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婉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昆明 650000)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黨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其中教育所起的作用不言自明。自1983 年英語學科成績按100%計入高考總分,至今已將近40 年。這足以證明英語學科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家和社會對英語學科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提升。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中國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有明顯差別。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會導致不同地區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受教育程度又與各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就英語而言,經濟發達地區學生的英語水平明顯高于經濟貧困地區學生。人們正身處于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技能之一。但是筆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梁河一中支教期間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非常差,而且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欠缺。通過觀摩英語課堂,課下與學生交流以及走訪當地學生家庭等方式,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貧困地區英語學習困境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第一,教育資源匱乏。梁河縣地處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梁河縣境內多大山,并且交通非常不便利。在2020 年3 月6 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①《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據新華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424992513446354&wfr=spider&for=pc。。”雖然梁河縣已經完成了貧困縣摘帽,但是長期滯后的經濟發展嚴重影響了當地教育程度。此外,梁河縣教育起步較晚。梁河縣第一中學始創于1956 年10月1 日,同時也是梁河縣唯一的一所中學。在這種情況下,梁河縣學生可以享受到的教育資源非常有限,尤其是英語學習資源。不管是梁河縣也好,還是其他貧困地區也好,教育資源的匱乏都是影響所有年齡段學生學習英語的直接因素。雖然近年來我國教育扶貧力度在不斷加強,但是貧困地區所享受到的教育資源還是非常有限的。教育資源的匱乏不單單指硬件設施,同時也包含了一切有利于學習的技術資源。由于英語學習資源受限,貧困地區高中生的英語水平也會大打折扣。隨著英語學科在社會的受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貧困地區高中生的英語水平無疑會處于相對劣勢的狀態。而這種劣勢會嚴重影響其未來要面臨的中考、高考、工作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挑戰。第二,語言環境復雜。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云南省是我國自治地方最多,同時也是民族最多的省份。梁河縣境內居住著漢、傣、景頗、阿昌族等13 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梁河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通過平時與學生交流,并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表現,筆者發現,當地學生更傾向于用方言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對少數民族學生而言,英語甚至成為除普通話之外的第三語言。以梁河縣為例,不難看出,貧困地區復雜的環境會直接影響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如果將方言思維模式帶到英語學習中,那么英語學習必然會受到方言的影響[1]。而這種由母語或者方言所產生的影響恰恰是消極的。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是在1 ~6 歲,而這一段時間也是孩子們模仿能力最強的時間。雖然不會讀寫,但是大部分孩子會開始有意識地模仿周圍人的語言。一旦走入課堂,教師的語言以及周遭同齡人的語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習。根據筆者與學生課下交流得知,有一些教師在上課時習慣性地用方言作為教學語言,這種語言環境非常不適合學生學習英語。長期處于這種復雜語言環境下,貧困地區學生已經很難形成英語思維模式。甚至有些貧困地區學生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話進行正常學習交流。普通話能力的缺失以及周圍復雜的語言環境非常不利于貧困地區學生學習英語。第三,家庭環境影響。根據梁河縣統計局于2021 年6 月11 日發布的官方數據,梁河縣全縣總人口為134 268 人,其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為10 215 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2]。由此可見,不管是梁河還是其他貧困地區,總體受教育程度低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在學生受教育方面,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筆者在課間與當地同學交流時也會聽到“英語沒有用”“考不上大學就去打工”以及“我周圍朋友都這樣”等消極言論。經濟會直接影響教育,而教育也會制約經濟。貧困地區大部分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支出較少。而支出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投資能力不足。除了經濟方面的影響,貧困地區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也會受到一些固化思想的影響[3]。大部分貧困地區家庭受教育程度低,因此沒有辦法完全正確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同時由于本身英語能力喪失也沒有辦法輔導子女,更不會主動為子女在英語學習上花費太多。貧困地區物質和精神上的貧窮極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學習懈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厭學等一系列不好的影響。
第一,機械性思維模式。除了以上提到的外部因素外,筆者認為影響貧困地區學生英語有效學習的因素還有以下兩個內部因素。結合筆者在梁河縣支教經歷來看,貧困地區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習慣性用機械化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例如,有一次筆者在課堂上講到“限定性定語從句”時提到,在限制性定語從句中,關系代詞“that”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應用最為廣泛。大部分學生當下表示可以理解,但是實際做題的時候會把這句話當做所有英語從句題做題的依據,從而將“that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這句話應用到所有從句當中。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學習方法,不僅在英語學習中不適用,在其他學科中也是無法適用的。從該例子可以看出,貧困地區學生習慣性地運用機械化思維方式學習,不加理解和分析地將教師說過的話應用到學習中去,這種習慣會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喪失。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教育競爭也非常激烈,更甚至有人把高考比喻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應試教育下的死記硬背以及填鴨式教育會讓學生很大程度上習慣機械性思維模式。這種機械化思維模式一旦養成,學生很容易形成固化思維模式,難以接受新的思維模式。正是這種機械化思維模式大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建設性能力。英語學科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這種機械化思維的產生其實是批判性思維的缺失。批判性思維并不是要求學生去否定一切,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結合客觀實際進行必要的創新和質疑。這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有用的[4]。第二,語言負遷移。不管在任何年齡段,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中,母語在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英語學習在中國社會越來越受重視,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母語對英語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而語言遷移這一獨立的學科也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根據語言學的原理,母語對外語習得產生有益的、積極的影響叫作正遷移;反之,母語對外語習得所產生的有害的、消極的影響叫作負遷移[5]。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受到方言的影響。以梁河縣為例,筆者在支教期間與當地人交流時發現,當地居民在講話時習慣性以上揚語調作為一句話的結尾,并在講話過程中夾雜一些慣用方言。這種說話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發音習慣。筆者請學生朗讀英語或者回答問題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朗讀英語課文甚至背單詞的時候,也是將英語單詞以及英語句子的重音前置。即使該單詞的音標標注重音在后,大部分學生在朗讀的時候也還是會重音前置,尾音上揚。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學生英語發音不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聽、說、讀、寫、譯”這幾種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學生英語發音的缺陷會直接影響其英語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對貧困地區學生來說,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不足,日常生活中習慣于方言交流。因此在學習英語時,他們會下意識地用母語思維去幫助自己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這種母語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嚴重阻礙其英語學習。
要想徹底改變貧困地區高中生英語學習困境,只從經濟上改變是不夠的。政府除了加大經濟支持,保障貧困地區教育設施之外,也需要注重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的培養。教師是教學主體,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直接灌輸者。教師的職業素養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梁河縣為例,筆者在支教期間發現,大部分英語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除此之外,他們中的一些人還要完成額外的行政任務。對寄宿制學校來說,英語教師還涉及幫助管理學生等工作。這就導致教師沒有充足時間進行備課和學科研究,從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此,為了使貧困地區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得到改善,政府和學校必須注重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首先應該保證基礎教育設施到位。這些設施包括常見的多媒體教學互動端、圖書館等一些實體性教育資源。保證貧困地區學生享受同樣的硬件設施是改善乃至提高貧困地區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前提。與此同時,政府和學校也要加大對在職英語教師的職業培訓。教師是構成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會對學生學習造成非常直觀的影響。學校可以邀請高水平英語教師到貧困地區學校進行教學交流,并向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灌輸最新的英語教學理念。由于疫情原因,如果無法開展線下交流培訓,政府和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邀請名師進行連線指導。
除了政府和學校提供的一些支持外,想要徹底改變貧困地區學生英語學習的困境也離不開教師的自我提升意識。英語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也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在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方面,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學習和鉆研最新的教學方法,并積極和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同時也要注重自身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除了提高自身能力以外,貧困地區英語教師也要在課堂外進行有效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填鴨式”教育是在中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尤其是在教學壓力相對較大的高中階段。迫于升學率的壓力,許多高中教師還是采取“教師只顧講,學生只管記”的方式來進行知識輸出。這種方式早已不再適合當代學生的學習習慣。
隨著新型教育模式被社會廣泛認可,以及不斷出現的課程改革,“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已經完全被“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所取代。再加上互聯網發展,學生可以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這個地方。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輕易獲取許多知識,但是這些知識要怎么應用在實際中是需要教師加以引導的。因此,不同于以前的教師中心地位,當代教師在課堂上更多地處于引導者和組織者的地位。在教學策略上,貧困地區高中英語教師一定要擺脫應試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小組合作、組內討論等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每節課的不同內容并結合當今時事布置一些課后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探索、反駁、總結,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窮不單指經濟上的貧窮,更多指的是精神上的貧窮。由于大部分貧困地區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對英語學科乃至所有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子女也會受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英語學習持消極態度。貧困地區學生需要接受正確引導,不能只把英語學科認為是“高考要考”或者“用處不大”的學科,而是要正視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高考,而是為了自我提升、社會進步,乃至祖國的繁榮昌盛。
從學生層面來看,貧困地區學生不僅應該重視英語學習,同時更應該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他們才會全身心地、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除了學生以外,學校和教師也應該加以引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從學校層面來看,可以組織英語演講比賽、英語配音比賽、英語戲劇節等一系列與英語相關的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從教師層面來看,可以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通過穿插在課堂中的一些例子來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英語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看一些簡單的英語書籍,并鼓勵他們利用網絡看一些英語電影、了解一些國內外動態,從而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目標。
中國目前還有很多貧困地區存在,而貧困地區學生的英語教學是中國教育改革進程中特殊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廣泛區域的英語學習困境的解決也會直接影響全國課程改革的整體進程。想要改善貧困地區的學習環境,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教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精準教育扶貧力度,除了保證基礎設施外,也要保證貧困地區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學校要保證教師的備課時間,同時也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英語學科的重要性。教師要在提升自身英語能力的同時,改變教學策略,致力于打造高效英語課堂。學生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