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鑫趙 茜郭 建
當賦予聚落的某一“事物”的屬性具備了固有的意義,于是“事物”就成為了“符號”。湖北恩施地處鄂、湘、渝三省交界處,自然地理環境復雜,歷史上經過數次人口遷徙和民族融合,受到巴渝文化、巴楚文化的深刻影響。特殊的社會形態創造了眾多鮮明的地域“符號”,這些“符號”的特征往往反映到聚落的空間形態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有學者就曾對我國湘西地區傳統聚落[1]和四川閬中老龍村聚落[2]的符號特征進行研究。
目前,鄂西南傳統鄉村聚落符號化特征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空白。由于歷史上交通條件的不發達,較多鄂西南傳統鄉村聚落的空間形態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鄉村聚落面臨著日益迫切的轉型和發展問題,湖北恩施舍米湖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空間形態的視角,從整體格局和局部空間兩個層面,探究舍米湖村的符號化特征,提出對舍米湖村整體格局和局部空間的保護和優化利用策略,希望為鄂西南傳統鄉村聚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舍米湖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來鳳縣地處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邊陲,是鄂、湘、渝三省交界處,武陵山余脈南北貫穿,酉水河流經縣域東南境。百福司鎮位于來鳳縣最南端,東與湖南省龍山縣毗鄰,南與重慶市酉陽縣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舍米湖村位于百福司鎮河東地區,坐落在群山環繞的酉水河支流河谷地帶,國土面積1.75km2,是一個典型的鄂西南傳統鄉村聚落。百福司鎮河東地區的土家人為唐末五代由江西吉安遷入,他們崇拜彭公爵主、田好漢和向大官人,自稱為大喇司的后裔[3]。舍米湖村絕大多數村民為土家族彭氏后裔,占總人口的90%以上,還有少量田姓、張姓。據舍米湖村當地老人講述,舍米湖先民為躲避水患,從大喇司管轄地百福司遷移到舍米湖山坡上,世代繁衍至今。在閉塞的地理交通環境下,世世代代的舍米湖人過著與世無爭、寧靜祥和的生活,傳統鄉村聚落的空間形態也較好地保存了下來。
作為一個地道的土家族村寨,舍米湖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比如打糍粑、哭嫁、跳擺手舞等傳統習俗。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來鳳縣流傳的主要是“小擺手”。而舍米湖村是公認的中國“小擺手”的發源地,原生態的擺手舞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鳳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中記載:“舍米湖,土家語‘舍’是‘有,富足’的意思;‘米’是‘墨’,是‘無’的意思;‘湖’是‘地方’,指這里自然條件好,是天然富足之地?!盵4]彭氏家族當年選址于此作為聚居地,一是因為山坡南向偏東,陽光充沛;二是因為山坡位于河谷地帶,靠近水源而免于水患;三是地形雖然不夠平緩但坡度比較均勻,無突兀的陡坡或斷崖,且面積較大,適于家族安營扎寨(圖1)。

圖1 舍米湖村航拍照片
湖北恩施地區地形復雜,山高谷深,傳統鄉村聚落的布局主要有三種形式:散點式、帶狀式和集中式。散點式布局建筑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建筑與耕地聯系緊密;帶狀式布局一般受到河流或山地地形限制,建筑呈線性布局發展;集中式布局則多見于用地開闊的坡地,建筑呈集中組團狀發展。從聚落的自然地理符號來看,通過對比其他傳統鄉村聚落興安村、彭家寨的建筑布局(表1),舍米湖村的整體格局具有典型集中式的符號化特征。

表1 湖北恩施地區三種傳統鄉村聚落建筑布局類型對比
據明嘉靖《湖廣通志》載:“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于東門關(屬宣恩縣)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后代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盵3]這里的“歌舞”指的就是擺手舞,對土家人而言,擺手舞既是莊嚴隆重的“祭祀舞”,又是熱烈歡快的“健身舞”,進行舞蹈儀式的場所被稱為擺手堂。在恩施土家族傳統鄉村聚落中,擺手堂同時具有敬神祭祖的祭祀功能和節慶歌舞的娛樂功能,是聚落精神文化的象征。
湖北恩施現存土家族擺手堂共2處,都位于來鳳縣百福司鎮,分別是舍米湖擺手堂和茶堰坪擺手堂,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若干擺手堂遺址,如大喇宮擺手堂遺址。通過類比舍米湖村、合光村和興安村的建筑功能布局(表2),可以看出,擺手堂通常選在遠離居住區的開闊地帶,依山而建,四面沒有建筑遮擋,環境清幽,視野開闊,與密集錯落的傳統民居建筑群形成了鮮明對比。擺手堂特殊的選址不僅突出了擺手堂功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唯一性,也在精神認知層面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從聚落的文化象征符號來看,舍米湖村的功能布局按照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呈現出人神共居、功能分異有序的符號化特征。

表2 來鳳縣百福司鎮土家族傳統鄉村聚落建筑功能布局類比
擺手堂是舍米湖村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始建于1651年(清順治八年)(圖2),被譽為“神州第一擺手堂”,至今仍在使用。

圖2 擺手堂照片
舍米湖擺手堂的建筑風格淡雅清新,樸實厚重。從格局形制符號來看,擺手堂由“正門—院落—神樹—神堂”序列組成軸對稱布局(圖3~4)?!罢T”位于院落中央軸線上,系山石砌筑,有類似牌坊狀的雕刻門樓;“院落”是擺手舞表演的主要空間,長寬比接近2∶1,院墻由山石砌筑而成,院落兩側沿院墻各植7棵古柏,根根直立高聳;“神樹”為院落中央的一棵高大杉樹,地位獨特,可追溯到明嘉靖《湖廣通志》中記載的“普舍樹”,在擺手堂布局中不可或缺。擺手舞的伴奏樂器僅一鑼一鼓,跳舞時鑼鼓放在中央的“神樹”下,節奏響起,舞者列隊依次從擺手堂一側起跳,沿逆時針方向環繞神樹跳擺手舞,觀眾可在四周觀看,共同置身于熱烈的舞蹈氛圍中。“神堂”為擺手堂正堂,是一座面闊三間的木石建筑,單檐懸山頂,上覆青瓦,明間供奉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三神像,歷來為土家人叩拜神靈、拜祭祖先的場所。

圖3 擺手堂平面圖

圖4 擺手堂格局形制符號化特征示意圖
舍米湖村的傳統民居主要為穿斗式木建筑,上覆青瓦,墻壁以原木色調為主,風格清新樸素,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為半干欄式吊腳樓。由于受到地形因素影響,每家每戶的房屋都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順延等高線、因地制宜產生了自由靈活的布局形式,青山環抱,錯落有致。
從建筑平面形式符號來看,分為“一”字型、“L”型和“U”型建筑(表3)。從吊腳形式符號來看,分為單吊式、雙吊式和平地起吊式(表4)。一字型建筑多見于平壩地塊,通常不做吊腳,“L”型和“U”型則多見于場地內存在陡坎等高差較大、不易整平的地塊,“L”型建筑做單吊式,“U”型建筑做雙吊式。平地起吊式則建于平壩,將廂房抬起,以木柱支撐,下方形成開敞通風的灰空間。

表3 舍米湖村傳統民居建筑平面形式對比

表4 舍米湖村傳統民居建筑吊腳形式對比
除此之外,舍米湖村的傳統民居無論屬于哪種平面形式,都少不了一個重要的精神符號化空間——堂屋。堂屋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核心空間,無論規模大小、人口多少,一個家庭一般都只有一個堂屋。舍米湖村的堂屋位于建筑的中央核心位置,用來進行供奉祖先、舉辦紅白儀式等隆重的活動。平日里若沒有重大活動,堂屋則被村民用來放置農具或各種材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聚落的格局也在不斷生長演變。在鄂西南這樣的多山地區,聚落的邊界比較模糊,建筑可以自由選址,若不加以控制,則很有可能破壞傳統鄉村聚落的整體空間形態。針對聚落空間形態符號化特征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延續,提出以下幾點啟示(圖5)。

圖5 舍米湖村聚落空間形態符號化特征保護啟示結構圖
①聚落結構性的宏觀保護。為延續聚落整體建筑布局的符號化特征,對山、水、林、田、路、寨這六大基本控制要素提出結構性的保護規劃(圖6)。舍米湖村群山環抱,靠近水源,擁有廣闊的梯田、林地,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其中耕地約56.9hm2,包括約26.7hm2貢米梯田,林地100hm2,包括約6.7hm2珍貴的金絲楠木群落。建議優化村域內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等宏觀規劃控制線,以更好保護聚落的整體控制要素,為今后村莊整體規劃發展提供基本的大框架。

圖6 聚落格局控制要素結構規劃示意圖
②聚落功能布局關系的保護。舍米湖村功能分異特征明顯,擺手堂是聚落的精神文化象征,與代表傳統世俗的民居建筑群保持了空間上的疏遠,而與周邊環境聯系緊密。建議村寨以擺手堂為中心,劃定半徑100m的公共空間保護線和半徑200m的公共空間環境控制線(圖7),以控制新建建筑對傳統公共空間的入侵,保護聚落的功能布局關系。

圖7 聚落功能布局關系保護規劃示意圖
③文保單位的保護與非遺文化傳承。2006年,土家族擺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舍米湖擺手堂被列入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舍米湖村作為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地,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得到有效保護,非遺文化的傳承才會原汁原味、真實完整。因此,應梳理古擺手堂的建設修繕時間記錄、歷次修繕出資人及修繕有無格局改動、遺存石碑的內容和歷史來源等信息,記錄成文并歸檔,做到有據可查。新建擺手堂建筑的格局設計亦應建立在尊重公共空間符號化特征和非遺文化活動規律的基礎上。
④建筑文脈的整理與閑置民居活化。村落空心化程度加劇導致較多空置房的出現,部分空置建筑逐年損毀,亟待注入新的生命力。舍米湖村優越的山水環境使其具備了發展特色旅游業的自然資源基礎,在脫貧政策的扶持下,舍米湖村有了第一家吊腳樓客棧,由當地村民彭成兵夫婦經營。據彭成兵夫婦講述,近幾年村里也逐漸有游客前來參觀,但由于村內配套設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旅游產業鏈。閑置民居的改造利用,可實現延續建筑生命和增加村民收入的雙贏。無論新建還是改造,都應在充分了解舍米湖民居建筑文脈、建筑空間符號化特征后進行設計,既是對當地文化民俗的尊重和延續,也讓游客切身感受土家特色習俗,豐富旅游體驗,更是對舍米湖村建筑空間形態的長遠保護。
目前,“擺手客?!钡慕洜I為舍米湖村的旅游業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來鳳縣旅游局駐村“尖刀班”目前已將文化旅游產業確定為舍米湖村的主導產業[5],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村寨中歷史悠久的老建筑可以煥發新的生機。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以湖北恩施舍米湖村為代表的鄂西南傳統鄉村聚落的更新和規劃,應建立在尊重本土文化和居民生活空間的基礎上。本文通過對舍米湖村聚落空間形態符號化特征的思考,以期能為鄂西南傳統鄉村聚落的保護發展探索貢獻綿薄之力。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片均為作者拍攝或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