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豪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中強調,職業教育應該重視對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培養滿足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要體現職業屬性,對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給予高度重視。作為高職教學體系中的有機構成內容,高職體育教學的開展要體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體育教學以推動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為指導,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重視職業性,以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教學目標,借助于多元化體育教學方法,使體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推動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
職業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概念,現階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現階段職業能力內涵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界定:一是基于行為主義心理學角度,職業能力也就是職業技能。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下,職業教育要求對學生的職業興趣給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1]。二是基于認知主義心理學角度,職業能力也就是職業知識。在認知主義心理學下,職業能力就是對有關職業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并且能夠進行應用,從而對職業能力進行獲取。三是基于人本主義理論角度,職業能力指的是對某項工作完成的能力。人本主義理論下的職業能力要求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培養,尊重個體的成長[2]。四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角度,職業能力就是綜合能力,包括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等,同時對于不同情境下獲取職業能力給予重視。心理學理論發展促進了職業能力內涵的發展。職業能力內涵逐漸由對單一能力的強調向對綜合能力進行轉變[3]。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指的是在職業活動中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外在表現,包括高職學生的體能、態度、實踐能力、知識、動機、經驗等各個方面[4]。職業能力中的各個方面相互影響,都會影響著高職學生的就業與發展。
第一,高職體育教師有助于學生職業體能的提高,為職業能力發展提供保障。人體抗疲勞能力受耐力水平的直接影響[5]。作為人體的基本運動素質,耐力能夠對人們的職業工作能力、體質情況等進行衡量。具有優秀的耐力是保持良好工作狀態的基礎。提高個體的耐力水平有助于提高職業能力。當今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很多職業需要連續工作,對人們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高職體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耐力。高職學生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過程中,處于對抗、跑動、追逐等狀態,尤其是對于周期性運動項目、小關節精細動作控制等,可以使高職學生控制節奏的能力、協調能力等得到提高,為提高其職業能力提供保障。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體育教學相融合,一方面使體育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在體育實踐中使學生的運動技能、身體體能得到提高。
第二,高職體育有助于學生良好的職業態度的形成,由此推動其職業能力發展。進入21 世紀,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這就需要高職學生具有競爭意識。高職學生參加體育學習、體育活動與體育比賽等,能夠使自身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對自身能力進行展示。通過參加體育活動與體育比賽,不但能夠對學生的競爭意識進行培養,同時能夠對學生的拼搏精神進行培養。與此同時,體育比賽的規則公平、公正,尤其是對于對抗性的體育項目而言,體育規則更加重要。通過體育教學能夠對高職學生的規范意識、道德意識進行培養。體育課堂、體育運動項目、體育比賽等都有相應的規則和要求。高職學生在體育學習、參加體育活動中需要對規則進行遵守,同時通過規則對于行為進行約束。一旦違反相應規則,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高職體育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規范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這為高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第三,高職體育有助于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推動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高職學生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活動,特別是參加集體性的體育活動,能夠對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進行培養。通過集體體育活動,能夠使高職學生對于妥善處理個體和集體、自身和他人關系的能力進行培養,增強高職學生的組織性與紀律性。高職學生步入社會在工作過程中和他人合作,組織管理能力是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方面。高職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活動過程中,有奮斗的目標,要制訂體育學習和訓練的計劃,分布具體實施,同時和其他學生、隊友、教師等進行交流溝通。這實際上為未來工作提供了組織管理的經驗,這是因為在參加體育活動中的目標類似于未來工作中的愿景;參加體育學習與訓練的計劃類似于未來工作中的戰略規劃;參加體育學習與訓練中的實施計劃類似于未來工作中工作安排;參加體育學習與訓練和教師、學生的交流類似于未來工作中和領導、同事的交流。由此可見,通過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能夠使高職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從而提高了其職業能力。
第一,對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目標進行明確。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性與職業性的雙重屬性。高職教育的核心就是對學生職業能力進行培養,這就需要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對教學目標進行制定,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未來工作崗位適應。高職學生參加體育課程學習和體育鍛煉,提高其運動能力與體育素養,同時借助科學的體育手段,發展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相對于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而言,高職體育教學對職業性給予重視,對體育和職業的融合給予強調,關注培養學生的職業運動能力,由此使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得到提高。基于此,基于職業能力視角高職體育教學需要明確教學目標。
一是高職體育教學制定“健康第一”的教學目標,高職體育教學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高職體育教學使學生對于運動理論知識進行掌握,對體育規律進行了解,升華對于體育的認知,使高職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與體育鍛煉方式,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二是高職體育教學制定培養學生重視體育意識的教學目標。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與習慣進行培養,使高職學生能夠自主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學生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找到適合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體育運動項目并提供指導與幫助。培養學生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由此為高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打下基礎。三是高職體育教學制定是提高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教學目標。高職體育教學目標中要重視職業體能訓練的內容。專業不同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也不相同,各工作崗位對于人們體能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職體育教學需要從不同專業出發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使高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提高。與此同時,高職體育教學中對于預防職業病與保健等相關知識與鍛煉方法給予重視。
第二,基于職業能力視角的高職體育教學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實現了“教”和“學”之間信息的傳遞。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對于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等的深度與廣度有著重要影響,并且關系到高職學生體育運動興趣和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基于職業能力視角的高職體育教學應該重視優化教學內容。轉變傳統的高職體育教學內容以年級作為劃分教學內容的思路,與高職學生的專業特征相結合,基于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分析高職學生工作崗位的知識要求、技能要求、能力要求、非智力因素等,將高職體育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專業崗位要求,基于專業類別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一是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增設職業體能性體育內容。職業體能性體育教學內容的設置是以工作崗位對于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的要求、工作性質等為依據。比如對于高職院校計算機類、財會類等專業的學生,未來主要從事電子商務、網絡管理、財務會計等工作,這類工作崗位通常需要工作人員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并且還要長時間注意坐姿,這就需要提高此類專業高職學生的腰背肌力量、手指協調能力等。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可以選擇有氧健身操、羽毛球、跳繩等項目。對于高職院校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未來主要從事教師工作,需要其具備站立的基本功與良好的站姿,需要其體型健美,需要重視發展師范類專業學生的腿部肌肉力量、耐力等。高職體育教學內容可以選擇籃球、田徑、實心球等項目。二是教育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增設專業技能性體育內容。專業技能性體育教學內容的設置依據是學生學習的專業崗位特征,充分考慮職業崗位對于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高職體育教學設置和職業崗位相關的內容開展體育教學與體育鍛煉,使高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體育教學,需要基于幼兒園體育教學特征,游戲化傳統體育教學中的競技性項目,制定培養幼兒基本活動能力的走、跑、跳等教學內容。借助于改編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能夠使體育教學內容更豐富,使學前教育專業特征得到體現,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
第三,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要創新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益受體育教學方法的重要影響。傳統的高職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處于主體地位,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存在被動性,使高職體育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基于此,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應該重視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高職體育教學重視對學生體育學習與鍛煉方法的指導,使高職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得到提高。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要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觀性,使學生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這就需要高職教師體育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對高職學生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的熱情進行調動,培養高職學生終身體育習慣。一是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規律出發,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思維進行充分調動。借助于情境啟發、目標啟發、示范啟發等方法,對高職學生參加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進行引導,鼓勵高職學生自主思考與創新,由此使體育教學的多樣性、綜合性得到提升。高職學生自主參與體育學習,在體育鍛煉中獲取樂趣。體育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對學生的興趣與要求給予尊重,實現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引導。二是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體育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體育教師引導體育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為學生參加體育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比如探究體育動作結構、運動項目原理、體育練習方法等,學生體育學習實現了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比如,對于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而言,基于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與素養的目標,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對高職學生在自身具備的知識基礎上,對音樂、兒歌等內容進行選擇,合理設置教學情境,對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進行自主設計。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
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應該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教學評價能夠科學地評判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效果,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作為教育評價有機構成內容的體育教學評價,在體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學評價一方面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與潛能進行激發。
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體育教學需要對過程性評價結合結果性評價的考核體系進行構建。考核過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與主體,通過體育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等相結合,實現定向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高職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高職學生對于自身的體育技能進行展示,體育教師對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進行指導,最后由體育教師進行點評。高職學生體育成績由平時成績、考試成績構成,其中無論平時成績還是考試成績都要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三部分內容。借助于健全的評價方式,使傳統的高職體育教學中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體育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的弊端得到解決,一方面能夠對高職學生參加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進行調動,另一方面有助于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能力的 培養。
進入21 世紀,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構成的高職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需要高職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具有職業道德修養;另一方面需要高職學生具有可以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健康身體。高職院校基于職業能力角度開展體育教學,從高職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崗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出發,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實現提高高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高職學生終身體育習慣,使高職學生體能能夠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推動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