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婕洪 杰
蘇州吳江的同里和黎里,常熟的古里以及湖州市吳興的織里被稱為江南“四里”。黎里古鎮卻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蘇州歷史、民風、民俗都在這里交織沉淀,尤其是黎里特色的歷史建筑、河街巷弄、駁岸河埠、古橋等保留相對完整[1]。然而隨著城市的高度開發,不適當的新建、改建、加建等使得古鎮的原真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雖然之后通過一定的修復、優化使得歷史風貌達到相對完整的狀態,但古鎮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而探索一條更加適合黎里古鎮特色,使得古鎮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還可以活力再生的更新方法尤為重要。
我國古鎮的保護與更新起步較晚,國內古鎮的更新方法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地更迭。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城市更新起步于大拆大建求發展階段,拆毀了許多有價值的古鎮街區,破壞了生態環境、毀壞了傳統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直至1986年才開始有對古鎮的保護意識,“開發性破壞”,“保護性荒廢”是改造中面臨的難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梳理了近年來的更新方法。
①更新規模方面:我國古鎮的保護更新方法摒棄了拆舊建新的方法,向著“小規模、漸進式”模式發展。在實施方式上以“城市針灸”、“城市觸媒”等理論為基礎,從微更新的角度探索古鎮街區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2]。對多個點狀的碎片化的小空間進行精準更新,從而以點帶動線,以線帶動面,形成區域聯動式的動態更新[3]。在“行走上海2016——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的首批11個微更新試點項目啟動后,這種低干預、小規模的更新方式被更多人所關注[4]。
②特色挖掘與創新方面:將古鎮街區商業化是近年來常見的改造手法,不少街區得到了活力的提升,如烏鎮的東柵、磁器口古鎮、麗江古鎮等。然而千篇一律的商業化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古鎮,因而開始從一是探索局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內涵方面;二是尋求更合適新穎的社會功能方面入手,不斷探索更適合地方特色發展的古鎮更新方法。北京宣武門區域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研究從其色彩文化入手進行風貌修復[5]。烏鎮的西柵以保留原真性為主,發展民宿產業。
③參與范圍方面:在更新規劃、實施期間,我國的規劃者越來越注重各受影響群體的參與,尤其是對于原住民方面。從保護原生文化來說,原住民是活著的文化,也是傳承的載體。因而應切實關注他們的利益,從而激發其社會價值,這種切入方式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楊亮與湯芳菲提到在杭州五柳巷、中山南路—十五奎巷等歷史街區的更新改造中,當地居民深度參與其中,其過程充分發揮了居民的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但是這種公眾參與方式的實施還需要因地制宜的思考多方面因素,例如政府與居民參與比重、協商溝通效率、維護運營成本等[6]。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面對距離市區位置偏遠、交通路線復雜的古鎮來說,其原真性得以很大程度的保留,街巷中仍然留存原來的生活氣息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更新規模、特色挖掘、參與范圍方面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只有具有足夠的價值與吸引力,才能激活古鎮街區的生命力。
黎里古鎮的范圍并非普適意義上擁有多條橫縱、主次街巷的鎮域,而是以一條全場2500m“兩街夾一河”的河街為橫向主干,多條次要巷弄縱向穿插其中,整體呈現魚骨狀的古鎮街區(圖1)。黎里古鎮資源現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圖1 黎里古鎮道路、水網肌理圖
(1)布局概況
黎里古鎮歷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并且至今仍保持明清風韻。古鎮保護范圍近50hm2,具有保存完好的河—街—巷弄體系。主街與巷弄均為步行道路,車行道路繞古鎮外環形展開。古鎮建筑東西向臨河,南北向以多進院落展開,處于“丁”字交叉口的建筑則呈現雙向展開的方式。民居、文物景區占據古鎮中絕大部分面積,沿河南北向布置,商業功能建筑緊沿河岸兩旁分布。
(2)特色物質文化資源
黎里古鎮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地位,先后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十佳村鎮漫游地”“江南水鄉古鎮”。其中特色元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堪稱江南古鎮之最的弄堂。清代黎里中有八大姓,每家姓氏都有長長的陪弄共約1115條。現共有85條弄堂,其中暗弄堂70條。弄堂為連通南北幽深庭院之用,狹窄且光線微弱,凈寬約2m,暗弄約1m。②占據古鎮75%的明清民國建筑。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柳亞子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鴻壽堂、周宮傅祠,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端本園、東圣堂、退一步處等20余處,擁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圖2)。然而,除去已受文物保護的建筑,余下的歷史建筑由于現代建筑的入侵,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③綿長的明清古駁岸及河埠。駁岸上平均15m建有一河埠,共250余座,形態和功能保存完整。④形態各異的古橋。橫跨宋元明清及民國古石橋17座,鑲嵌著形態各異、寓意豐富的纜船石250多顆,堪稱又一個江南古鎮之最(圖2)。古橋既起到了交通聯系、系船之用,又是文化與歷史的象征[7]。

圖2 黎里古鎮特色歷史資源分析圖
(3)特色非物質文化資源
蘇州黎里古鎮的人口以原住民居多,他們仍然保存著傳統的習俗與生活方式。古鎮仍然保持著特色傳統節慶,例如:中秋顯寶、秋水文化節、八月十五城隍廟會、八月十六的城隍夫人會等。
(1)古鎮發展定位不明確
黎里古鎮與周邊同源的江南水鄉古鎮發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模式化的運用在古鎮開發中十分常見[8]。然而黎里相對于其他古鎮而言缺少地理位置優勢、宣傳力度優勢、交通優勢等,因而更加需要區別于周邊其他古鎮的特色定位,才能定向吸引更多的人群。然而黎里古鎮中卻沒有在整體規劃、發展定位上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因而應從此方面出發探討更新方法。
(2)特色資源利用不充分
黎里古鎮內特色資源豐富,卻存在發展不均衡、利用不充分的問題。以頗具特色的周賜福弄為例,其為乾隆年間賜名所得,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并且緊挨著周子亞故居,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弄堂內經現代手法的裝點后極具文化特色,并且良好地保留了歷史印記,但是卻被人們所忽視(圖3)。駁岸沿市河延展,其上分布著河埠,是人與水連接的橋梁,至今仍能看到居民在此淘洗。因而它不僅是居民親水而生的橋梁,還是展示古今生活方式的媒介(圖4)。駁岸與河埠豐富了筆直河岸線的層次及空間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但是卻沒有充分利用其優勢,強調其在水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黎里古鎮多古橋并且時間跨度很廣,具有特殊性,并且與黎里文化、傳統習俗有著極大的關聯。古有“黎川八景”之說,“攬橋殘雪”、“瑪瑙春游”所描述之景無不與橋相關,嫁女要走“老三橋”的俚俗也與古橋密不可分[9]。但是如今的古橋文化要素與橋體本身處于分離狀態,沒有充分體現其特色文化優勢,而且部分橋體由于年久失修、破損重建等因素,被荒廢化、格式化,失去了其原有的價值(圖5)。

圖3 周賜福弄(柳亞子舊居旁邊)

圖4 河埠(位于市河兩側駁岸上)

圖5 古橋(橫跨于市河之上)
(3)新舊發展不協同
①新舊建筑差異化。黎里古鎮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建筑,并且具有較好的整體性和原真性,其中包含著沿街店鋪、多進宅院、園林建筑等。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產生“新建突兀,舊建落后”的局面,導致新舊建筑發展步調差異明顯,破壞了古鎮整體風貌。雖然歷史文化保護部門對其進行了一定的修繕整理,但還是欠缺從均衡的角度上,切實解決新舊建筑差異化的問題[10](圖6)。

圖6 新舊建筑對比(位于古鎮西部)
②中、西、東部差異化。據古鎮整體規劃來看,古鎮由中部向東西方向發展,但是東西兩端距離較遠。雖然在中部和東部都分布了游客服務中心,但是古鎮的布局分配和活力分布卻出現明顯不均衡的現象。中心地段場地開闊,建筑修繕良好、高低錯落有致,商業化氛圍濃厚,有供公共活動集散的廣場,人流大多匯集于此(圖7)。由中向東西兩端呈現活力遞減趨勢,至東西兩端幾乎無人問津(圖8)。因而,整體街巷活力分布不均,此河街的全部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圖7 古鎮中部街道實景

圖8 古鎮東部街道實景
③原生與新生差異化。對于原住民而言,古鎮更新對原始生活條件與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轉變,因而對于想要保持原有熟悉生活的老居民來說會持有抵抗情緒。同時,由于黎里古鎮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的人口流失嚴重,造成時代發展的凝滯,但是歷史也需要流動,凝固的歷史會隨著時間而貶值。因此探索化解原生與新生之間的矛盾的方法十分重要[11]。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東西走向的長街容易使人產生疲憊感,在設計中我們需要從整體規劃入手,以“微中心”激發空間活力,以“多主題”豐富空間內容,從差異化中激發黎里古鎮吸引力。
充分結合“以流定形”、“以形定流”兩種空間形態設計。在了解交通和人“流動”的基礎上,以可達性、合理性、舒適性為基礎,針對街區內人流較集中的關鍵節點進行更新設計。通過對既有場地、建筑空間的容量、數量、質量及改造可行性的分析,探討微中心的分布[12]。同時,還可以通過創造新價值的“微中心”對“流動”進行引導,不僅能疏散中心人流,而且能提升欠發展區域的價值。兩種方法協同并進帶動整個歷史街區面的活力。
探索主題的方法是對古鎮發展定位的思考,周莊的主題為江南水鄉、麗江古鎮為民族風情,然而蘇州黎里古鎮的定位受限于同質化、同源化的其他江南古鎮的影響[13]。因而從古鎮中特色資源出發,探索“漫游水鄉”、“原真生活”、“文藝創新”等多個鮮明的標簽,并且采用單主題引領,多主題協同的發展方法,對黎里古鎮進行主題化的更新。其中多主題的實現可與微中心相結合,使得“微中心”具有可識別性,為不同中心點確立不同主題,使“微中心”差異化,從而在豐富人的體驗感的同時提升整個古鎮的活力(圖9)。

圖9 “微中心,多主題”更新方法
黎里古鎮更新的同質化,會降低古鎮的吸引力。因而在其定位的主題下,應對其中的特色元素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與更新,探索古鎮文化原真性的延續[14]。
古橋文化由史而來,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設計中我們應該注重文化傳承,使其與當代的發展相結合,從加強古詞文化與現代場景之間的聯系出發,采用各要素協同規劃的方法探索更新的落實性。駁岸與河埠是碼頭文化的印記,其實用性仍流傳至今。在設計中應在保證居民日常使用的同時,在旁增設休憩、活動等條件,從而提高人們活動滯留頻率和時長,使其成為無形的文化宣傳。除此之外,民俗節慶文化是黎里古鎮傳統中重要的部分,應將有條件的室內外空間與傳統文化活動空間相結合,與商業組織、文化協會等聯合打造成為黎里古鎮的閃亮名片。
歷史應該是發展的、流動的而不是單一的、重復的,否則隨著時間的推演將喪失其實用價值與文化價值[15]。
黎里古鎮中對于文物單位建筑應以保護為主采用軟更新的方法。采取加固或維修處理等措施,從而保護歷史建筑原有的風貌特征與內部結構,其中包括對歷史建筑、構筑物、景觀、道路等的日常保養、加固修整、重點恢復內容。
對于黎里古鎮內非保護單位的建筑,應根據其主題定位、特色元素,對適用功能進行優化,對不適的功能運用創新的手法置為新功能[16]。功能置換是古鎮更新設計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功能置換的實施要根據場地整體規劃、發展定位、現狀條件而定,才能古鎮煥發新的活力。對于黎里古鎮來說,從傳統弄堂的開發方向及方法入手研究十分重要。由于歷史發展,弄堂的使用價值正在喪失,應根據其高深幽暗的空間特色,運用現代燈光等保護性發展手段,創造藝術與文化體驗空間,探索現代技藝與古代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古橋、古駁岸及河埠等其他特色元素的更新也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遵循此方法來提升自我價值。
過多的政府干預及有限的民眾參與會降低社會各界參與積極度、激化社會矛盾、引發政府投資過度的問題。因而應以規劃、法規等為前提,均衡市場、居民、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實施者通過多方權衡利弊后決策出最終發展方向[6]。
此方法充分尊重了原住民的意見,在保留其生活原真性的前提下,引入文物保護界、文化藝術界、投資界、商業界等多方面參與其中,此方法既減輕了政府責任全攬的壓力,還為黎里古鎮引入市場優勢,有助于在改善原住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減少青壯年人口的流失。
黎里古鎮無論從整體形態價值、建筑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等方面來說都具有很高的保護及開發意義,然而存在“低活力、低影響力”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古鎮經過一定的整理及修復,歷史風貌保存相對完整,是一個具有特色的嫻靜小鎮,但是仍然存在古鎮發展方向不明確、特色資源利用不充分、新舊發展不協同的問題。為了避免黎里古鎮“同質化”更新而喪失其寶貴的價值,本文希望從優化整體布局、注重特色挖掘、協同原居民合作入手,探討出適合黎里古鎮的特色更新方案,突破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同時為相似的古鎮更新項目提供良好的借鑒。
資料來源
圖5:https://baike.sogou.com/v64 492820.htm?fro;
其余圖片均為作者拍攝、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