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逸之范在予
鎮村風貌對于塑造空間環境、傳承地域文化和維系發展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在格局上強調風貌管控,并在實踐中實現風貌保護?!缎〕擎偪臻g特色塑造指南》提出保持地域和諧等4項原則性要求,強調了鎮村風貌在展現本土文化形象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時期,鎮村原有的地域性風貌逐漸衰退,新生的風貌逐漸趨同,使得鎮村本土文化傳播承載體逐漸消解,鎮村的特色化發展道路陷入困境。
當前對于鎮村風貌的研究集中于物質空間領域,包括山水元素的融入[1-2]、空間格局與街巷肌理的延續[3],側重通過對物質元素的調控[4]進行風貌保護。但該風貌保護模式因各類要素的難統籌、建設維護資金的不到位、保護制度的不健全等問題而致使風貌永續傳承的難以實現。與我國文化相近、境遇相似的日本,則通過“街道保護”、“一村一品”等鄉村運動,引導多元主體在鎮村范圍內進行大量實踐,最終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均衡發展[5-6],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價值的鄉村風貌。山形縣金山町的可視化街景便是其中典型成果之一。因此,分析日本山形縣金山町風貌演變過程中各類要素間的關系及互動機制,明確推動演變的影響因素,對我國突破當下鎮村的特色化發展瓶頸具有強烈的參考價值與積極的推動作用。
行動者網絡理論(A N T)由法國社會學家拉圖爾、卡圖于2 0 世紀8 0 年代中期提出。其自身包含三個核心概念——行動者(Actor)、網絡(Network)和轉譯(Translation),并衍生出動員、征召等概念術語[7]。該理論本質是一種用于展示在社會實踐中關系聯結與動態變化的研究工具。在其解析框架下,一切參與實踐因素被視為行動者并被平等對待,且因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行為方式呈現異質性[8]。只有基于某種共識,行動者間才能聯結進而形成網絡,這個過程稱為轉譯。共識也稱強制通行點。在具體的運用中,轉譯過程可被細分為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動員和征召。但隨著實踐的進行,轉譯不斷發生,共識基礎也將不斷變化,使得網絡一直處于動態演變中?;谶@種動態的演化特質,行動者網絡理論也用于具有時空特征的產業發展研究[9]。
鎮村風貌是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文化習俗、地域技術等因素的階段性綜合體現[10-11],其中風是內涵,貌是外顯[12],前者是對地域文化的概括與本地住民價值觀的凝練,后者則是各類物質元素在空間環境上的固化,也是文化等非物質元素在物質空間的載體[13]。因此,鎮村風貌是凸顯本土特色及自身價值的關鍵所在。
鎮村風貌是歷經物質與非物質元素交織的階段性實踐活動結果,需要以網絡視角統籌分析內在元素如何聯結。且其形成過程涉及的因素數量眾多、價值傾向多樣、利益訴求繁復,而行動者網絡理論具有平等對待各類行動者、關注于行動者間關系的聯結過程,以及探究聯結后所產生變化[14]的特質,同時學界已有研究通過該理論解析了農村空間轉變過程中各類要素間的互動機制[15]及多元主體間的利益協調[16]。因此,本研究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解析框架分析風貌演變歷程,能更深入探究鎮村發展中的內在動力與鎮村風貌間的聯系。
金山町位于日本山形縣的東北部,總面積161.67km2,其中森林占總面積的78%。夏季濕熱冬季多雪的氣候特征與獨特的種植技術,使得當地的“金山杉”作為優質的木材銷往各地。基于豐厚的杉木資源與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金山町從過去的驛站不斷發展演變為新時代鄉村。如今在全球聯系不斷加強與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多元主體在金山町進行實踐活動,城鎮景觀條例、金山型住宅、建造技藝等多個元素造就了以本土林木產業為基礎的特色化風貌。茶頂白壁木架構的民居群與風景協調的自然風光的系列圖譜,成為人們對金山町的主要風貌認知(圖1)。

圖1 金山町鳥瞰建筑模型及建筑風貌圖
(1)行動者篩選
工匠通過建造技藝將各類元素在空間固化,形成能使人感知到的金山町風貌。且工匠等人類行動者更便于訪談以獲取信息,故研究以木匠為參考系中心,跟隨其運動軌跡,捕獲與其利益相關的行動者,進行聯結關系探究。網絡中異質行動者大致可分為2大類4中類。2大類是指人類行動者與非人類行動者。人類行動者中又可分為政府與非政府兩類。其中:政府組織的人類行動者又分為公民館(負責村民交流、資金籌措)、集會所(負責村落管理、或營造)和生產組合(負責村落產業)三大分支,非政府組織主要由高校、民間組織、設計單位等組成,主要負責營造過程中的聯動與協作,提供專業的理論及技術支持。非人類行動者分為設施、資金、土地、工具等物質要素,也包含文獻記錄、經驗知識等社會要素(圖2)。

圖2 行動者的劃分類別
(2)階段強制通行點變化
隨著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金山町本地住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金山町的建設經歷了從農業生產到人居環境、綠色生態的綜合目標轉變。隨時間演進,金山町鎮村風貌形成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起步—發展—轉型”,網絡聯盟的基石即強制通行點隨發展階段而動態改變。
(1)起步階段:生產恢復、基礎建設
此階段在網絡中起絕對主導作用的關鍵行動者為政府,其作為行動者網絡的征召人、地域產業的發起者與推動者,提出了要“生產恢復、基礎建設”這一核心目標。在實現總體目標的過程中,不同行動者面臨的阻礙與利益訴求也不同:原住居民面臨收入低下、技術水平低等問題;政府主要面臨地方經濟低迷、產業初創、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障礙;其他行動者主體例如協會等非政府系統的人類行動者則面臨原住民參與度低下、主人翁意識不強等問題。非人類行動者( 如資金、工藝、自然資源環境和基礎設施等) 都處于有待進一步開發甚至是缺失狀態,使得整體的網絡聯盟發揮的帶動力量不強。為高效發揮網絡聯盟機制所衍生出的推動力,滿足異質行動者的利益訴求。在此階段,強制通行點是“產業發展”,只有順利通過強制通行點才能進行結果的輸出,進而進行下一階段的網絡建構(圖3)。

圖3 起步階段行動者網絡示意圖
(2)發展階段:魅力塑造、區域協同
歷經起步階段的轉譯環節后,產業發展外部環境趨于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擴容提質。同時此階段發揮關鍵作用的行動者是居民作為核心主體引導發展方向,提出“魅力塑造、區域協同”的目標。本階段面臨村民缺少價值認同、政府面臨缺乏調控手段、企業需要進一步發展等問題,由此推出“設立計劃文件”為強制通行點。此階段伴隨著工業的興起與壯大,金山町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完善,傳統農業的價值進一步被凸顯,土地、景觀及系列町內活動等大量非人類行動者,被網絡聯盟賦予新的角色參與到金山町的發展建設中。除開原有在網絡聯盟中因動態變化而被賦予新角色的行動者,亦有新的行動者因網絡的演進產生,如城鎮景觀條例、金山型住宅、工匠技藝等。通過網絡聯盟,上述行動者及相關利益者,將轉譯成果在物質環境中固化、在生活習俗上顯現,金山町特色風貌由此形成(圖4)。

圖4 發展階段行動者網絡示意圖
(3)轉型階段:多元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受技術迭代與城鎮化的影響,人口的大量流出、市場競爭激烈的趨勢愈加明顯。這種變化打破了金山町的地域特色產業自身產學研一體化的循環,網絡聯盟中行動者間固有的關系聯結強度下降,致使原有網絡的運行規則難以維系,網絡聯盟內生的建設驅動力不足,金山町的風貌建設陷入瓶頸。在可持續發展與多元價值實現的目標引領下,金山町政府以自然賦能為強制通行點,以可視化街景風貌為資源吸納旅游業相關行動者,并觸發網絡聯盟內行動者身份轉變,新的關系穩固形成。至此,新的網絡聯盟在實現金山町可持續發展共同目標驅使下形成(圖5)。

圖5 轉型階段行動者網絡示意圖
通過對金山町風貌演變過程進行分析發現,行動者網絡中異質行動者間的聯結關系雖處于動態變化中,但在不同階段轉化中,行動者網絡形成機制所產生的推動力,分別在產業經濟、地域環境、價值觀念三方面對金山町“村莊—地域—居民”三者間的良性互動起到了促進作用,推動金山町風貌的建設發展。
(1)起步階段
自戰后金山町的發展政策專注于經濟方面[17]。工業化的浪潮帶來了新的行動者—現代化生產工具,進而推動町內農林業不斷發展,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地方經濟的集聚,誘發了產業分工的細化與產業鏈的延伸。同時聯動周邊市、町、村配套產業發展,逐步形成金山町“地域產業”,促進金山町地方經濟增長。在此階段,為了使產業更好發展,更多的非人類行動者被征召,參與了物質空間環境的更新改造與設施的更新,在此階段,空間呈現出的轉譯結果為金山町的道路優化、林業聚集設施設置以及灌溉設施的整治等。這些行動者的轉變以及新行動者的加入,使得本土資源更加高效地轉化為網絡聯盟中的資金流,為關鍵行動者提供了更多可供分配的利益,使其在利益賦予與征召環節發揮作用的方式更為多樣化,進而使轉譯次數成功幾率增加,致使網絡的動態發展出現更多可能。
(2)發展階段
受外部環境影響,經濟進入低速發展期,金山町政策方針開始從外部支援轉向到地方振興。為振興林業,木匠、建筑師、木材與相關建設知識等行動者轉譯成新的行動者——金山型住宅。政府為了保證金山型住宅的推廣順利,聯合地域住民和建筑師一起開展了系列建設活動并制定了《金山町城鎮景觀條例》、《金山町地域住宅規劃》與《地區景觀建設標準》等政策文件。其中景觀條例中對金山型住宅的補助制度,促進了金山住宅的建設活動的開展與推廣。據統計由政府對金山型住宅建設所發放的補助金額,為金山町帶來了近10倍的產值效益[18](表1)。地方經濟的集聚滿足不同異質行動者的利益追求的同時,也帶來新的行動者參與行動者網絡的轉譯,改善了當地的建筑景觀。

表1 景觀條例產生的經濟波及效應金額表(單位/千日元)
(3)轉型階段
泡沫經濟破裂致使金山町地域的行動者網絡中的經濟流難以運轉,網絡聯盟需要征召新的行動者激發網絡的更新。旅游業的介入,使得更多外部的行動者參與地域行動者網絡的轉譯,激活本地商業的轉型,也帶來一定的就業崗位,提高地方對周邊人力、物質和經濟要素的集聚程度。在此過程中,網絡中各類行動者的各類角色被重新界定,產生新的聯結,網絡內部的經濟流轉再次順暢,行動者網絡重構完成。
(1)起步階段
為促進戰后經濟恢復,行動者的轉譯與要素的流動大多服務于為產業外部設施環境,如道路的建設、灌溉設施的更新等,其余為自身房屋建設而產生的建設活動。重點在于設施等空間要素量的提升,為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空間環境。同時地理所涵蓋的本土資源整合為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生產資料。為承載更多空間要素,地域環境的建設空間范圍開始不斷擴大。
(2)發展階段
隨著周邊地區參與行動者的增加,以及地域環境中基礎設施的優化,經濟資本累積愈加快速后,地域環境的優化開始由量的擴充轉為質的提升,尤其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對于自然生態環境不僅僅作為生產要素的產出地,在都市規劃中,更是將其作為金山町地域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建設空間環境除卻通過系列的環境整治活動實現對自身的空間品質提升,網絡轉譯過程中出現的新行動者亦成為建設空間環境的一部分(圖6)。考慮到住民的生活方式及需求與美學因素,異質行動者在多種規章制度的引導下,相互聯結、協調內外環境、凝聚地域文化與社會生態,形成個性化的地域風貌。

圖6 金山町可持續景觀建設及整治措施圖
(3)轉型階段
本階段地域環境的優化更加注重空間的社會屬性的表達,即物質空間上的舒適與精神上的認同?;诘赜颦h境的擴容提質基本完成。且產業經濟發展政策的改變,優化行為開始更多的轉向營造承載居民生活的特色空間。例如對公共建筑設施和老舊建筑的再利用、巷道以及廣場的整備、金山樣板房的設立建造(圖7)。通過這些居民日常生活中關鍵場所的更新優化,使得地域住民生活得更加舒適,網絡聯盟的聯結也更加緊密。

圖7 金山町公共建筑及老舊建筑更新利用情況
①在起步階段,町長的歐美社會考察與“全鎮美化運動”是景觀意識建設的啟蒙,并陸續影響地域住民等本土行動者的利益訴求偏向。②發展階段,由于城鎮自身發展所引起嚴重的景觀和環境問題[19],政府及地域住民處于對美的追求與景觀意識的影響,開始協同開展系列的美麗環境建設活動。在經過河道整治、道路綠化硬化,金山町住宅建筑競賽、城鎮景觀建設100年運動、金山町地域住宅規劃(Hope計劃)等相關行動者的轉化下,不僅促進了金山町個性化的風貌形成,也為本地住民的價值評判體系的孕育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③轉型階段,在泡沫經濟破裂的時代背景與旅游觀光的興起,金山町的建設活動景觀建設理念愈加趨向建設舒適宜居的綜合性景觀(圖8)。同時在系列規章制度的制定下,引導住民重新認識本土自然環境、農特產業及地方文化的價值與優勢,不斷強化對本土環境的地域認同及身份認同,提高建設積極性,并在網絡轉譯中通過表達本土價值取向,引領網絡轉譯方向,進而影響金山町風貌的形成。

圖8 環境整治后中心區步行環境網絡圖示
鎮村的風貌是物質空間系統特征表達與地域社會人文系統的概括?,F階段我國的村鎮建設在政策與經濟的利好下不斷推進,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但城鎮化的快速沖擊、政府的過多干預、居民的認同感衰退,導致鎮村大量的建設成果落實最后多體現外部成員的價值主張,致使鎮村風貌面臨建設性破壞、保護性消失、地域性消退、去生態化等諸多問題[20],使得地域的價值特色難以體現。究其成因源自產業經濟效益不持續、社會對鎮村價值的認識不全面、住民參與程度不深入。
而金山町立足于本土林木資源,通過系列的活動挖掘本土特色,加強了政府、居民與產業間的聯結強度,提高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并形成特色風貌。且日本進行風貌塑造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優先于我國鎮村風貌發展進程。因此案例對于解決我國鎮村風貌與發展面臨困境具有參照價值。
基于上述討論,穩固的網絡聯盟是獲得持續的經濟效益、全面的價值認同以及深入的多元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因此網絡聯盟的動態平衡是風貌演變內在動力平穩輸出的前提。為保障多元主體的利益、維持網絡的動態平衡,行動者組成的多元主體間的活動需遵循以下原則。
①生態優先,堅持環境第一,維護鎮村風貌與本土生態環境間的協調性;②保證經濟效益,鎮村風貌本土化、特色化的同時,也需統籌兼顧區域協同發展的合理性;③維持鎮村風貌環境的社會實用性,即人民滿意歸屬感強;④確保技術上更新換代的可操作性。
同時,針對鎮村風貌演變動力來源的三個方面,構建“產業經濟—地域環境—價值觀念”多維度的共同體,提出應對策略。
①帶動產業發展,激發本土生態資源價值與區域整體優勢。依托本土生態資源,明確特色產業,樹立強化地域名片。利用產業的集聚與延展效應,延長產業鏈,豐富產業業態,增加市場競爭力,實現更大經濟效益,進而為區域行動者網絡的穩定性提供經濟保障。②充分地域活化,提升居民生活環境水平與居民主體參與程度。依托鎮村范圍內各類實踐活動,將地理環境特征與文化習俗轉譯成建筑特色,固化在物質環境中,形成鎮村特色風貌的表征。同時在實踐活動中探索資源的統籌方式,擴大居民及地方團體在網絡聯盟中的主導作用。結合實際需求創新地域技術,使異質行動者以更為合理地表現形式融合環境、傳承發展,繼而鎮村風貌得以永續傳承。③塑造文化基因,強化原生性文化魅力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認同。依托本土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活動,合理地增設互動空間與經濟激勵機制,有助于強化地域文化的價值取向,并通過地域建造技藝映射在物質空間,形成特色化的傳播標志,傳播可持續的生態人文理念,提高鎮村的多元化價值在社會的認可度,營造整體向好的大環境氛圍。
本研究通過篩選日本山形縣金山町發展過程中與風貌相關的多元行動者,并對其協作共建的網絡演變歷程進行解析,初步探索產業經濟—地域環境—價值觀念對鎮村風貌的影響機制,總結出傳承保護原則,并提出相應策略維系網絡與多維共同體的穩定。但我國的鎮村數量龐大、發展問題復雜,需深入充分調查,并在發掘與評價各地鎮村自然資源、文化氛圍與社會特性的基礎上,探討各地鎮村未來的可能性與發展方向,從而突破困境,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的高質量發展。
資料來源:
表1:改繪自參考文獻[18];
圖6:根據金山町城市建設展覽室展板改繪;
圖7~8:拍攝于金山町城市建設展覽室;
文中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攝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