圍困,因此東部區域的戰爭遺存呈現“周邊分散”的分布特征[2]。不同區域的空間分布特征差異會對戰爭遺存保護現狀造成不同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流逝,并不是所有的戰爭遺存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有些戰爭遺存已經消失殆盡,而有些已經出現破損情況,即將步上這些消失遺存的后塵。因此分析這些戰爭遺存消失的原因以及關注現存戰爭遺存保護情況并加以重視,是刻不容緩的。
錦州市全域69個戰爭遺存中,至今已徹底消失25個。如果將這些戰爭遺存按錦州市行政區劃劃分的話,總數量從多到少依次為:古塔區、凌河區、黑山縣、北鎮市、義縣、太和區及凌海市。圖2大致呈現出戰爭遺存總數越多,已消失遺存占比越大的規律。如果將這些戰爭遺存按人口密度區域劃分的話,如圖3所示,從左到右依次為錦州市城市核心區域、錦州市城市一般區域、錦州市城市擴張區域、縣級市及縣城城市區域、鄉鎮村莊及野外區域,已消失遺存占遺存總數量比例隨著人口密度的減小呈現出“W”的形狀曲線。其中受人為因素影響而消失的遺存在城市一般區域、城市擴張區域以及縣城城市區域的占比,即人為因素影響率分別為13.3%、11.1%、12.5%,呈現大致相似的程度。而城市核心區域、城市擴張區域人為因素影響率驟然升高,分別為75%和69.2%。通過分析這兩類區域的區別可以得知,由于城市一般區域為錦州市老城區,區域內一般分布著老舊居住小區或已建成公建,城市發展翻新速度緩慢,其他縣級市、縣或鄉鎮村莊由于經濟原因同樣存在發展緩慢的原因。而城市核心區域主體建筑大多為商業建筑,與城市外圍的擴張區域相似,存在快速拆除、更新的特點,因此人為影響因素會在這兩個區域呈現數倍的增長。自然影響因素在城市范圍內影響幾乎為0,但在鄉鎮村莊及野外區域其影響率會高于人為影響因素,在兩種影響因素的作用下該區域消失遺存占比達到29.2%,依然遠高于影響率最低的兩個區域(圖4)。

圖2 錦州市戰爭遺存行政區劃分布圖

圖3 已消失遺存占比分析圖

圖4 錦州市城市范圍戰爭遺存分布
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全部的保留戰爭遺存破損情況,并適當考慮遺存規模、使用方式、可達性、修繕加建次數以及文物保護級別等影響因素,與研究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大致將其保護情況分為5個等級:好、較好、一般、較差、差。將保留戰爭遺存的保護情況等級按照人口密度區域劃分的話,可以得到圖5。如圖5所示,等級差與較差大多出現在鄉鎮村莊與野外地區,該區域已消失遺存占比雖然不是特別高,但是其很多保留遺存已經瀕臨破壞的邊緣。整體來看城市核心區域、城市一般區域、鄉鎮村莊與野外區域保護情況等級占比情況均不樂觀。而城市一般區域已消失遺存占比率很低,但是保留遺存保護情況等級一般占比率最高,表明該區域對保留遺存的保護手段有待提高。消失遺存占比率最低的縣城城市區域,保護情況等級的占比率也表現最佳。

圖5 保留遺存保護情況等級占比分析圖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錦州市戰爭遺存存在以下三個區域性特征:①城市建設發展速度快的區域的戰爭遺存面臨巨大的人為因素影響。②錦州市城市一般區域擁有數量多的一般保護情況等級建筑,通常表現為受到輕微損傷無人修復或保存完好但使用不當而無法體現其遺存的內在價值。③位于鄉鎮村莊或野外的大量戰爭遺存無人問津,在自然影響因素的作用下開始逐步破壞,這個區域是最應該受到重視的區域。
錦州的許多戰爭遺存都存在或輕或重的老舊、損傷及殘缺等問題,造成這些破壞的主要原因分為人為因素及自然因素。
(1)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圖6~9)

圖6 郵管局戰斗遺址受損外立面

圖7 中央銀行戰斗遺址外墻涂鴉

圖8 配水池戰斗遺址封死樓梯間

圖9 胡家鎮烈士陵園中的菜園
人類的行為會對戰爭遺存造成損害,這種損害分為慢性損害與急性損害兩種。慢性損害指人們日常的活動對建筑造成緩慢的傷害。如郵管局戰斗遺址,建筑外墻上遍布的廣告牌、纜線不僅破壞了建筑整體的風貌,還使外墻上遍布孔洞與傷痕,長時間的破壞同樣造成墻體出現了大片的磚體剝落。而中央銀行戰斗遺址的墻體上出現了張貼廣告、涂鴉等痕跡,雖然清潔人員曾試圖清除部分痕跡,但是建筑外墻體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傷害。另外,人們的居住與耕種行為也會對戰爭遺存造成破壞。配水池戰斗遺址曾經被村民作為房屋居住使用過,村民私自對建筑內部進行改造,將半圓形樓梯間下部砌死,改造成1層小屋,這毫無疑問破壞了遺存原有的結構。胡家鎮烈士陵園中,由于紀念碑倒塌園區荒廢,有村民在標準多段式構造的陵園中開墾了多個菜園,翻土耕種的作業加快了陵園殘存部分的破壞,部分圍墻已經開始出現了坍塌。
急性損害一般指城市建設中對戰爭遺存的拆除,許多遺存因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場與住宅小區。這種剔舊換新的做法時至今日依然存在,距今最近的是2018年被服廠戰斗遺址的拆除,這座兼具戰爭遺存與工業遺產建筑雙重特性的老工廠最終成為了城市發展的犧牲品(表1)。

表1 人為拆除的戰爭遺存
(2)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圖10~11)

圖10 舊站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脫落的墻體

圖11 被植被埋沒的小東溝烈士墓
自然因素對戰爭遺存造成的破壞沒有人為因素嚴重。總體來看,在城市范圍內受到自然因素影響的遺存人們會去維護修繕,但是在遠離城市的野外,自然因素對戰爭遺存的侵蝕仍然是致命的。由于錦州地處東北沿海區域,氣候環境具有夏季潮濕、冬季寒冷、常年多風等特點。夏季潮濕的空氣會使遺存墻體受潮,從而引發霉變、脫皮、酥堿等問題;冬季酷寒的溫度會使遺存發生脹裂,嚴重時甚至會破壞結構穩定性,導致垮塌;常年多風的天氣會風化建筑物或構筑物的細部,也會填平戰場遺跡中的壕溝,使野外戰場的痕跡漸漸消失。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自然因素,例如植物植被或根須的侵蝕以及地震等天災的破壞[3]。
錦州市范圍內許多戰爭遺存存在可達性不足的問題,具體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遺存位置位于城市中或是其他交通便利的地方,但是位置隱蔽且沒有路標提示,非常難以發現。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白老虎屯戰斗遺址,其位于錦州市城郊白老戶村中,該村范圍巨大,路網密集,該遺存位于村中深巷處,在詳盡指示牌引導的情況下也很難尋覓。在錦州城市內數個坐落于軍營內部的戰爭遺存對于一般百姓來說更是難以前往。另一種情況是遺存位于荒野、農田、山嶺等沒有道路的地方,各種險峻的環境會使人們前往變得極其困難。
并不是所有的戰爭遺存都會被保護并起到紀念與展覽的功能,許多戰爭遺存依然作為普通的建筑物來使用。例如依然作為銀行來使用的中央銀行戰斗遺址、作為政府辦公機構使用的高等法院戰斗遺址,以及被改造成鐵路賓館的第十兵站總監部戰斗遺址等。鐵路賓館還曾作為溥儀的行宮來使用,在其院落內矗立“御園”的文物碑,但是賓館將“御園”圍合起來不對外開放,僅僅是作為賓館的后花園來使用。除了這些承擔其他功能需求的戰爭遺存,還存在大量已經無人使用的戰爭遺存,錦州范圍內有近十個戰爭遺存處于荒廢的狀態。

圖12 損壞后沒有修繕的云飛街紀念碑
有些時候戰爭遺存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損傷,這時候需要及時對其保護或修繕,避免破壞程度進一步惡化,但是錦州市在這個方面存在問題。例如云飛街紀念碑在2011年遭到破壞,至今仍未修復,主體僅存基座部分。很多戰爭遺存如果得到了及時修復便可以避免毀壞消失的結局,修繕不及時也是導致戰爭遺存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4]。

圖13 史脈絡線路及保留遺存空間敘事結構線路
不同的戰爭遺存面臨受破壞地威脅程度也不同,一些遺存僅僅是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輕微影響,而有些可能面臨幾年內就會消失的風險。對于錦州市區域內數量眾多的戰爭遺存來說,全面開展保護措施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保護措施的選擇對象需要根據遺存保護現狀的分析結果,劃分高風險區域再進而精確到單體。大體順序為鄉鎮村莊及野外區域→錦州市城市擴張區域→錦州市城市核心區域及一般區域三步走的保護流程。從遺存種類的角度來說,戰場遺址面臨的風險大于紀念設施,紀念設施大于舊址建筑,因此可以從區域與種類雙重考量劃分風險等級,優先將錦州市范圍內面臨消失風險最高的一批戰爭遺存保護起來[5]。
戰爭遺存除了其本體進行保護外,還應該對其背后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6]。一些失去了歷史背景支撐的戰爭遺存僅僅是普通的建筑物或構筑物而已,因此許多不被重視其歷史價值的“老建筑”被拆除或是被重新修繕。通過對錦州市范圍內遼沈戰役歷史事件的梳理,可以有規律地將眾多遺存串聯起來,并通過建筑的空間敘事理論建構成具有多重維度的遺存群。將現今錦州市區內保留的戰爭遺存串聯線路與城市現有公園、廣場等城市空間節點相連,形成貫穿城市內部的空間敘事結構線路,可以對城市人流起到引導功能。空間敘事線路的建立可以深化民眾對每個遺存歷史背景故事的理解,感受遼沈戰役在錦州城市中的發展歷程。
對戰爭遺存單體的保護區域可以劃分為“本體修繕”、“周邊建設”及“外圍引導”的三段式建構。遺存本體應保留建造時原有的形制和戰爭遺留下的痕跡,避免翻新修護時對其保留的戰爭信息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7];遺存周邊應當修繕基礎設施作為保護緩沖帶,例如帶有鋪磚、綠化帶、長椅、介紹板等設施的公共開放式廣場或內部種植植被的鏤空圍墻封閉式園區;遺存外圍的區域如居住小區、校園或軍區的入口處、相鄰街道等地點應當設立方向指示牌等醒目標志,起到對周圍居民或行人的提示與引流作用。遺存本體基于“修舊如舊”保護原則的外觀風貌與周邊嶄新的公共服務設施形成鮮明對比,既可以形成周邊居民生活棲息或觀賞的城市公共空間,又可以通過兩者對比,突出戰爭遺存所包含的建造年代的時代風格與戰爭年代的壯烈氛圍,營造出具有主題性的城市空間節點。不同的戰爭遺存可以根據自身與周圍的情況取舍掉第二段與第三段建構,處于野外人流稀少區域的戰爭遺存可以取消“外圍引導”及簡化“周邊建設”,處于城市用地緊張區域的遺存可以取消“周邊建設”,著重第一段與第三段的保護方式。
通過對已受損的戰爭遺存現狀分析,可以了解到錦州市有關部門對受損遺存的修繕反饋并不迅速,同時大多數民眾對這些受損戰爭遺存沒有充分的保護意識。錦州市應該提高修繕反饋系統的效率,同時鼓勵群眾在戰爭遺存的保護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如實施群眾反饋遺存受損信息有償的政策等。
錦州市戰爭遺存作為遼沈戰役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要載體,具有史學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等內部價值屬性。現今錦州市戰爭遺存呈現出區域性特征的消失趨勢明顯,亟待采取有效有力的措施加以保護。
資料來源:
表1:部分信息出自《遼沈戰役錦州地區遺址舊址探究》一書;
文中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攝、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