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卿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友誼的特點也在不斷變化。教育心理學中,塞爾曼提出了兒童友誼發展的五階段。結合工作實踐,我能從大量的同伴交往案例中,清晰地看到幼兒在前兩個階段的友誼特征。第一階段(3~7歲):尚不穩定的友誼關系。處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他們之間的關系只是短暫的玩伴關系。第二階段(4~9歲):單向幫助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渴望得到朋友的擁護,在他們看來,能服從自己的就是朋友,不能服從的就不是朋友。
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帥今年3歲,在一次搭積木游戲中,他的積木用完了,伸手就去拿小亮的積木,小亮沒有拒絕。在晨間運動時,小帥和小鵬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了老師分配的任務。在下午點名說自己的好朋友時,小帥說自己的朋友就是小亮和小鵬。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小帥認為和自己一起玩游戲的就是好朋友,在此之前,小帥的好朋友是另外幾個幼兒。在這個階段,幼兒還表現出另一個重要的特征: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認為周圍的人與自己有同樣的感受和想法。小帥在搭積木的過程中隨意拿他人的積木就體現了這一特點。這時的朋友不穩定性比較大,下一次和自己玩得好的又會成為朋友。
措施:這個階段是幼兒與陌生人接觸的早期階段,出現換游戲即換朋友、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在幼兒園里,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詢問的方式知道幼兒現階段的好朋友是誰,做游戲時盡量把他們安排在一起,幫助他們形成較為穩定的同伴關系。在家中,父母盡量不要讓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認為玩具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家長可以先從分享食物開始,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為,一步一步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分享,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
案例二:小美是一個中班幼兒,今年五歲半,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大半歲。在玩過家家游戲時,小美說:“我來當媽媽,你來當爸爸,這只小熊當我們的孩子。”孩子們玩得很融洽。在吃午飯時,小美說:“我不喜歡吃青椒,你來幫我吃吧。”旁邊的小朋友點了點頭,小美就把碗里的青椒給他了。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小美的行為非常符合單向幫助階段的特點。在游戲中服從角色分配、午飯時間幫助自己解決不愛吃青椒問題的小朋友都是小美的朋友。我經常會看到,早上兩個人還是好朋友,但到下午就不是了,這與他們對朋友的定義密切相關,能夠聽自己的話的人才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
措施:在此階段,教師要弱化不良環境給幼兒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在家中,家長會對孩子說:“把電視關了,不關就不是好孩子。”在幼兒園中,幼兒就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其他幼兒。家長可以換一種交流方式,在看電視前規定好看電視的時間,或者在孩子完成規定任務之后才允許他們看電視,這樣,孩子會認為看電視的機會是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培養良好的友誼觀
1. 幼兒園層面相關措施
①將交往技能訓練融入五大領域的課程中,五大領域即社會領域、健康領域、科學領域、語言領域、藝術領域。尤其可以在語言領域的課程中講述一些發展幼兒交往技能的繪本故事,如《好朋友》《天使的笑臉》《愛與友誼》等。在繪本講述完畢后向幼兒提問:“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好朋友是誰?他們為什么都不開心了?最后用什么方法和好的?”并引導幼兒將這種和好方法運用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
②豐富每日交往活動。幼兒在幼兒園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做游戲,他們的交往能力就是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為幼兒創造更多的同伴交往機會。
2. 家長層面相關措施
①家長要及時與教師溝通,聽取教師的專業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比如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長可以從分享食物開始引導孩子,并及時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為,可以說:“寶貝你真棒,剛才你把喜歡的玩具汽車分享給了這個小朋友,你們現在都有玩具了,爸爸為你這次的分享感到驕傲。”
②及時了解孩子最近的交友狀況。在接孩子回家的途中,可以問一問他最近交了哪些好朋友,為什么能夠和他們成為好朋友?為什么不喜歡之前的小朋友了?在表揚他們交朋友能力的同時還要糾正不正確的交友方式。比如,孩子說:“他之前打了我一下,我就不想跟他玩了。”家長可以說:“他是不是不小心的?如果他是不小心打到你了,我們可不可以選擇原諒他?以后再有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告訴我或者老師,我們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你不能打回去。”
幼兒友誼觀的建立對于幼兒一生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幼兒園與家長要共同發力,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友誼觀,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為他們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外國語小學)
責任編輯? 魏? 萌
萬 瑋 攝