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蘭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0)
隨著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日益突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2013 年1 月,住建部組織專家綜合評審,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宜昌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2013 年8 月被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經過9 年的實踐,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一定建設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探討解決。
依托科技的進步,城市日新月異,不僅變得更加宜居生態,而且變得越來越智慧化、智能化,從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國內外機構、專家、學者不斷探索實踐,從不同的視角對智慧城市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筆者認為:智慧城市是以互聯網為基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信息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科學統籌、合理配置,讓本無生命力和自主意識的城市系統具有類似于人的感知、計算、調節能力,實現城市中不同的功能模塊全面感知、互聯互通并協調運作,從而提高運行效率,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改善市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品質的新型城市。簡而言之,智慧城市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創新概念深入融合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使市民獲得便利的惠民服務、高效的在線政府、精準的城市質量、自主可控的安全體系的城市發展模式。
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一種新形態和創新型方式。具體來說,智慧城市具有如下特征。
1.2.1 全面感知
智慧城市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基礎,通過多角度、多維度實時監測動態采集海量數據[1],并進行數據清洗、分析及特征處理,從而實現對城市各個運行環節的全面準確感知,為智慧城市建設科學決策提供詳實充分的數據支撐。
1.2.2 泛在互聯
隨著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終端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城市中所覆蓋的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可以隨時、隨地、隨需的互聯互通,“交流”互動[2]。
1.2.3 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的本質是融合,包括數據標準、服務應用、系統架構等各層面的融合,以信息融合為基礎的城市運行系統之間的交融協作,從而達成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1.2.4 智慧應用
依托于最新信息通信技術與廣泛的網絡應用,全面地改善城市運行狀況,提高管理效率與服務效率,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宜昌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旅游名城,是楚國詩人屈原、古代美女王昭君故里。清潔能源富集,水能資源豐富,是清潔能源之都。憑借三峽航運打造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建設有港口級國家物流樞紐,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重要節點城市。同時,宜昌是湖北省首個全國文明城市,是全國文明典范城[3]。
2013 年8 月宜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擔當作為,成功入選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2014 年1 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做出《關于建設“智慧宜昌”的決定》,推出多項政策和專項建設以提高城市基礎設施信息化水平,為智慧城市建設夯實基礎。2021 年12 月,宜昌市榮獲“2021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獎”。
目前經歷以智慧政務系統為特征的1.0時代,以智慧社會治理系統為特征的2.0時代,宜昌正在奮力譜寫以宜昌城市大腦數字底座為標志、以智慧民生系統為特征的3.0時代。宜昌大數據“三園兩中心”產業布局,三峽東岳廟大數據中心建成,城市大腦數字底座上線,推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
盡管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設多次榮獲國家級獎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給市民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但是仍然受制各種因素的制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信息孤島會導致嚴重的數據割據現象,無法真正實現信息全網共享與資源有效整合利用。
首先,缺少統一的數據信息平臺。宜昌市在建設囊括戶籍、就業、醫保、住房以及稅務等信息的城市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庫的過程中,各部門基于單位的業務需求,完成應用系統及相應的數據庫的獨立構建,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象。其次,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各部門的數據端口不兼容,數據不能融合,政府、企業、居民等方面的資源整合難度大。最后,數據開放程度不夠。宜昌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根據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4],編制了政府信息公開目錄。但是公開的數據大多是政務領域,很難滿足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所涉及的多方面、多樣化的公共數據需求。
智慧城市的建設,以滿足人民需求、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為生活提供便利為根本出發點,最終惠及廣大市民。在建設的過程中,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集思廣益,廣泛征集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建議和意見,讓他們不僅是智慧項目的終端用戶,更是政府主導下共建共享共治的主體?,F實情況是:溝通渠道不暢通,缺乏與客觀需求的有效銜接,缺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大力宣傳及深入講解,未及時征求意見,只顧“低頭趕路”無視市場規律盲目推進。
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統一部署,利用長效機制進行科學、系統、長遠的指導和規劃,并結合運行實際不斷調整和方案優化?!绊攲釉O計缺失,先建設后規劃”是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普遍現象。受條塊化機制體制的制約,各部門“自掃門前雪”,在各自領域從不同立場角度推進該系統的智慧城市建設[5],最后導致與城市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
智慧城市建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為支撐[6]。智慧城市建設管理者更多是把智慧城市建設當成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重視智能設備設施的采購,而忽視了整個智慧化安全保障及協調有效工作。對智慧城市認識不夠深入,安全意識欠缺,未能構建數據安全防護體系,隱患層出不窮。
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掌握計算機網絡、云計算、大數據、AI、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人才不斷進行需求分析、開發設計、項目管理、設備維護和技術推廣[7]。目前,宜昌智慧城市建設更多的是依賴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后就立馬上崗,多數人缺乏專業知識積累,實踐操作能力不強。
秉承“開放、共建、共享”的建設理念,宜昌市統籌建設物聯感知、通信網絡、計算存儲等基礎設施,部署通用功能平臺,促進基礎資源共享使用,著力打破“信息孤島”。
4.1.1 搭建統一的數據云平臺,提高部門合作
隨著大數據蓬勃發展,建立基于云計算的政府數據平臺進行統一集中的數據采集以及海量的數據存儲管理,已經成為時代所趨。宜昌各部門在市政府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的統一指導下,在由阿里云技術支撐成功打造的宜昌城市大腦數字底座上構建業務系統。數據云平臺,以大數據、網絡、云計算為基礎,基于各部門業務性質所需,不是所有部門業務的簡單匯聚疊加,而是不同行業和不同部門之間資源的有效整合。宜昌市數據云平臺包括基礎信息平臺、本土特色資源推廣平臺、電子政務云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在內的統一信息支撐體系,提供優質、準確、實時的計算、備份、存儲等服務。
4.1.2 建立規范的數據標準,加強數據融合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引擎。借助可視化工具,對這些數據進行采集、篩選、歸類、挖掘等綜合分析,還原和探索數據隱藏價值,從而提高治理水平??茖W決策和資源調撥都是通過對基礎數據、實時數據、公共數據的規范化分析管理及大規模、深層次應用獲得。由此,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統一數據采集輸入的標準,建立科學化的政府公共信息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對采集、共享、交換、存儲數據等環節建立統一的數據資源標準來規范信息共享業務流程,提高共享數據的完整性、質量和效率。
4.1.3 推動數據資源共享,保障信息安全
規范而有序地加大數據對社會開放共享的力度,讓數據跨部門通達流暢,讓城市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從而打破以往業務部門的利益壁壘。為確保數據開放共享,宜昌市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以數據開放共享助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助推大數據發展創新應用的需要。深入推進政府數據依法共享,增強共享政府數據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提升共享政府數據的能力和水平。
4.2.1 轉變政府角色,提高行政效率
智慧城市創建,不是單純依靠政府的宏觀微觀調控就能夠實現,人人都不是袖手旁觀者,需要綜合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響應。政府需要轉換傳統的全能型角色,適當放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摒棄傳統的行政命令、“大包大攬”的做法,注重角色上的轉變,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以服務的理念和治理的思維來對城市進行規劃建設,從而提高執政水平和行政效率。
4.2.2 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輿論引導力量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興網絡媒體[8],對智慧城市“為什么建、建什么、建后怎么用”等方面的內容面向市民進行廣泛宣傳。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專題講座、有獎知識問答、技能競賽等方式,向社會征集建議和意見,強化輿論引導,更好地對城市進行治理。
4.2.3 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市民參與熱情
通過參與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市民可以獲得經濟、物質或者內在精神獎勵,也可以在盡快獲取相關信息,提升設備感知度和幸福指數,產生體會樂趣,增強技術知識水平,獲取新技能、就業機會,提升城市的整體服務效率和“智慧”程度。同時,市民可以在共同設計、共同生產和共同評估的過程中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并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中共同進步,提高參與熱情。
4.3.1 因地制宜,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智慧城市建設中,宜昌結合國家政策及現有制度情況,因地制宜發布了《宜昌市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8年)》《宜昌市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宜昌城市大腦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積極探索提升城市數字化治理水平,有效提升服務效能和辦事效率。著重加強對云計算中心、備份中心、電子政務專網、“數字公路”“數字公交”、網絡安防、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化基礎支撐平臺規劃、開發和利用。
4.3.2 持續規劃,動態調整
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需要不斷探索實踐。頂層設計需要著眼全局,著手長遠,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迅猛發展。規劃需要持續進行,加強大數據從“采集到應用”全過程標準規范建設,要將智慧城市建設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短期項目的實施意味著新的開始、新的目標的實現。隨著城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建設的不斷深入,規劃需要不斷修改和補充完善。
4.3.3 優化頂層設計,統籌智慧建設
宜昌市從城市建設的需求出發,精準目標定位,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握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對城市的構成要素“由上而下”進行統籌考慮頂層設計,勾勒出城市建設長遠規劃的宏偉藍圖。頂層設計源于現實經驗積累,需科學定位、動態跟蹤,提升對實踐操作的認知度,轉化為多維度、全方位的理論成果。
4.4.1 增強信息安全建設意識
信息安全依賴技術手段上的更新與突破,需要充分運用防火墻、VPN、加密解密、身份認證、ACL、安全審計等技術,修復原有系統漏洞,警惕泄露行為,加強隱私保護、防盜功能和完善技術途徑,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對工作人員的失職,可以用法律法規進行行為約束,進行制度性監督管控。對平臺的漏洞,需要運用多種安全技術將網絡平臺納入監管范圍,切實踐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4.4.2 提高公職人員大數據意識
大數據是數據存儲+分布式調度+數據分析的結合,為城市決策、流程優化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需要為智能云平臺配置滿足需求的各種硬件設施設備,還需要政府公職人員能夠駕馭信息技術,具備數據安全局威脅的辨別能力,具有大數據思維意識,增強在數據安全防護上的專業知識水平與認識,從而確保大數據平臺的順利運行。
4.5.1 構建產學研結合機制,營造育人發展環境
產學研結合,有助于實現科研成果分享和人才交流,整合高校、社會資源,推動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多層次、多類型的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宜昌可以聘請“楚天技能名師”為指導,依托當地智慧城市研究機構,鼓勵高校中增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研發型高端人才,推動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更好地服務宜昌智慧城市建設。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為其提供能夠進修學習的機會,促進人才的進一步發展。
4.5.2 筑巢引鳳,重視人才招聘引進
人才的招聘引進,可以有效解決人力資源配備不足的問題以及智慧城市建設宏偉藍圖無法付諸實施的問題,可以促進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推進。宜昌市積極出臺相應政策,加大對信息通信產業和相關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和人才培養引進,同時依托其自身優勢,利用三峽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得天獨厚的人才教育基地吸收一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人才的引進不僅局限于本地,可以筑巢引鳳,完善招聘的人才結構,提升急需緊缺人才的薪資待遇,從而廣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壯大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