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
(鄆城縣農業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山東菏澤 274700)
水是萬物之源。在水源分布不均的情況下,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實現對我國各地域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并且在社會經濟、農業灌溉與防洪防災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而,對水利工程質量實施有效的管理舉措,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并維護社會秩序,促使社會平穩發展運行。
參與水利工程基礎建設的施工人員、管理人員與組織人員都能對水利工程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水利工程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要求、身體素質要求與安全責任要求,即使是自動化設備,也需要有相關人員在旁管控,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管理自然需要所有人員共同且主動地參與進來,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與監督人員與組織人員缺一不可。水利工程包含立項投資、招投標、方案設計、施工建設與竣工驗收幾個環節,在其中參與建設的部門成員多且涉及范圍廣,能對水利工程質量產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施工及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與安全責任意識。然而,通常除了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屬于編制內人員外,一般的施工人員并沒有與施工單位簽訂長期的聘用合同,再加之人員流動性強和工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施工單位很少刻意花費資源去精心培養普通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施工人員很難獲取到參與教育培訓和技術學習的機會來提升自我能力與價值,并且其中不少施工人員的自我學習意識也相對不足。而在管理人員方面,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單位往往采用職位晉升的方式,從專業技術人員中選擇任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更強調對技能的掌握而非管理能力的把握,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導致在實際建設工作中很容易出現管理混亂的現象,管理“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普遍是由于管理人員專業能力缺失和管理意識不足所造成的[1]。
水利工程的建設在基礎結構、安全防護、質量檢測等方面都需要應用到大量的材料與設備,因而,材料與設備是決定水利工程質量、使用性能與使用壽命的關鍵性因素,材質、型號、日常儲存管理、使用操作等都會影響到建設材料與設備的質量和基本性能。首先,從選購角度來看,部分人員沒有按照行業標準購進產品,導致一些材料與設備的質量性能不達標,而造成水利工程建設質量不符合標準,以致在質量檢測環節時需要返工重建并無端浪費大量資源。其次,從儲存角度來看,很多材料與設備都有獨特的儲藏要求,如防潮、防火等,一旦儲存工作不到位就會影響材料質量和設備的運轉效果。最后,從器械設施的維護與檢修角度來看,長期使用的設備難免會出現參數不精確、零件松動或損傷、性能降低等問題,尤其在超負荷運轉下,很容易造成器械設備突發故障,以致水利工程施工建設所需的數據標準出現異常,在操作人員不知情的情況下,導致工程項目施工質量不合格,甚至設備異常還有可能引發機電故障,造成人員觸電等安全事故[2]。
施工工藝技術同樣是直接影響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關鍵點,譬如大量應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如果在工藝上出現質量問題,就會導致結構出現裂縫,進而造成防水防滲性能下降、結構穩定性降低等安全隱患。如果施工人員沒有按照標準流程而進行“三違”操作,或是施工單位為了趕工期而忽視了部分工序的銜接質量,導致混凝土材料的凝固時間不足而出現孔隙裂縫,或是砂漿漏鋪、灌漿漏水等問題,這種偷工減料企圖節省時間的操作只會為水利工程帶來極為嚴重的安全隱患。
水利工程的項目配套資金不到位或是使用資金的把控力度不足都是影響建設質量的重要因素,資金方面的限制會導致人力與物力資源不充分、物資采買范圍受限、工期時長受限、設備維護與更新換代效率下降等,水利工程的建設效率與質量水平發展情況都會遭到極大程度的制約。在實際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部分項目的配套資金有限且融資能力較低,僅僅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顯然難以滿足龐大的水利工程建設需求,并且在水利工程的項目定額單價較低且部分價格或費率被調低,以致水利工程招標價格低,在建設工程時的資金成本投入受限就很容易導致施工單位受利益驅使,為確保企業經濟效益而在材料上以次充好、使用老舊設備或管理人員配置不足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水利工程質量的控制效果。即使是政府加大了財政資金的撥款力度,但對于廣泛的水利需求來說依舊達不到高水平建設的需求,比如,農田水利工程中就算擴大了財政資金的投入,但由于我國農田占地面積大且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導致一些地區的農田水利工程出現較大的資金缺口而難以填補[3]。
目前,我國有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并沒有配套建立合理的質量檢測與監控機制,并且監測手段也沒有融入新時代智能化技術進行管理,尤其是一些較小型的水利工程項目在檢測和監控方面主要依靠人力進行,這就很容易出現主觀意識較強的經驗式管理和不夠完善的粗放式管理。同時,在對水利工程的質量檢測方面出現了設備維修更新不及時、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的問題,以致一些細微處的安全隱患沒有被挖掘出來,最終導致人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且浪費了大量的建設資源[4]。
首先,要從管理角度強化對水利工程質量的管控,項目總負責人要健全施工進度、資金配置、安全質量管理與監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設,調動各部門積極配合管理人員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水利工程質量控制工作,落實好材料設備、工藝技術、安全防護、施工進程與財務經濟等相關機制的建設,進而完善整個水利工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并且還要同步建設施工現場的監督監理體系以維護水利工程的施工秩序。監督部門要扛起安全責任大旗,來嚴加把控各個關卡的建設標準,嚴格規范工藝操作和限制劣質材料設備進入水利工程的施工現場,從根本源頭上避免出現質量問題。同時,根據施工需要來委托相關工程檢測機構對水利工程進行質量檢測,特別是在大型水利工程項目中,應當嚴格按照“三檢”制度實現質量把控[5]。
安全質量檢測是保障水利工程運行質量和使用性能的關鍵工作,施工單位要配合質量檢測機構對水利工程質量進行全方位檢測。在開展檢測時,需要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去完成部門調配與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實際進行質量檢測工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確保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所需數據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排除安全隱患以提高水利工程質量,在發現質量問題時需要及時整改并予以記錄;另一方面,質量檢測應當進入實際建設場地開展實時檢測,檢驗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各個項目環節的建設質量與工作效用。其中,在開展抽檢工作時,要突擊進行檢查,最大限度地把控水利工程建設材料、工藝技術與結構構件等方面的安全質量,適當增加檢測頻率,來督促現場人員主動維護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6]。
由于施工人員的專業能力組織、身體素質與安全責任意識是直接關系到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施工單位應當嚴格審查各崗位技術與施工人員的資格證明,以持證上崗為基礎來排除非專業人員進入水利工程的建設現場,同時,還要重視各個崗位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安全責任意識的教育培訓工作,為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施工隊伍。施工單位需要注意在設置教育培訓機制時還要加入考核評價機制,以此來激勵各個崗位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并激發其更深層次的潛能,確保每個崗位人員都能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與提升能力水平,并且還要有計劃、分批次地為有發展潛能的崗位人員提供深造機會和平臺,最大限度地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并滿足施工要求。另外,施工單位要全面推進落實水利工程項目終身責任制,為不同建設項目劃分相應的負責人,使其對項目承擔終身責任,并且設計、施工、監理等各部門的項目負責人都需要簽署終身責任制承諾書,按照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標準制定條約來讓負責人承擔控制水利工程項目質量的責任,促使其在施工建設過程中主動履行職責去維護水利工程的基本施工質量,依法對使用年限內的水利工程擔負質量保障責任。此外,施工單位還要完成相應的信息資料記錄,并在水利工程顯著部位設置永久公示牌,向全社會公示所有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單位與各個項目負責人的基本信息情況[7]。
材料控制這一關鍵環節需要予以最高程度的重視,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材料供應質量的管控。在選購原材料與半成品時,要先對供應商的資質、信譽度等相關情況進行審查,然后通過多家比對來選擇兼具高質量與經濟性且符合水利工程建設需求的材料。第二,在原材料與半成品運輸到水利工程建設現場時,應當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檢驗與復核工作,以防出現以次充好、材質不符、數量不足等情況,導致水利工程質量不達標和延誤進度。第三,在使用材料之前,同樣需要加強品質檢測,同時,還要對正在使用的材料進行必要的抽檢來進一步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抽檢需要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工程檢測機構,借用工程檢測機構的專業設備的技術去及時排查水利工程建設材料上的安全隱患。第四,積極引進環保型新材料與新的工藝技術。施工單位應當結合水利工程項目實際情況投資研發或引進性價比更高的工藝技術,幫助水利工程增強施工質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并且在工藝技術方面要做好技術交底工作,確保施工人員按照水利工程項目的實際建設需求與工序要求使用相符合的工藝技術。
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就是政府下發的財政撥款,財政撥款與企業經營資金最顯著的差距就是前者屬于公共資金,由國民稅收組成,在一些市級、縣級政府對水利工程項目的財政撥款中顯然并不能完全保障資金充足。因此,在施工單位建設水利工程時,首先,要加大對財政資金的爭取力度,以完整且真實的信息資料和詳細明了的報告來反映水利工程的資金需求,盡可能爭取到項目配套資金、財政獎補資金等相關經濟支持。其次,與政府合作建立融資機制來拓寬水利工程的社會融資渠道,為水利工程的建設籌集更多資金資源。最后,需要施工單位提高對水利工程項目的經濟管理水平,這也是控制水利工程投入成本和提升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施工單位要在確保工程基礎安全質量得到滿足的前提下,適當把控項目各個環節的經濟投入,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環保型材料來大幅度減少材料資金投入,強化施工過程的監管工作,以避免出現資金資源的浪費現象,面對施工人員,還可以設置限額領用制度去限制其浪費材料資源的行為,以此來達到優化水利工程項目經濟管理水平的目的[8]。
各級行政主管部門與質量監督機構應當對水利工程依法履行自身監管職責,按照相關要求采取分級管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分包、施工轉包、圍標、串標等惡劣行為并施以相應的懲戒措施,搭建線上信息平臺設立承建單位的紅黑名單予以提醒和警示,并具體關聯到單位與法人信息。同時,還要加強對水利工程項目承包單位的技術指導與質量監督的力度,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作為強化水利工程質量的制度保障,督促水利工程施工單位規范建設、健康發展。
施工單位在日常開展建設過程時,就應該有意識地收集整理所有施工設計圖紙、施工方案、監理資料等文件記錄,以便于竣工驗收時能及時整合更加完整的資料來進行水利工程的整體質量驗收。文件資料要確保數據精確、圖紙清晰、資料完整,在驗收過程中,避免出現重復性計算且要做到全方位檢測,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則應當及時處理與改善,確保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達到規定標準后再出具驗收報告,促使施工單位能夠在規定工期時間內交付工程。
總而言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由于涉及內容繁多且復雜、工藝技術的專業性要求高等,其建設質量很容易受到人員、材料與設備、工藝技術、資金、管理、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施工單位與有關部門應當聯合起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盡可能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概率,以維護正常施工秩序。從健全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管理體系與采用多元化管理手段入手,加強工程質量檢測力度,并大力提升所有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安全責任意識,同時,積極引進智能化操作設備與技術來大幅度增強水利工程的基礎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