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飛
(濱州市圖書館 山東濱州 256600)
近些年,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正逐步融入圖書館服務體系之下,各項功能服務機制也正加快建設步伐,圖書館數字化日新月異,而這不僅體現出圖書館服務在信息時代的全新特征,也同樣代表社會與人民群眾對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提出的全新需求。在此背景下,強化圖書館信息服務與人文研究工作已成為從業工作者的關注重點。現階段,我國圖書館信息服務與人文研究工作依舊停留在較低水平,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力度不足,建設成果不顯。針對這一現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數字信息收集與整合優勢,尋求全新的機制與對策,為實現數字人文目標而不斷努力[1-3]。
數字人文主要針對各類人文文獻材料,因此,數字人文的研究策略無法脫離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支持。圖書館信息服務想要在數字人文層面實現突破,就必須將這些高新技術與人文研究融合,將海量的人文文獻資料轉變為更具分析價值的圖片、視頻與音頻等數字媒體資源。合理定位數字人文的發展目標,是推動我國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根本要點,而想要實現數字人文的具體目標,相關從業者應保持對技術與知識的進一步深化應用,展現數字人文多學科領域的同步特征,并將從事信息服務的商業人士與從事人文研究的學術人士進行整合,讓兩者可在統一的思想下創新服務模式,實現數字人文與信息化服務的相得益彰。同時,數字人文內部也同樣要求對研究方向與渠道的拓展,注重研究成果及效益的提升與展現,因此,只有實現數字人文背景下各類學者與不同領域專家的通力合作,才能讓數字人文得到真正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就已開始數字人文的研究工作,但是,受到技術條件限制,數字人文發展十分緩慢。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信息技術與數據處理技術的跨越式進步,我國數字人文研究工作也開始邁入正軌,很多地區的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數字人文研究多集中于高校圖書館,如我國第一個集中開展數字人文研究的武漢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其職能方向集中于最新的數字技術在人文文獻資料處理與存儲方面的應用,以及相關資源內容的高效化整理與分析,而這些工作的落實讓人文研究從業人員逐步擺脫大量資源整合帶來的困擾,更高層次的學術活動也在快速展開。總體而言,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的層次依舊處于起步階段,研究與發展過程面臨諸多問題,但是,數字人文符合時代特征與研究者自身訴求。因此,全面推行服務分析,讓學術界與社會公眾擁有更多的信息服務使用機會,是當前產業總體發展的重點環節。
數字人文建設強調對各類高新技術的整合與利用,全面開展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依托數字化服務平臺的支持與保障,圖書館可將傳統紙質人文資料以數字的形式發布在互聯網或局域網內部,進而完成人文資料數字形式的共享與傳播,而這種來自功能與技術的集成,是當前數字人文建設對圖書館信息服務提出的關鍵需求。一方面,數字化服務平臺的管理人員應依照特定的規則與模式,對人文資料實現數字化分類、匯總與定向推動,同步依托服務對象的不同,提供個性化資源服務。另一方面,圖書館數字化服務平臺的創建不僅在于人文資源需求的滿足,也要同步實現資源、信息、人力資源、服務功能以及服務機構等多重化要素的集中與整合,從而讓每一位被服務對象享受到立體多元化的信息服務。
個性化是數字人文的核心要點,也是當前社會生產服務體系的首要發展趨勢,因此,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根本目的可看作是對個性化信息需求的滿足。個性化信息服務實施前期,工作人員需應用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技術手段,對現有的各類人文信息資料實施全面整合、分析與處理,依照條件特性的不同進行分類篩選,從而實現對不同服務對象的快速推送。人文信息資源的個性化服務涵蓋主動推動、個性化服務內容定制以及智能代理檢索,等等。個性化服務機制下,服務對象處于主導地位,服務對象的需求變化則決定著服務方向的不同,服務對象在登錄平臺后,可依照需求的差異性選擇相應服務模式。
大數據技術讓圖書館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變得更為有效,服務對象與圖書館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純地索取與被動接受服務信息。服務對象可根據自身的需求,主動參與到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工作,并推動相應資源的完善,服務對象的基本信息與服務訴求是互聯網技術得以傳遞的根本,圖書館服務平臺借助這些信息為服務對象提供相應的數字信息內容定制服務,資源推送與獲取更為直接有效。服務對象在獲取到圖書館提供的數字化人文服務后,亦可與圖書館之間展開溝通與交流,圖書館與服務對象之間不再是單向關系,服務對象反饋的各項信息則是圖書館下一步改進與升級的基礎點,而這種服務方式與質量的漸進改善,可讓雙方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并建立起長期合作交流的內在關聯。
數字人文初衷在于對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的全面創新與改革,充分發揮文獻信息資源對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支持與保障,而信息技術可看作是這一過程的催化劑。因此,圖書館數字化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其關鍵難點在于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嵌入人文社科研究領域之中,并同步實現研究內容與側重點的全面化、多樣化,實現服務模式的多元化、個性化。現如今,國內很多圖書館正全面開展人文社科研究相關嵌入式服務模式的分析,實踐應用表明,良好的嵌入式服務模式,可讓圖書館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實現傳統方式無法具體描述內容的還原、重新與展示。信息技術的合理嵌入讓人文社會研究領域更具表現價值。此外,應用與研究過程形成的經驗,亦可成為推動高新技術在數字人文信息平臺創建及發展的指導資源。
圖書館數字人文建設工作的開展與延伸,讓集約化文獻服務模式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以文獻資料利用角度入手,集約化文獻服務模式可將原本低效率的資源體系向數字化轉變,而這些資源將被存入數據庫內部,并根據服務使用需求的變化,將這些資源進行深層次價值挖掘,并建立起資源與資源之間的關聯,最終形成更為科學有序的文獻圖譜。文獻圖譜支持下,文獻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水平得到提升。同時,依托集約化文獻服務模式,文獻圖譜可推動專業化、立體式整體文獻資源脈絡結構的形成,而這些內容將會依照服務對象的需求進行展現,讓文獻資源的篩選、獲取、加工、整理以及應用等環節得到深度改良。總體而言,集約化文獻服務模式的出現,即可為人文社科研究工作提供更為專業化的服務平臺,亦可為圖書館自身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全面應用,更為專業化的圖書館數據分析服務成為可能。從數據分析角度分析,數據分析服務的作用不僅在于技術自身,更是對數字信息價值的深層次挖掘與分析,數據資源被利用的可能性大幅上升。此外,圖書館廣泛開展數據分析服務,也是推動數字人文縱向發展的關鍵所在,大量應用需求的出現,讓更多更高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融入其中,技術自身發展也得到催動。因此,對于國內圖書館而言,應充分發揮自身數據信息資源的館藏優勢,以推動數字人文為目標,借助信息技術搭建專業化平臺,并以服務對象為核心,讓數據分析服務更具針對性與拓展空間。
數字人文目標下,圖書館推進數字資源整合的關鍵點在于獲取到足夠的數字資源,而這也是完善數字人文信息服務職能的前提。因此,圖書館在發揮自身館藏優勢的同時,也要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協調與合作機制,將各類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現如今,我國圖書館也在與其他社會機構進行合作,各類技術形式也在不斷涌現,值得一提的是,圖書館在人文社科數字資源研究與更新的同時,也讓這些資源得到進一步的優化,數字人文資源與人文社科研究方向也同樣保持同步。以數字資源容量角度分析,圖書館若想依靠自身的館藏積累實現高品質數字資源服務十分困難,為應對服務對象的多元化與多樣化發展趨勢,圖書館應大力挖掘數字資源的來源,在強化自身合作的基礎上,也要充分發揮受眾群體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為數字人文研究成果的傳播及應用提供有效手段,而這也是當前數字化信息服務在圖書館領域發展的重點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圖書館已積累下大量文獻資源,知識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知識傳播途徑更為豐富,而這些基礎要素為推動我國數字人文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及應用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首先,圖書館應重視起數字人文理念的宣傳與引導,讓行業各類人員認識到數字人文對社會與學術發展的重要性,為數字人文研究成果的傳播創造良好的基礎氛圍,并讓社會各界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真正意識到數字人文在當前時代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為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的深入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其次,數字人文研究成果的拓展也要針對自身實際落實,并將數字化信息服務平臺功能升級作為手段與切入點,不斷調整面向不同對象的服務模式與資源,深度挖掘不同研究成果之間的內在關聯,讓應用價值成果可向相關項目實施奠定良好基礎。此外,圖書館亦可借助“互聯網+”帶來的資源傳播與共享優勢,配合新媒體平臺與自媒體傳播機制,讓數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得到深入發展,讓社會力量成為推動數字人文進一步成長的主要載體。
現階段,我國從事數字人文研究的機構多為高校圖書館與人文社科研究所,因此,數字人文依舊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針對這一現狀,結合當前媒體網絡環境,圖書館應將先機把控作為核心思想,借助渠道與途徑優勢,統一協調各類數字人文研究機構,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合作與資源共享關系,并同步借助技術優勢,加快推動嵌入式數字人文研究的全面升級。一方面,圖書館應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時刻關注國內外數字人文的研究與發展狀態,關注技術資源層面的創新與改革,升級硬件基礎設施體系,夯實平臺服務功能,并從多角度開展內容與功能的多元化服務。另一方面,圖書館在數字人文研究與合作環節,也要時刻關注人文研究從業者的各類訴求,分析需求與功能服務之間的差異,進而挖掘出數字人文發展層面存在的阻礙,讓困境與問題成為推動數字人文體系全面形成的動力。
圖書館作為綜合性社會文化服務部門,其自身的服務影響與水平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數字人文領域的發展高度。此外,這些基礎指標也同樣關系著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圖書館在提供各項信息服務的同時,為滿足不同類別服務對象在具體資源層面的需求,工作人員應注重專業化服務水準的提升,深入分析服務與發展之間的關聯,加快技術創新與體系機制創新,加快構筑信息化服務質量評估體系,消除內部管理阻礙。信息化服務質量評估體系構建環節,其體系內容不僅要覆蓋圖書館自身的業績層面,也要充分關注服務對象的主體地位,以提高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導,加快溝通機制創建,并及時了解服務對象對當前服務內容與服務體系的評價,綜合各方需求與建議,對原本的內容與制度進行優化調整[4-6]。
綜上所述,我國數字人文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但大量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與升級讓數字人文信息化服務體系創建成為可能。因此,數字人文目標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應進一步關注合作交流方式的轉變,注重服務對象的需求整合,將服務對象放在主體位置,以需求促進技術應用,以完整的技術體系豐富服務功能,并進一步人文研究成果,實現資源與成果信息的共享,同步加快我國數字信息化服務的總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