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保國,周藝津
(1.中國政法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088;2.中國政法大學 國家監察研究院,北京 100088)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反腐敗斗爭,有序推動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2021 年8 月20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監察官法》第三十二條明確提出了:“國家加強監察學科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監察專業或者開設監察課程,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監察官后備人才,提高監察官的專業能力”的要求,這無疑成為加強監察學學科建設的法律依據。
由于我國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速度較快,配套的紀檢監察學學科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多個學科的“大雜燴”,很少有真正研究紀檢監察學學科本身運行規律的。另一方面,紀檢監察學研究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情況。研究者所能收集到的案例樣本、文件數據往往不夠全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試圖站在學科建設的角度,運用黑格爾“邏輯起點、邏輯中介、邏輯終點”的邏輯構造,探析紀檢監察學的內在邏輯體系,提出符合紀檢監察學學科建設的路徑,推動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發展。
學科的邏輯起點奠定了學科基礎,邏輯手段決定了學科的屬性,內在邏輯的展開左右著學科發展方向。因此,紀檢監察學要始終堅守本土特色、政治定位、黨的領導三大基本立場,才能確保紀檢監察學科建設能夠始終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按照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同一方向前進。
從古至今,中國社會對于“公權力制約”模式的探索從未中斷。每一時期形成的“公權力制約”模式都具有當時的時代特點并在特定時期產生了重要作用。從秦朝的御史大夫、漢朝的刺史、隋唐的御史臺、元朝的監察區到明清的都察院,封建王朝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治吏”機制,這是“中華法系”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其中的經驗和教訓也成為中國本土監督模式發展的基石所在。
近代中國逐步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開始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也試圖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總統制、總理制等政治模式,但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當時的民主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五權憲法”理論,并提出建立監察院,設立監察權,主要負責彈劾和審計。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1]為了實現黨內自我監督,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最終,以列寧的權力監督思想為基礎,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執政黨的內部監督模式,建立了黨的紀律檢查機構,并最終奪取了全國政權。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國家層面建立了行政監察機構,改革開放后恢復了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并推行紀檢監察合署辦公,同時,針對職務犯罪高發狀態,檢察機關成立了反貪污賄賂局,開展反腐敗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解決反腐敗“九龍治水”的局面,國家整合了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最高人民檢察院下設的反貪反瀆部門,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與中央紀委合署辦公。全國各級政府均對照要求建立了紀檢監察機關。在法律層面上,我國修改了《憲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出臺了《監察法》《監察官法》《公職人員處分法》。在黨內法規層面上,修改了《黨章》和《中國共產黨權利保障條例》,出臺了《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條例》等。
《監察法》第三條規定,監察委員會作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與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從而實現黨對國家監察工作的領導,是實現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政治機關。它既不是行政機關、也不是司法機關。[2]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之初,由于其特征、行事方式與司法機關比較相似,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紀檢監察機關是司法機關,其履行的職責是法律監督”。事實上,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各級檢察機關。對于紀檢監察機關來說,由于紀委和監委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兩項職責。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需要“旗幟鮮明講政治”。紀委是黨的專責監督機關,其活動均為政治活動;監委作為國家機關,由于和紀委合署辦公的緣故,監委工作也同樣具有政治功能。因此,紀檢監察機關是政治機關,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的職責是政治監督。
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紀檢監察學”作為新的一級學科,在“法學”學科門類下,成為與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并列的一級學科。從學科大類來看,紀檢監察學屬于法學大類,但是由于紀檢監察機關是政治機關,因此絕對不能直接套用法學、歷史學等單一學科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紀檢監察學”的研究應該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觀為指導,結合政治學的一般原理,運用實事求是原則和歷史主義原則等基本原則進行研究,認真實踐好“用學術講政治”,這是紀檢監察學學科建設的基本事實之一。[3]
黨政機關合署辦公是我國政治體制形式中的一種,紀檢監察機關是較早開始實施這一形式的機構。[4]同時,圍繞著全面從嚴治黨這一命題,紀檢監察機關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為契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機構融合,以適應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真正做到“減少機構和人員的數量,提高工作效率”。
在紀檢監察學建設過程中,對于紀檢監察機關采用黨政機關合署辦公這一形式要有著深刻的認識,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任何改革都必須圍繞“落實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核心,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目的也是落實“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這一目標,黨政之間只有分工,沒有分開,這是推動紀檢監察學學科建設的基本精神。在紀檢監察學研究過程中,“黨政機關合署辦公”是我國現階段政治體制的基本事實,完全可以按照這一現實情況進行研究,無需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強行把“紀委”和“監委”拆分,將“紀委”對應“黨的紀律”和“黨內法規”,“監委”對應“政務處分”和“法律法規”進行區分研究,然后再討論如何做到“紀法結合”,這種研究方法完全脫離了中國政治的現實情況,是紀檢監察學未來開展研究需要正本清源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當前“黨政機關合署辦公”的事實,特別是紀檢監察機關采用了這一模式,我們要從“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視角去理解,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優勢,也是紀檢監察學學科建設的基本事實之一。
從公權力制約的歷史實踐來看,圍繞公權力斗爭的經驗是融合了中國的政治哲學、傳統文化、倫理、人性等多重因素的產物。這些經驗是非常珍貴的。以漢朝的刺史制度為例:刺史制度本來是用來監察地方官吏的,但由于皇帝對刺史的高度信任,不斷賦權,刺史逐步發展成為地方長官,同時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權”和“監督權”,不再聽從皇帝的命令。這一教訓對于當代的紀檢監察工作是非常有借鑒意義,說明“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不能允許紀檢監察權成為不受監督的權力。因此,目前開展的巡視工作嚴格實行“組長一次一授權”,這就是對于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刺史制度”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發展,既繼承了中央向地方派監察官的傳統,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對地方官員實行有效監督,又吸取了監察權力容易發生“燈下黑”的教訓,避免了紀檢監察官員成為不受監督的官員。
從現階段公權力制約模式來看,由于歷史等各種原因,我國目前兩岸四地的公權力制約模式不盡相同,包括大陸的紀檢監察模式、港澳地區的廉政公署模式、臺灣地區的監察機關模式。“一國兩制”是我國的獨創之舉,這種創新的社會制度模式產生了對應的紀檢監察模式。對此,我們需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去剖析,分析不同制度下“公權力監督”模式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這種比較研究既符合我國的歷史傳統,也符合現在“一國兩制”下不同社會制度的創新實踐。
紀檢監察學的研究必須充分吸取傳統“公權力監督”的經驗,特別是積極開展中國本土監察史的研究。從古代、近代到現代,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我們在學科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地研究和吸收這些“本土資源”。
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權力-權利”的斗爭史。從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圍繞“公權力限制”這一核心命題,霍布斯、盧梭、孟德斯鳩、馬基雅維利等人相繼提出了“權力制約”理論。這些理論此后在英美法等多個國家得到實踐,并將其以憲法或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不但發現“人”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創造了現代的法律制度。法律從此成為防止公權力濫用的最重要的武器。此外,西方社會還對歷史上各類腐敗問題進行了總結反思,包括腐敗問題導致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法國大革命失敗等內容。這些經驗的總結對西方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從清末以來,不斷向西方學習社會治理方案,包括德日英美以及蘇東國家的不同法律,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雖然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存在差異,但是對于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體系是共同恪守的。反腐敗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下運行成為全球共同價值理念。紀檢監察機關既是履行監督執紀問責的黨內專責機關,又是履行監督調查處置的國家監察機關。該機關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受到黨紀國法的雙重約束,這樣才能確保紀檢監察機關在監督其他機關的同時也能約束自身的權力。紀檢監察機關無論是在實體上還是程序上都必須嚴格做到依法依規,避免“監察權”成為一種不受約束的權力。以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為例,我國將原有受到多方質疑的不受法律約束的“雙規”制度納入了監察法下的“留置”制度,同時我國的法律體系也在不斷修訂完善中。
紀檢監察學要對西方文明中涉及到“權力制約”的有益經驗進行轉化吸收。同時,特別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搞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5]
1945 年7 月,黃炎培訪問延安,向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困擾中國政治幾千年之久的“歷史周期率”問題,也被稱為“窯洞之問”。毛澤東主席當時給黃炎培的答案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無論是“為人民服務”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從“以人民為中心”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等等,這些都實踐著“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論。只有理解了“窯洞之問”的答案才會明白紀檢監察建立信訪舉報制度的初衷,才能夠理解反腐敗斗爭是“人民戰爭”,正因如此,我們在建設紀檢監察學科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避免過分追求紀檢監察的“專業性”而失去了“人民性”。
建黨百年來的歷史過程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我們作為唯物主義者必須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問題,對于黨史上的反腐敗斗爭經驗和教訓都要認真地進行研究總結。從黨史來看,中央蘇區、延安時期、西柏坡時期的政權建設實踐為研究反腐敗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雖然這個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并非執政黨,但這個時期的經驗也是很寶貴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運動就繼承了當年反腐敗的實踐經驗,同時期建立的人民監察通訊員和人民檢舉接待室也成為當代“特約監察員”和“信訪制度”的前身。這些歷史經驗都是當代紀檢監察學研究的寶貴素材。
目前,尤其要重視的是要站在歷史的視角對1921 年建黨以來的紀檢監察史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特別是對三個“歷史決議”進行認真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未來紀檢監察學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研究基礎。
王炳林教授指出:“一個獨立而成熟的學科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一是要有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這是一個學科區別于另一學科的根本依據;二是形成統一的概念、理論、方法和話語的結構體系;三是具有獨立的研究機構和源源不斷的隊伍保障,研究成果豐碩,發展前景廣闊。”[6]雖然目前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已經建立,但是由于發展時間短、速度快,學科建設與發展情況離黨中央的要求和期待還有很大差距。建設紀檢監察學科要立足于目前學科建設初期的基本情況,圍繞當前學科建設的主要問題,按照復合化、標準化、科學化的路徑推進學科建設。
針對學科建設中權威觀點尚未形成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應當建立學科研究的“一元基準”,即建立起紀檢監察學統一權威的基本學術觀點,在此基礎上推動多學科融合的“多元”學術研究的進行。
具體而言,建議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由教育部聯合中紀委國家監委聯合成立“紀檢監察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并盡快出版紀檢監察學科權威教材。為了增強教材的權威性和普及度,可將該教材納入“馬工程”教材系列,出版權威的《紀檢監察學》教材,并逐步出版紀檢監察學二級學科的權威教材,未來還可以創辦核心期刊,鼓勵開展該領域的學術研究。這樣,不但能夠避免理論與實踐脫鉤的情況,而且能夠避免紀檢監察學科的一些非官方的學理解釋給紀檢監察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帶來的思想混亂,確保紀檢監察學研究能夠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保持一致。
目前,由于紀檢監察學學科是交叉學科,政治學、法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等學科的學者們均從各自學科的視角展開研究,容易產生“貪多求全”的問題。因此,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采用系統思維對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進行劃分,讓不同的學科研究紀檢監察學不同的內容。例如,鑒于紀檢監察機關已經明確為政治機關,關于紀檢監察的原理、屬性等內容,可以由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等學科專家牽頭進行研究,重點做好“紀檢監察基礎理論”的二級學科建設工作;鑒于紀檢監察機關在實踐活動中與司法機關運行的程序比較相似,應該由法學學科專家牽頭對其開展研究,重點做好“紀檢監察程序理論”二級學科建設工作;針對紀檢監察歷史的研究,可以由歷史學和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學者牽頭進行研究,重點做好“紀檢監察史”二級學科建設工作。通過對二級學科的分類研究,讓其他學科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建設好一級學科。
作為一級學科,紀檢監察學應該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規定,不斷完善理論、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并逐步形成若干可歸屬的二級學科,并在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四個方面提出統一的標準與要求。
人才培養質量。紀檢監察學科是一門獨立學科,其對教育對象的要求比其他法學學科更高。紀檢監察人才不但需要熟練掌握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需要具備能夠準確運用黨紀國法落實“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的綜合素質。
師資隊伍與資源。從前期政法高校的內部試點來看,目前均需要成立真正意義上獨立的紀檢監察學院。當然這種獨立的紀檢監察學院應該獲得一定政策和財務上的傾斜。在建立初期應充分鼓勵各學院教師跨學院上課,并逐步將原有的學校資源進行整合,避免“九龍治水”的局面出現。
科學研究水平。一方面,在權威性統編教材出版之前,從事紀檢監察學的學者需要繼續在紀檢監察基礎理論、紀檢監察史、紀法銜接等多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學術探索,出版學術專著,形成紀檢監察學術上“大討論”的格局。另一方面,要盡快在學術界建立紀檢監察學的權威學術期刊,為紀檢監察學的學術探討提供學術平臺和理論陣地,進一步推動紀檢監察學科研究進入良性循環。
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紀檢監察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基于原有“法律診所教育”的經驗,各高校應建立相應的“紀檢監察學科實務技能中心”,開設實務技能類課程,如紀檢監察案例分析、審查審理報告起草、談話調查技能培訓等,盡早熟悉紀檢監察業務各項流程。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基于法學學科的經驗,通過有經驗的教師或者實務工作者指導學生參與紀檢監察實務過程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比如通過案例研討的方式可以訓練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模擬課程主要通過模擬談話及調查取證等環節,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紀檢監察調查案件辦理的全過程,包括一些細節部分。例如,如何受理信訪件,如何與同事們進行案件討論,如何進行案件審查審理,如何受理復議案件等。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將會使紀檢監察學科成為真正的實踐科學,為社會作出應有貢獻,同時也能夠讓紀檢監察成為“中國之治”的重要標桿。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是從近代發展起來的,受西方影響很深。紀檢監察學在建立和發展時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既要做到反對唯西方理論馬首是瞻,又要運用西方理論的基本原理來分析中國問題。紀檢監察學作為從二級學科、交叉學科發展起來的一級學科,既要遵循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打破學科局限和壁壘,建立真正有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
學科的建設需要學科理論指導。目前紀檢監察學科理論體系尚未形成,理論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應該對其積極開展研究,以適應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建設的需要。紀檢監察學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二級學科建設的需要,結合政治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建設。過去研究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者過分強調個人在某個領域的專業性,只從一種學科視角發聲,導致研究簡單化,也形成了多個學科學者各說各話的局面,無法形成相對統一的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紀檢監察學的范疇、概念、標準和原理,更談不上建立學科理論和話語體系。紀檢監察學要把“科學性”放在首位,對現有的研究活動進行深入分析,大力開展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建立符合學科特征的方法和理論,構建起完善的學科理論和話語體系。
紀檢監察學科作為“最年輕”的一級學科之一,伴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而來,學科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學科體系發展過慢,完全無法適應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未來向更深層次發展的趨勢。《監察官法》的出臺已經對紀檢監察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紀檢監察學學科建設將以《監察官法》的人才標準為現階段目標,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紀檢人才培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