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博 沈佳宜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進入新時代,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給與高度重視。2021 年4 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會后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切實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國家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發展經驗來推動本國職業教育的進步,不得不提的是已得到廣泛認可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縱觀國際,德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因其顯著的成效而備受關注。20世紀60年代末,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開始大力推廣和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滿足不斷上漲的社會需求,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長足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迅速擺脫了戰爭帶來的巨大陰影,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這得益于德國推行的雙元制教育。中德兩國自20 世紀80 年代末便開始經濟合作,并且中國早已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模式,其中國本土化進程成果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在農村雙元制職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本土化成果,其中的典范是于1998年中德政府合力打造的由唐山市教育局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一同負責的唐山農村職業教育項目[2]。該項目以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的先進經驗為依托,并結合中國唐山農村的實際情況,在德方專家的指導下取得了顯著成果,比如:參與項目的學校開發出農機、畜牧、園藝和果樹這4個專業方向的實踐導向課程。而且通過教師出國培訓的方式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師資,這些優秀的教師摸索出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先進教學法。
(2)在城市取得雙元制職業教育傲人成果的要數江蘇太倉的職業教育。太倉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職業教育發展優勢,因為太倉市本身便有80 多家德資企業,這些企業以加工精密機械和汽車配件為主,設備先進,對一線技術工人的需求比較大。2001 年成立中國第一家太倉德國企業專業工業培訓中心,2006年太倉市的健雄學院被德國工商行會上海代表處授權成為全國第一家現場經理培訓機構,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經過多年發展,太倉職業教育不斷完善,目前太倉已經形成政府、企業、學校“三元”互動的職教模式:政府搭橋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并參與教學環節,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3]。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不僅有著嶄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一直面臨著本土化“土壤”貧瘠、校企合作舉步維艱和復合型師資力量較為匱乏的發展困境。
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所以在德國順利運行并取得顯著的效果離不開德國所提供的良好環境。但是中國的社會背景與德國的社會背景具有較大的差異。由于發展環境的不同,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在中國本土化的土壤中無法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在法律保障層面,德國擁有一系列職業教育法律條文來規范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和約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行為,雖然中國也有《職業教育法》,但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仍處于不斷構建和充實的階段,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比例僅占2%[4]。中國企業不愿意承擔職業教育是有原因的,首先,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需承擔相應的運行成本,而大部分企業并不愿意進行看不到直接利益的長遠投資。其次,企業在社會上隨時可以招聘大量相對廉價的實習生,沒有招工難的困境,所以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有限。在國內,不僅企業參與的熱情不高,職業教育的口碑也一般。在德國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去接受職業教育。而在中國的很多青年和家長的思想觀念里,職業教育是他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不會成為他們的首選。以上因素導致我國接受職業教育的生源呈現較差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雙元制職業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雙元制教育體系的本質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然而現實中的校企合作是十分艱難的,主要困難包括如何建立合作關系以及合作中如何相互協調與配合。合作之初,學校需要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為使畢業生更好的就業,學校必須要精準地尋找到與之匹配的能提供明確培訓的崗位,且這些崗位在后期也有一定的用人需求的企業,然而尋找相匹配的企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合作中,企業需進行全方位的投入,包括按照企業用人的實際要求與學校共同籌備培養計劃,為學校提供培訓學生所需的機器設備,在企業培訓中安排行業經驗豐富的師傅進行指導,對學生培訓內容進行相應的考核,以及與學生簽訂相關的培訓協議等。這些投入可能會導致企業不愿參與培訓;或為了節省成本,降低在培訓中提供的服務質量。同時,學校方面也因經費有限而受到制約。學校現有實訓基地面積有限,實訓設備和工位也有限,為了不影響實訓效果,學校須進行課程調整,對實訓基地充分利用。此外,實訓中所需的消耗性原材料企業無力持續提供,學校的經費也不足以持續承擔原材料消耗,只能采取如尋找廉價替代品,或者只進行某一步驟實訓的“化整分解”“積零為整”的實操方式。這些都是學校因經費有限而必須盡力克服的在校企合作中的困難。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成功的有力支撐是其優質的師資力量。德國有較完備的師范教育體系,教師無論從理論知識、實踐經驗還是職業培訓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5]。而國內雙元制教育的教師情況則沒有那么樂觀,主要表現在教師的能力比較單一。一種教師是只具有理論知識功底的理論課教師,但他們往往沒有實操經驗,且職業經歷較少,動手能力較差,缺少與時俱進的新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另一種教師是只有實踐能力的專業技術型教師,但他們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輸出能力,無法勝任理論課程的講授,更難以拓寬理論課程講授的深度。在具體的校企合作中,企業提供培訓的指導師傅只會側重于實際操作的經驗傳授,在學校授課的老師只能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然而難以保證兩方面的培訓相互匹配,難以使專業知識與實操訓練有機結合。而且這種單科型的師資隊伍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以達到雙元制模式中對復合型師資的要求。較為匱乏的復合型師資力量難以拓寬實習內容的覆蓋面,難以提高學生滿足生產所需的技術能力。
面對如上所述的發展困境,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的中國本土化應該通過不斷地探索,以尋找到新的出路,該研究認為可以采取如下解決措施。
首先,良好的教育環境需要政策的扶持,國家可以頒布相應的政策,比如:在進行產業規劃時,融入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這一項,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還可以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給予相關激勵;把校企合作作為評選示范性企業和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等,以此來優化雙元制教育的政策環境。其次,良好的教育環境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我國1996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教育法》難以全面細化地對整個雙元制職業教育進行保障,可以通過制定類似于《學徒制保障與促進條例》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等法律文件來彌補不足[6]。此外,優質的教育環境離不開資金支持。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的經費來源渠道廣泛。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經驗,從企業外集資、混合經費集資、國家資助和個人資助等方面著手,比如:金融機構依法依規為校企合作提供相關信貸和融資支持。學校也可以努力拓寬收入來源,通過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方式獲得收益。最后,良好的教育環境還需企業的積極參與。為吸引企業參與到雙元制職業教育中,應讓企業認識到雙元制教育對企業大有裨益。雙元制教育可以讓企業和學校達成共同的目標,即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優化。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學校為其培養適用的人才,如果學校持續向企業輸送廉價且優質的學生,且實習后若大部分學生繼續留在企業工作,對企業來說是有長遠利益的。所以,應加大雙元制教育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企業看到雙元制的益處。
一方面,構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辦學格局。比如: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鼓勵學校聯合企業共建共管產業學院、企業學院等。另一方面,完善產教結合的辦學結構,首先,對職業教育的供給結構進行優化,優先發展新興專業,加快建設人才緊缺專業,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鼓勵學校新建緊缺且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專業;其次,可以推動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把產教融合作為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項目,打造產教融合的先鋒城市、領先行業和領頭企業,以及培養推進產教融合的服務性組織等。
根據目前單一型雙元制師資的現狀,需要結合對雙元制師資的培養要求,多渠道培養適用于雙元制教育的“雙師型”教師。第一,要促進已有的單一型師資向復合型師資轉變,比如:抓緊讓已在崗的校本技能教師進修培訓,可通過去企業參觀,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熟悉企業生產,積累行業經驗。第二,要對企業里實踐經驗豐富的指導實訓師傅開展有關教育思想、專業知識、教學法、課程思政等方面的培訓,具體做法如對實訓師傅進行備課指導,召開實訓公開課研討會,定期交流實訓教學方法,撰寫教學研究論文等。第三,可以建立專業培養“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技術師范學校,提高“雙師型”師資的整體學歷,加強對教師本身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嚴格考核制度,持續培養能力強、有師德的敬業愛崗的高素質復合型師資群體。第四,可以采用校內外、國內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引進外籍專家和給本國教師提供出國培訓的方式來提高師資水平。第五,要切實提高“雙師型”師資的待遇,制定相關政策,規范“雙師型”師資的資格認定、考核政策、職業要求、教師發展和補助津貼等,提高群眾對“雙師型”師資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